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派推理作家松本清張
小說
不只是故事
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故事。這是人和其他動物很關鍵的差異。沒有別的動物會用任何方式,把它今天或昨天的經歷講給你聽。
小說這樣東西,卻是人在累積了幾千年說故事、聽故事經驗之后,才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
小說的一大功能,是為我們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異質性。人原本覺得對日常生活最熟悉,不思不考就可以過日常生活。然而移居到都市,加上現代社會分工的快速發展,人開始變得沒把握。我不知道在我身邊座位上跟我一起搭公車的那個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人在快速喪失對于日常生活的自信。
雖然在同一個城市,隨時可能擦肩而過,甚至就住在幾米之外,但事實卻是,他們有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秘密。
然而,要如何真實地了解他們,要怎樣看到他們的生活,穿過隔在中間的墻,理解他們的感受,看到刺激他們如此感受的秘密呢?
靠小說。靠一些有特殊管道又有特殊能力的人,扮演上帝的使者,全知全能地將讓你如此好奇的隔壁鄰居的生活、價值、感受與秘密,借由文字與虛構的情節呈現出來。
小說家
擁有虛構的
權力
要能發揮這樣的功能,小說就必須要寫有代表性的人物、場景與情節。讀者不是為了要了解這個特定的虛構角色過什么樣的生活、遇到了什么事—那個角色根本是假的,了解他能干嗎?讀者是要透過這個角色趨近、逼視、感受:原來這樣的人如此過生活,用這種方式看待世界,在他們的日子里會發生這類事情。
真正的虛構不是去創造出一個假的、不存在的、完全只由我的腦袋操弄的人,而是讓作者假扮上帝,向我們呈顯現實中絕對不可能存在的全面理解。理論上,沒有任何細節、任何心機、任何復雜的交錯誤會,逃得過小說作者的法眼,沒有什么是小說作者不能記錄和解釋的,這才是最大、最核心的虛構。
推理小說也是小說——容我說這樣一句聽起來像是廢話的話。
它是現代小說傳承流變下產生的一條支脈。將推理小說放回現代小說脈絡,我們就會看到:推理小說的形式和小說原本的假設之間是有緊張關系,甚至是有矛盾的。
推理小說的基本構造是有犯罪、有謎團,換句話說,事情發生了,但事情如何發生、為何發生卻不得而知,所以才需要運用推理去解謎。但問題在,不得而知,是誰不知道?書中的角色不知道,我們讀者不知道。但既然那是小說,那么作者一定知道。
我們的樂趣,在于一點一點得到線索,運用推理解開謎團。這樣的樂趣建立在一個我們很少注意的前提下:我們不能去想,其實那個扮演上帝的作者,對所有一切了若指掌。他什么都知道,但他不全部告訴我們,他選擇告訴我們一些,掩藏一些,誤導一些。
讀推理小說,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跟神探并肩探案,他看到什么、找到什么,我們就掌握了什么訊息。然而事實上,我們從來不曾,也絕對不可能和創造神探、創造這一切的作者平起平坐,他控制了神探看到什么、找到什么,也就控制了讓我們掌握什么訊息。既然都在他的控制中,為什么你還覺得這樣的推理有趣呢?
推理小說的敘事沒那么簡單。好的推理小說必須有嚴格的敘事紀律。作者要有一定的敘述限制,和讀者達成穩性的默契,遵守敘述限定的協議,取得讀者的信任。他不能一下用這個人的觀點,一下換成另一個人的觀點。觀點的轉移,必須有一定的規范。不能在這里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目擊者心中懷疑著兇手是A,但到最后卻讓我們發現,那個人怎么想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如果和案情無關,也不會影響探案,干嗎把他的想法寫進來?寫進來的要有寫進來的邏輯,不寫進來的要有不寫進來的標準。
推理小說
也是小說
推理小說敘述紀律的嚴格程度,又根據推理的內部分類而有所不同。最講究公平性、最需要取得讀者信任的,是本格派推理小說。本格派的類型假定,就是設計出一個極其難解的謎團,鋪陳了所有的線索,讓讀者去試驗自己的推理能力。那是一種很接近游戲、比賽的概念。作者是游戲場的設計者,敘述不過就是帶引你進入游戲的程序,至于那個最后解謎的神探,他的作用比較像是參考書后面會附帶的解答,供你查一下自己推理的結果
