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由教育部主辦的鄉村特崗教師報告會活動在華中師范大學落下帷幕。特崗教師楊瑞畢業后被分配到在吉林洼中高農場中學,2013年,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師資不足,這所學校只剩下七名學生。環境惡劣,工資低,不是沒有過抱怨,可面對講臺下七雙孜孜渴求的眼睛,楊瑞終是選擇了將滿腔熱血揮灑在鄉間。鄉間孩子囿于生活環境,多數人的夢想通常都繞不開種田、開雜貨店、打工掙錢這些,而一些有想法的孩子,他們的夢想卻常常被嘲是“白日做夢”。可楊瑞他愿意用他的雙手托起孩子們不切實際的夢想,鼓勵每一個孩子勇敢地去追夢。“夢想就像我們農場鹽堿地里的花朵。只要堅強生長,也能開出蓬勃的春天”楊瑞說。春天,他們頂著小水桶一起去采摘野花,一起感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蓬勃;夏天一起去看草甸,一起想象“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鮮艷;秋天來時,去收集落葉,一起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冬天來了,他們去滾堆雪人,一起誦讀“鵝毛柳絮滿天飛,大雪小雪又一年”。孩子們畢業時,空曠的鹽堿地,彎曲的小路,還有他們逐漸遠去的背影......“我慢慢體會到,所謂畢業,就是一場父母和子女的離別,你一直停留在這里,而孩子們卻越走越遠。所謂老師,就是在時光里,把一批又一批孩子,一段一段往前送一點,目送他們遠去,去迎接更燦爛的明天。”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撼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而那個喚醒我們生命的靈魂,就是教師。同樣,在江西九江修水縣何市鎮,也有這樣一位以教育為己任的好老師。慎魁元通過高考走出大山,畢業后又回到大山,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饋家鄉教育。每天清晨叫醒慎魁元的不是鬧鐘,而是鐵門嘎吱嘎吱的聲響,這個鬧鐘一響就是六年。原來,五年級學生高小靜在慎老師的開導下開始發奮學習,在每個天剛蒙蒙亮的冬日,她總是第一個到校,六年來,他一直給學生開門,從來沒有推辭過。
村里有個孩子叫阿秀,九歲了,卻從未進過課堂上學。一問才知,這孩子是艾滋病兒童,父母英年早逝,只留她與奶奶相依為命。其他家長怕孩子被傳染艾滋病,學校迫于壓力,不愿接收她。慎魁元了解情況后,不顧學校勸阻,去阿秀家手把手教她讀書認字。“還記得第一次上課,我握著她的手教她寫名字時,她笑得很開心。看到她笑,我又忍不住流淚了。我多么希望以我的努力,讓她找回更多原本就應該屬于她的笑容。”慎魁元說。教師是一份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尤其是鄉村特崗教師。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么一批青年不為工資,不為職稱評比,為愛堅守崗位,幫助鄉村孩子走出大山。教師用青春來填滿鄉村教育的空缺,可光靠一腔熱血怎是長久之計?全國高舉學生減負大旗,最后執桿之壓力落在了誰的頭上?“自從素質教育的口號走紅以來,教育局的評比性考試越來越多,學校的評比招式越來越花;自從中央打虎拍蠅以來,各級各類部門對老師的指手畫腳越來頻繁和嚴厲,分派的任務越來越豐富和嚴肅;自從國家提出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工資以來,老師工資被克扣的越來越隨意和不明不白了。教育經費、辦公經費甚至連績效工資都成了教育局和學校領導的私人小金庫,職務晉升成了學校領導的小商品,評先評優成了領導的零花錢。甚至每年一次的工會福利費都成了領導的小生意,至于什么第13個月的工資獎勵,就只能等著縣里領導“天恩浩蕩”了……”雖然并不是各個地方的教師都會受到這樣不公平待遇,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任務之重。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學專任教師工作量狀況及標準研究”課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教師在非教學工作上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實際用于課堂教學的時間不足總工作時間的1/4。下鄉扶貧、控綴保學、戶籍登記、禁毒防艾、文明城市宣傳、組織家長填寫問卷調查,造各種檔案、填各種資料,迎各種檢查……這些都讓教師疲于應付勞累不堪。除了工作上,教師未能享受到“減負”的果實,他們在學校、家長學生三方來回周旋,更是疲于奔命。以前發生醫療事故,醫鬧不過為了多要點錢,從來沒有人覺得醫生應該治好所有的病。也沒有人認為:路是國家修的,車主交了錢,在高速路上發生車禍,不管什么情況,政府都要承擔責任。更沒有人說什么“沒有改造不好的犯人,只有不會改造的監獄”之類的渾話。可發生在學校,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起來。教育上的無限責任、對教師的無限苛責和不切實際的要求,都把教師逼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為教師減負的本質含義在于確保教育的基本秩序和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態, 讓教師能夠從容自如地按照教育的規律從教。只有給廣大教師“松綁”,讓他們從各種非教學任務中脫離,才能讓他們將精力更充分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這樣,老師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回歸課堂、陪伴孩子,真正潛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育人。這既是回歸教育初心的選擇,也是建強教師隊伍的要求,還是呵護孩子成長、回應家長期待的舉措。近幾年,教師累倒在三尺講臺上的報道頻現。教師減負迫在眉睫,且不能只是走形式主義,把體制改革“磨成”一紙空文來搪塞無數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在教育改革中, 不能把遠離功利性評價寄希望于讓教師對其說“不”。從個體來說, 趨利避害是本能, 多數教師為了個體的安全與利益, 可能會選擇遵從現實的評價導向, 相對于避免“心累”, 保證“安全”是更重要的。所以, 有人說, 為教師減負要讓教師勇敢地對某些做法說“不”, 這是不合理也是不現實的期望。真正有效的路徑應該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完善制度建設。為此, 必須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以及優化評價制度。教育管理部門要把握教育規律, 善于優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機制, 不能僅靠表面的檢查與評比, 僅注重“程序”公正和即時效果, 這樣不僅流于形式, 毫無效果, 而且影響長遠。當然,為教師減負,不該是政府的“獨角戲”,還要學校、教師、家長等多個主體都參與進來。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幫教師卸下身上的“包袱”,輕裝前行。減負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把按教育規律教書育人的權利還給教師, 為此, 教育評價制度的完善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攻堅戰。 總之,為教師減負任重道遠,未來期待更多好政策、好做法助力教育行穩致遠。讀了今天的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呢?
平時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
可以把感受和問題寫在留言區,后期推送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喔!
別忘了轉發和點擊“在看”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