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巧云
現在是2019年10月5日晚上十點鐘,把孩子哄睡坐在電腦前想寫一下最近的感受。
我是一位剛入職不久的寶媽,在寶寶一歲半之前算是自己全程在照顧,初為人母總有很多事情需要慢慢學習,從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最后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竟也做的很好。
很喜歡北大才女趙婕說過的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從我家寶七個多月會爬之后我開始試著讓他自己去拿自己喜歡或者想要的東西,到現在一歲零八個月,我覺得他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放手讓他自己做。
比如我和他在院子里玩,我會告訴他:“媽媽有點累,可以給媽媽搬個櫈櫈嗎?”
他聽了之后自己會先觀察院子里有沒有櫈子,如果院子里沒有他會思考哪里會有櫈子,然后會去房間里尋找,找到櫈子自己先試著搬不搬得動,最后挑一個自己能夠搬起來走路時比較輕松的椅子給我,孩子雖然小,卻已然具備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給他保駕護航,不要過多的參與并幫助他們解決所有問題,安排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比如:“寶寶,去幫爸爸把拖鞋拿過來”“去幫媽媽搬個小凳子””給奶奶倒杯水”等等,安排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并給予他贊揚。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逐漸找到快樂感和成就感,他會慢慢懂得幫助別人這個概念,也會懂得某些責任。
給我驚喜最大的就是今天上午帶著他和他的哥哥姐姐一起去愛家超市的游樂園玩,大一點的場地比較適合2歲半以上的孩子玩,為了方便照顧他們三個,我把一歲零八個月的他也帶到了大孩子的玩區。
我想的是兩個大的玩,我陪著他在空場地玩玩就可以了,最后卻被小家伙帶著玩兒,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他跑過去看大孩子怎么爬上去的,看了大概五分鐘左右自己開始試著往上面爬,爬著爬著滑下來,磕著也不吭,也不哭,還接著爬。
不知道滑下來了多少次之后,我一個不注意他已經爬到了最上面,那一刻真的是難以置信,為他高興,更擔心那么小的他爬上去在去鉆那個網洞怎么辦,還好他哥哥看到跑到他身邊抱著他一起從上面滑下來,小家伙滑下來高興極了,好像做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
下午回家把睡著的他放床上才發現嘴唇都磕破了,頭上不知道什么時候頭上也掛了一道印,他的堅強讓我覺得很欣慰,小小的他遇到問題沒有退縮,沒有找媽媽幫助,而是自己一步步試探,一點點體驗,認真觀察別的小朋友的方法,這點我覺得小小的他非常棒。
在生活中,我們應盡可能的給孩子機會去體驗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感覺。比如吃飯、穿衣、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間,掃地等等。
有的孩子常常會以近乎瘋狂的熱情要求獨自完成事情,面對這樣的要求,家長應該試著放手,給孩子一體驗做事情的機會,即使做錯又有什么關系呢,做錯了我們可以幫助他尋找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豈不是更好?讓孩子做家務是另一個培養自主性的重要方法。
猶記得前幾天我們學校的國學演出現場,下午兩個小時的演出累壞了我們的學生家長,有的爺爺奶奶給孫子孫女打著太陽傘,有的給端茶倒水,自己頂著大太陽曬在外面給孫子孫女打著太陽傘,自己舍不得喝一口水留給孩子,可孩子們呢,他們是否學到了感恩和孝順?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深思。好的照顧不是身體的滿足,而是滿足他的精神世界,充實他的生活世界,有的家長天天反應自己家的孩子每到放學回家就抱著手機直到睡著才舍得放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個人覺得,是孩子們太閑了,在家里他找不到需要他的地方,回到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人給他洗衣服,做飯,刷碗,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收拾書包,我覺得如果學校不限制作業必須自己寫,有的家長甚至都會幫忙寫作業。
如果孩子回家,需要幫忙摘菜、洗菜、端飯、刷碗、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打掃房間衛生還要寫作業、背書,那么他還有時間玩玩手機、打游戲嗎?
作為家長要學會隨時放手,相信孩子可以做。基本上,孩子兩歲后,自我意識萌芽,他會特別喜歡自己動手,想自己吃飯,想自己喝水,想自己穿衣服,穿鞋子……
父母千萬不要壓制孩子這些欲望,試著在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順應孩子的需要讓他自己去嘗試吧!
如果他想自己吃飯,那就把碗和勺子給他,臟有什么關系呢,孩子能有機會鍛煉不是更重要嗎?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
給孩子選擇權,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教給孩子選擇的技巧就是教給他生活的技巧。而選擇的本領是要通過真的做選擇才能學會的。
進行后果教育,后果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給孩子做事考慮后果的思維習慣。通過思考事情的后果,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責任感;
另一個方面是讓孩子承擔事情的自然后果,讓孩子學會總結、學會吸取教訓。這也是取代懲罰的辦法。
學會規劃和預期,培養孩子對未來的預期和規劃也是為孩子的自主性做準備。例如跟孩子一起計劃這個周末怎么過。
早晨,我們可能一起想想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這樣先讓孩子有個規劃的意識,知道自己可以這樣控制自己的生活。
少命令少指責多鼓勵,是什么吞噬了我們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除了父母的越權代辦,還有父母的命令、令人窒息的監督、和嚴厲的批評指責。
給孩子安全感,有的家長觀念過于西化,把讓孩子做主理解成給孩子絕對的自由。
其實如果給孩子過多的自由,孩子觸摸不到邊界和底線,他會感到恐慌和不安全。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既是獨立自主的,同時又是安全的。
他要知道如果一旦做不好了,事情搞砸了,那么還有家長會幫他。有了安全感,他才敢于去冒險嘗試,才敢于去承擔責任。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