對還是不對,如果不對,是在哪里出了錯。
很多人以為推理小說就是這樣的游戲,更有人主張只有本格派推理是推理。本格派推理有其不容否認的難度與成就,不過推理的世界遠比本格派推理大得多。相較之下,本格派能帶給我們的閱讀經驗是最單薄、有限的。受限于其游戲本質,本格派推理不太有什么敘述上的變化空間。這樣的作品不管怎么杰出,其推理的成分還是遠超過小說的成分。回到我前面提過的那句廢話:不要忘了,推理小說也是小說,推理小說應該和其他小說一樣,可以提供我們對于人生、對于社會的某種揭示、洞見。
不近情理的小說,當然無法讓我們在閱讀之后對于人間道理得到什么領悟。
推理小說的光譜分布上,站在本格派的相反位置的,是社會派推理。
談社會派推理,不能不提松本清張。松本清張既是日本社會派推理的開山祖師,也是日本社會派推理至今沒有被超越的里程碑。松本清張將戰前日本偵探小說的推理手法,在戰后拿來寫社會小說。松本清張出道極晚,四十多歲才靠《某小倉日記》(或る「小倉日記」伝)在文壇嶄露頭角,而真正寫出社會推理小說而受到重視,已經快五十歲了。
他在戰前出生、長大,經歷了戰爭的瘋狂與殘酷,也忍受了戰爭帶來的破壞與貧窮。他尖銳地體會了戰前、戰后的改變。像他這樣的人,在戰前的日本社會只能浮浪地過著,幾乎沒有任何發展,戰爭結束后新興的那個社會,才給了他機會。
他是在戰后日本的混亂與摸索中崛起的,當然對那片混亂與摸索有深刻的觀察與感受,他創造了社會推理小說,具體地回報了那個時代所給予他的。
推理成分、推理的樂趣,是讓大眾熱情擁抱這些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的重要元素。戰后日本也有不是推理的社會派小說,承襲了西方社會寫實主義手法,暴露社會黑暗、探討社會問題,但這樣的小說從來不曾獲得大眾的青睞。推理小說中所具備的高度懸疑性勾住了讀者,使他們愿意且必須跟著小說的情節一路走下去,讀完了一本還想再讀一本。
借由精彩懸疑的推理手法,松本清張勾到了很多讀者。不過,推理從來都不是他的小說的目的,他以推理作為誘餌,數十年如一日在小說中傳遞嚴肅的社會訊息,邀請甚至是強迫他的讀者關心、思考「正義」是什么。
「清張革命」
戰后的日本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至少在松本清張眼中,經歷了扭曲的軍國主義,再經歷了大破壞的戰爭,日本過去曾經有過的任何「社會正義」基礎都消失殆盡。「正義」最根本的表現形式,就是怎樣的行為是罪,什么樣的罪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
然而在戰后的日本,要如何判定罪行呢?殺人曾經被視為軍人武勇的最高表現而被大加鼓勵,然后原來高高在上的大官、將領、英雄,一夕之間成了戰犯。昔日的大仇人、大對頭美國一轉身成了日本的占領者、實質的統治者,成了日本人應該崇敬遵奉的對象。松本清張自己半生幾十年,就親歷了這種戲劇性的、天翻地覆的大變化,身邊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堪的過去、錯亂的行為、無法統一的人格。這是日本,這是松本清張要面對、要書寫的日本現實。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有罪?誰無辜?這樣的問題,在戰后的日本變得如此難以回答。然而,如果一個社會連這樣基本的問題都無法回答,這個社會要怎樣產生一種集體秩序,正常有效地運作下去?戰爭結束十年后,美軍退出日本,帶走了他們借著外來強權維持的表面平靜。在這個關鍵時刻,松本清張開始創作他的社會推理小說,短短幾年內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作家。他的讀者遍布全日本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國民作家」。
借由這樣的寫作成就,他賺取了龐大的版稅,多年維持在全日本個人納稅金額最高位置上。不過更重要的是,借由這樣的寫作成就,他發動并完成了日本所謂的「清張革命」。
少年松本清張
什么是「清張革命」?他一個人一支筆,平均每天寫九千字的稿子。一本又一本的小說反復質問他數量龐大的讀者:如果有人為了這樣的動機,犯了這樣的罪,你如何看待、如何評斷?
