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筍是被很多人低估的一個強勢人物
越南戰爭,1964年之后才是最激烈的階段,或者說,才是真正的或者說大多數人認為的越戰。盡管官方以1955年軍事顧問團成立時間為準,個人仍然認為越戰的標志性事件為1964年的東京灣決議。
這時,北越的主要領導人不是胡志明,而是黎筍。作為主席的胡志明當時已經年過古稀身體不好,黎筍是第一書記,極力主張武力推翻吳廷琰政權。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讓美國人最為頭疼的越共(全稱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就是黎筍的。
但這個人相當神秘,直到他在北越高層露面之后,外界對他仍然一無所知,美國佬的反應是“他是誰?叫啥名字?住那里?”
黎筍1907年出生在越南中部,順化附近的廣治省,家境貧寒,一說父母是木匠,一說是鐵匠,還有一說是農民。青年時代,他在河內的鐵路系統干活。
作為一個激進的反法成員,他是蘇系印度支那分部的重要成員,1931年入獄5年,1939年再次入獄,直到1945年的8月革命,胡志明將他從監獄里放了出來。
1946年,作為南方局主席黎筍被派往越南南部進行地下活動,他的活動算是卓有成效,為將來吳廷琰的土地改革設下了嚴重的障礙,也為將來的解放陣線打下基礎。
1953年,黎筍調回河內,南方由黎德壽負責。
在北越的土地重新分配時,負責人是胡志明下面執掌第一書記的鄧春區,即長征。分配過程中,被消滅者是按千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執行,過于血腥且毫不留情:第一個被消滅的,就是越盟自己人,一個女的。
越盟內部因此不滿,鄧春區受到冷遇
于是黎筍由此上位,1958年成為事實上的一把手,僅在胡志明之下。1960年,他在與武元甲的競爭中勝出,正式擔任第一書記。到1986年去世,他主掌越南的時間長達28年。
自越盟建立伊始,其掌控全越的意圖從未改變,但具體做法,分為溫和與激進兩派。吳廷琰兵變身死之后不到一個月,1963年11月23日越盟召開會議,為期兩周,主要討論內容為采取鷹派措施的話,情況會有多壞。
這時侯,越盟兩個最重要的盟友意見不同。胡志明偏向蘇聯,希望降低對抗風險,黎筍則相反,認為吳廷琰死后,南越陷入混亂,1964年將是大好機會,應當全力以赴。具體戰略分為兩步:步驟一是在直接對抗擊中潰南越正規軍,順理成章步驟二就是攻擊城市,市民將會起義支持自己。
最終,胡投的是棄權票,并直接離開了會議室。從此,胡的權力被大幅稀釋。
胡志明不愿意直接與美國對抗,我想有兩個因素,一是CIA于他有救命之恩,要不1945年春他就病死了;二是在理念上,他的獨立宣言直接引用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也曾經給杜魯門寫過信,所以,多多少少,他對美國是有一定程度的認可。
黎筍得勢,那么對鷹派計劃持懷疑與否定態度的人,當然是需要讓強制反省,所以數百人就反省去了。
然后就是東京灣事件。
1964年8月2日下午,美驅逐艦USS Maddox在公海海域收集電子情報,受北越三艘魚雷艇攻擊,互射無果之后,艦載機攻擊三艘魚雷艇,擊傷兩艘,重傷第三艘致其失去動力。
胡志明聞訊后大為震驚,要求弄清是誰下的命令。事后,當事艇長被處理,但究竟是誰下的命令,沒查出來,哪怕是現在,都沒有結果。
對這件事,有人認為是黎筍的命令,意圖升級對抗;也有人認為黎筍不必如此,因為當時北越形式大好,如果美國不直接介入的話,次年拿下南越不成問題。
也許,20年內會解密。
1964年12月30,得到大量軍援的解放陣線在西貢東部的巴地省展開攻擊,與之前所有的行動都不同,這次攻擊前,有了炮火準備,大勝。這巴地省與其他省份不一樣,向來是南越控制比較得力的地方,所以胡志明將此戰稱之為“小奠邊府”。
一戰之下,黎筍的鷹派政策見效,地位提升。
1965年美軍地面部隊介入之后,黎筍的預測是美國將與法國一樣,民眾的支持將會隨著士兵的陣亡而下降,最終退出越南,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直到獲得最終勝利。這個預測很正確,也很冷血。
與此同時,黎筍也贏得了外部的大力支持,這樣的支持包括大量先進的防空裝備,河內成為防空力量最強的城市;也包括多達30余萬人的人力支持,將越盟軍隊從防守中解放出來,攻擊南部。
1967年的空中轟炸,給北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戰事陷于僵局,越盟內部也對如此慘重的代價產生了懷疑,武元甲跟胡志明兩位元老出面平息了不滿。
之后的黎筍更為激進,試圖在南越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攻擊,在數十個城市同時進行全面性的攻擊,這就是1968年的春節攻勢。
持懷疑態度或反對者,當然就是被排擠甚至進了“希爾頓飯店”------美軍戰俘呆的地方。這其中,有當年積極進步的青年學生,有當年反法戰爭中的英雄,甚至包括有武元甲的一批老部下,以及包括胡志明的秘書。之后武元甲稱病赴匈牙利療養,胡志明也躲到外面養病去了。
1969年胡志明病死,黎筍從此再無羈絆。
能在越盟內部的競爭中勝出,此人絕對不一般,而不惜代價堅定地推行鷹派措施且最終獲勝,黎筍可稱鐵血強人。但黎筍的勝利是否對越南普通的搬磚人有益?這么多年過去,結論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