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與耕地保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黨中央、國務院從高處著眼,提出了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戰略決策。
在玉溪14942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山區、半山區面積高達90.6%;全市380萬畝耕地面積中,高穩產農田僅占30.3%。既要保發展,又要保紅線。這是擺在市委、市府面前的一個“兩難方程式”。
解,到底在哪里?“十一五”期間,市委、市府在財政困難,開發利用山地成本高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和建立土地利用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城鎮用地向山區發展,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旅游產業向山地推進,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市國土資源局成為云南省唯一一家被國土資源部授予“保發展保紅線工程”2010年行動成效顯著單位稱號的部門。
城鎮用地向山區發展
城市發展,耕地怎么保護?按照打造具有高原山水特色的現代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我市依托現有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統籌城鎮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城鎮建設向山地拓展,盡可能地保護良田好地。
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腦山片區,目前已建成山水佳園、尚易佳園、東方人家居住小區,其3363畝的用地規模中山坡地就占了2208畝;紅塔區廉租房小區所在地金鐘山片區用地規模600畝,其中555畝是山坡地;紅塔集團投資18億元對1024畝未利用地進行開發整理,新建2個大型煙葉倉儲項目,未占用一分耕地;玉枕山片區用地規模3253畝,其中2497畝為山坡地,占76.8%,是城市建設向山坡地發展的典型區域。在元江縣,正在建設的高橋居住小區、東南亞熱帶水果商貿城也布局在山坡上。
“十一五”期間,我市還大力實施“退二進三”、“騰籠換鳥”措施,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5年間,中心城區搬遷和關停安寧化工廠、化肥廠、東生紙業等20多家城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騰出建設用地1072畝,用于城市公共設施、商務住宅及經濟適用房建設,盤活低效、存量建設用地,改善城市環境,增加城市建設用地空間。同時,搬遷企業安置用地520畝,全部為山坡地,部分搬遷企業現已建成投產,經濟效益較好。
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
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各種生產要素的集中、產業的集聚效應,更在于實現用地集約的目標。
研和工業園區規劃面積31.86平方公里,規劃用地18868畝,其中未利用地16543畝,占總用地的87.7%。已建成玉溪新興鋼鐵、玉溪數控等項目批準用地4273畝,其中山坡地、荒地占總用地的87.7%。目前,園區已形成以玉鋼為代表的鋼鐵及其延伸產業加工區,以太標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區,以藍晶科技為骨干的新材料產業區,以玉溪精密機械、小五金加工為基礎的特色中小企業創業區,以昆玉鐵路、泛亞鐵路、昆曼鐵路為依托的現代倉儲物流中心等產業區,在有效保護耕地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了園區的集聚效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在各縣區的工業園區,也逐步實現了集群發展。
旅游產業向山地推進
旅游業作為我市的新興支柱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我市緊緊抓住“撫仙湖一星云湖生態建設和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及省部簽訂旅游用地合作協議的機遇,對旅游產業用地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布局,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充分利用荒灘、荒坡、荒山、石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有計劃地推進旅游產業用地向山地拓展。在三大旅游項目中,太陽山、棋盤山項目的用地面積中87.2%都是山坡地、荒地,玉山城片區旅游項目則建在荒山、荒坡上,生態景觀用地占規劃用地的63.5%,既綠化了荒山,又有效實現了開發。
完善土地利用規劃促社會長治久安
針對全市土地面積較少、土地資源貧乏的實際,我市在保護壩區優質耕地的前提下,就如何充分利用山坡地、丘陵地進行了大膽嘗試。去年,我市抓住被列為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動態評估與滾動修編試點城市的機遇,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林業規劃、產業布局規劃,把中央關于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落到了實處。
目前,各縣區已經完成優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研工作。紅塔區、元江縣通過調整規劃,壩區基本農田面積比現行規劃有了大幅增加,增幅均在40%以上。調整后新增建設用地布局于山坡、山地的面積也同步獲得提升,同時,從壩區調整出建設用地指標,既有效解決了用于保障地質災害搬遷安置、重點項目用地難題,又促進了城鄉建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