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號,在華中師大一附中的的厚德廣場上舉行了一年一度的陽光義賣。我作為本次活動的學法指導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這也是我第二次參加學法指導活動。家長很熱情,熱情到我從9點半到12點沒有喝一口水。家長很焦慮,每當提到孩子的問題時,總是會問你能不能告訴我怎么做?我學會了回去告訴孩子,告訴他怎么選科選考?怎么選大學?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感覺特別親切?似乎我們每位家長都希望把自己孩子的事情包辦了?事實上,這又回到了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不知道怎么考學不知道未來在哪里?仿佛又是自己的人生被家長安排得順順利利,毫無挑戰。
很多家長看看抬頭---生涯規劃,特別不理解的是,高中還有這個課?生涯規劃到底是干嘛的?有家長問我,生涯規劃能給學生帶來什么?其實,在我眼里,生涯規劃無非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不要思考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上一個好大學還是為了一份好工作?在求學階段我們可以規劃我們的學業,在工作階段我們可以規劃我們的事業,在生活方面我們可以規劃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等等。教育階段、工作階段、生活階段的總體目標和意義都沒有弄清楚,何來對自己方方面面的規劃呢?.我們常常跟孩子們談到---價值觀,什么是價值觀啊?價值觀無非就是我們內心對各種事物評判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像一桿秤一樣,在我們內心總有一個平衡點。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不同的原生家庭里面,所以價值觀的形成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每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的價值觀是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性,因此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我們也有個性不一的孩子。我們大家都有小時候吧,經常愛發問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一問就不可收拾,完全就是現實版的十萬個為什么。看到一個東西就好奇,就要問這個是什么?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于外太空,我們就不斷地問啊問,想知道為什么。我們的答案來源似乎就是找自己的父母,孩子們心目中他們就如神一般存在,人工解答器。第一類家長會覺得你很煩,老問一些幼稚無聊的問題,就會直接告訴答案型。第二類家長有點智慧或計謀,雖然自己偶爾答不上來,也不能讓孩子失望,賣個關子然后找找答案還是告訴孩子,這個算不算賣關子型?第三類就是高效引導型,這樣的家長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會直接告知,相反會跟孩子討論,讓孩子抽絲剝繭似地自己探尋答案。隨著孩子不斷地長大,其實我們孩子的思維訓練過程就是在這樣一個不斷發問和解答的過程中完成。一類孩子被動的獲取著知識,另一類孩子就是自己專研獲取答案,不斷地尋找未知答案。所以我們把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的人分為了固定式思維和成長性思維。固定式思維模式單從這個名字上看,就是你問我答,你教我學,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我們從小到大不都這么過來的么?課堂上老師的知識傳授,家長的言傳身教,不都是這樣的模式嗎?在學校聽老師的,在家里聽家長的,或許我們都忘記了什么時候我們再也不提問了?再也不是那個曾經十萬個為什么了?成長性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思考推動自身的成長。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思維模式一直延伸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當中去了。固定式思維模式的孩子一直在等著知識的到來,并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孩子一直在探索知識間的建構與不同。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孩子無論在學業能力、規劃能力上都顯示出來不一樣的差異性,很多人都在糾結一個問題,為嘛“牛蛙都是別人家的”?理清生涯規劃,無非就是在于我們怎么思考未來與人生。全盤接受父母的安排也好,我的人生我做主也好,都不要辜負自己的青春,不負韶華就好。作者:陳麗,華中師大一附中 ,研究生學歷, GCDF全球生涯規劃師,國家專業人才委員會生涯規劃師,人社部青少年職業發展指導師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