松本清張早期的作品,有一個強悍、執著的主題—處理日本人在美軍占領期的過往行為。受到戰敗的震撼,又在極度屈辱與貧窮的情況下,很多日本人用各種不光榮的方式巴結、依賴美國人。這其中包括不少將身體賣給美國人的日本婦女,她們以如此不堪的方式活過了那些年,然后想盡辦法回到正常的人生,或許是嫁了人生了孩子,或許是擁有一點田產或一點小生意。當她們好不容易有了安穩的日子,過去的記錄卻如同烏云罩頂般一步步靠攏過來。為了保有這難得的正常生活,她們決心將知道她們黑暗過去的人除掉,這幾乎是她們衛護自己未來生活唯一的手段。
要如何看待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如果是透過新聞或法律文件,理所當然要將她們視為罪犯,以殺人罪懲罰她們。可是在松本清張的小說里,讀者看到的不只是她們的黑暗,還看到她們的痛苦和掙扎、她們在時代中浮沉的無奈,以及她們珍惜手上難得幸福的心情,這讓讀者不得不有更復雜、更深刻的思考。并且,這些讀者都和小說中的角色一起經歷過那樣的時代,那樣的黑暗與痛苦、掙扎與無奈,讀著讀著就再也不可能用那種無情冷漠的態度面對了。
在松本清張的小說里,犯罪的動機和犯罪的事實同等重要,甚至比犯罪的事實更重要。因而推理要推要查的,就不單是犯罪事件的經過:兇手是誰,用什么手法殺了被害者,又用什么方式逃避追查。更重要的是,要推論出兇手的動機。松本清張的小說基本上總要一路推到弄清楚了犯案動機才算結案,也因此在他手上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寫法—后來社會推理小說全面繼承的—那就是,破案的關鍵往往藏在兇手的動機里。
小說的重大突破不是現實中出現了什么證物或證詞,而是在心理層面上,偵探明白了兇手犯案的動機,所以才有了該到哪里去尋找證物或證詞的頭緒。
殺人行為和讀者沒有切身關系,畢竟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沒有殺人的經驗,也一輩子不會有殺了人再制造不在場證明脫罪的行為。但小說揭露的動機,卻和當時的日本讀者如此親近。
那不只是兇手和被害人的事,那是我們共同活過、活著的時代中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松本清張的小說讓日本人無法轉過頭逃避,那真是「排山倒海」的力量。
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松本清張出版了八百本書,加上受他影響而投入社會推理創作行列的其他作家──如森村誠一──的杰出作品,數量是很驚人的。更驚人的是,因為有推理的形式作為強烈誘因,日本人集體地逆轉了
原本的逃避心態,不得不在閱讀與討論中重整自己的正義觀念、罪與罰的標準。
而且很快地,松本清張就不只是透過小說來影響日本社會了,他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日本電視
紅極一時的「土曜劇場」,每個星期六固定上演一出推理劇,其中由松本清張作品改編的比例最高,就算不是改編自松本清張的作品,大部分也都充滿了社會推理的精神。
「清張革命」的核心意義就在:松本清張改變了戰后日本人原本錯亂的價值意識,在一二十年間重建了一套新世代的正義觀。正義重新回到日本人的社會視野里,成為他們日日夜夜翻開小說、打開電視就習慣接觸、思考的一個主題。
社會推理
的價值
社會推理小說在日本大行其道,相對就壓擠了本格派推理的發展空間。換一個角度看,也就是將推理小說從朝向益智游戲走去的傾向中拉回來,回歸小說的本質,探討、顯現社會的異質性,解答藏在多元異質后面的各種問題。
從社會面看,松本清張的貢獻在于引領日本人去思考罪與罰的道理原則;從文學面看,松本清張也有很大的貢獻,將原先走得愈來愈狹窄、愈來愈游戲化的本格派推理小說推擠到邊緣去,重新開發出一片回歸小說的
開闊推理風景。
松本清張的小說里,仍然會有兇案,有謎團,有不在場證明,然而他不依賴這些成分來形成小說中的懸疑。
本格派推理小說的懸疑吊掛在「誰干的」「怎么干的」這樣的問題上。松本清張卻有另一層同等吸引讀者甚至更吸引讀者的懸疑貫串在小說里,那就是這個人為什么要殺人,為什么必須殺人,為什么會用這種手法殺人。這層懸疑就不是靠線索與歸納可以解開的了,要靠對于人性、心理、時代以及社會價值的鋪陳與說明,換句話說,解開這層懸疑,也就呈現了人性、心理、時代與社會價值。
接著,連帶牽引出的下一波懸疑,則是一旦了解了這些來龍去脈,看待、處罰兇手的方法會改變嗎?這樣的懸疑不只是對小說中人物的探問,也是對讀者自我的探問。我會同情兇手嗎?我該同情兇手嗎?我該如何處理自己對兇手的同情?如果有權力決定對兇手的懲罰,我會下怎樣的決定?
本格派就是要找出兇手來,兇手就是兇手,但對松本清張而言,找到兇手不過是另一層懸疑的開始── 一個人怎么會變成兇手?我們怎么能不對這件事好奇,不去找出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