《道德經》第一章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和名就不是真正的道和名。在老子看來,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相對的、流變的,而“常道”、“常名”是恒久的、絕對的、常在的。對于這樣的無限的體,語言便顯現出它的“局限”性,是無法對其命名的,因為命名即是給予概念界定,也即意味著有限性的強加。老子把“道”描述地如此玄妙,那么究竟何為道呢?
一、道是有質無形的。根據《道德經》第十四章內容“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道體它是夷、希、微的無形存在體,萬物身在道中卻不可感知。道和萬物的關系就如同水和魚的關系一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超越感官知覺的存在體。但它又確實是存在的有質體,不然萬物不可能在其間生息繁衍。就像空氣是不易被感知的實際存在體,但風起風息,是空氣在流動,道也如空氣一樣,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似無卻妙有的存在體。
二、道是生育萬物又運轉萬物的本原。《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二十五章記載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道作為有質無形本原產生了混沌現象界的“一”,“一”自身分化成了“陰陽”的“二”,“陰陽合和”則為“三”,一切萬物皆因“陰陽合和”而生,為三生萬物。道作為萬物的母親,周行而不停止。
以上二者,是道作為世界的本源而具有的特性。而對于世間教化來說,其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柔。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本身即是無形無象的,其存在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為“天下之至柔”。而道則普遍地存在于一切萬物,并且實際主導著一切萬物之生存毀亡的全部存在過程,正所謂“天下之至柔”而“馳騁天下之至堅”。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每個爻都是吉利的,它的第一爻“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概括了謙卦的品質。一個謙謙君子,如水柔和而圓融,才能利涉大川,無往不利。
二、下。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大國善下得眾,江河善下成廣,大道善下以盈。“江海”能為“百谷”之“王”皆因善下,所以能夠容納一切川谷之眾水而成王。“圣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王”,就應當如江海和大道一般“善下”。如果能對人民謙下,在利益上以人民優先,能做到“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這樣的“王”就會受到人民的敬佩和愛戴。
三、容。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大道包容,道不僅賦予一切萬物以生命,同時還對天下一切萬物無不涵養,皆能成就其生命的完全。盡管如此,道并不自以為萬物的主宰,道對天下一切萬物既生之、長之、育之,又“不名有”、“不為主”,沒有主宰和包容萬物的自我意識,真實顯現其自然無為的品格。正因為容,大道才能無不包涵,無不生化。
把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和作為人間教化之道的雙重特性結合起來理解,或許才能更加接近于老子說言“非常道”的本真。
本文作者 | 如是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