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父母在線
一個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愛好者;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對書有著獨特情感的讀書人;
一個幸福的教師,一定是有大情懷的教書人。
——陳天放教授
陳教授的幸福晨語我每天都讀,像必須要過早一樣,權且稱作“心靈早點”。
這三句話直接指向教師,所以感受更多。
話不多,卻道出了三種境界、三種層次、三種思考。
三種境界:真正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幸福的教師
三種層次:愛好者——喜好者——享受者
三種思考:讀書與教師——讀書與教學——讀書與教育
咱暫時撇開一些,談談由此想到的一些現(xiàn)象:
管理教育文化的人沒想到讀書;
管理學校的校長沒功夫讀書;
教學生讀書的老師沒興趣讀書;
該讀書的學生不愛讀書
不是所有,但一定有!
而我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
我校有兩位分別教物理、數(shù)學的教師,經常讀小說,甚至到了入迷之境界。
我們小區(qū)某一開日用品小店的女老板竟然捧著泛黃的《資治通鑒》。
地鐵入口,一農民工模樣的大叔正在聚精會神地翻閱《長江日報》。
我同學的音樂專題報告會現(xiàn)場一位地質學本科的小帥哥手捧一本老版的《唐詩小札》。
……
再把上述現(xiàn)象拋開,咱回頭聊一聊陳教授想對人民教師說什么。
第一,教師人生的三種境界
選擇入職教師隊伍,并經過了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培訓,大多有過教育教學實習經歷,因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起碼的職業(yè)認同感還是有的。即是說,守住底線,做一個對學生、學校負責的教師。教師必須傳道授業(yè),必須進行知識更新,不能一本教案打天下。讀書是吸納新知識的有效方法。讀專業(yè)書是作為教師的必備功課。
這里便有了潛臺詞:是否有教師連專業(yè)書也懶得一看呢?有,當然有!這類人心不在教學,志不在育人,照本宣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誤人子弟。
優(yōu)秀的教師不甘平庸,精益求精,誨人不倦。他明白一桶水太少,不能滿足現(xiàn)代學子的求知欲望,必須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汪清泉,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他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一日不學則寡,一年不學則陋。因此,他懂得教師不只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要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朋友,成長中的導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活到老,學到老。他不只是讀專業(yè)書,而是博覽群書,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生永遠也讀不夠的書。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為自己讀書,而是為學生為事業(yè)為未來而讀書。
幸福的教師眼里的學生是希望,是未來。看著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覺得幸福。
幸福的教師眼里的書本是知識,是文明。看著學生如春蠶食桑,覺得幸福。
幸福的教師眼里的教育是事業(yè),是未來。看著一屆又一屆的雛鶯騰飛,覺得幸福。
幸福的教師讀的是教育這本大書,讀的是人類這本大書。
第二,教師對知識認知的三種層次
理解了教師人生的三種境界,就不難理解教師對知識認知的三種層次。
愛好讀書,愛好知識,可能只是一種興趣,一種偏好。像有的人喜歡讀宗教方面的書,但他未必有此信仰;有人愛讀武俠方面的書,可他未必立志做俠客。同樣,有的教師也讀書,但那只是職業(yè)需要,也許他并不打算成為教育家。
喜好讀書,憑借的是情感,這種情感源自對教師職業(yè)的認識,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yè)的責任感、使命感。喜好是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情,更深刻地把握教材,更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更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享受讀書,就是享受教育人生。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能夠以讀書為享受的人至少到達了道德境界。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教育是關乎祖國民族命運的大事,今天的學生是二十年、三十年后的砥柱中流,為此他享受讀書,無論再苦再累,從無半點怨言。
第三,由讀書引發(fā)的三種思考
教師需要讀書嗎?
教師需要讀哪些書?
做幸福的教師為什么必須讀書?
下面講幾個我所熟悉的三個教師。
第一個人與我同行,教高中語文,可惜這么多年未曾謀面,據(jù)說現(xiàn)在在創(chuàng)作上頗有名氣。而我對他的認識還停留在二十多年前。那時的他酷愛讀書,幾乎成為一種癖好。三教九流,天文地理無所不讀。可惜,他又很偏執(zhí),尤其對社會恨之入骨,并且時不時將這種情緒帶進課堂,對剛進高中的學生負面影響很大。許多年不見了,不知道這位“憤青”教師隨著年齡增長是否溫和了一些。
第二個人還是同行,也還是教語文,可惜現(xiàn)在背叛了。他算是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只是一輩子就讀一本書:教學。讀得挺認真,也挺仔細,所教、所導都是這一口井里的水。時間久了,水也少了,味也變了,學生覺得枯燥,他也感到無聊。盡管小有成就,卻也難登大雅之堂。
第三個自然還是同仁,不過這回不再是教語文的。至于教什么就不便明說,否則有人會對號入座。反正在我眼里他是個做教師做得有聲有色相當有成就的人。他很愛讀書,不但是本專業(yè)的,而且凡是與教學、班主任工作相關的,他都要涉獵。用他的話說,現(xiàn)在的學生成熟早,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教師固步自封,不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就極有可能搞不定學生。他有一個習慣,每天晚自習都有幾分鐘的勵志講話。若要常講常新,務求每日讀書。不過,他也有短板,讀得多,積累少、思考少,理論修養(yǎng)不夠。
所以提及以上三人,還是想揣摩陳教授的初衷。他希望我們的教師隊伍是怎樣一種精神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