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07:20:00
兵馬俑出土后修復的車馬傭
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斗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
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爭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么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后,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寫的竹簡又讓人們得以看到這一制度的大量細節。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兩、三千年前,是一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與貴族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晉爵對于一個士兵意味著什么。喜的竹簡上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2000年多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于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歷史有關。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里,他們是落后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致、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規定了豐厚的獎賞,商鞅稱其為“陷隊之士”。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后,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么戰死疆場、要么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于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后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呢?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使用軍銜是人類軍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志著軍隊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軍銜也是軍人榮譽的標志。那么,2000多年前的秦軍實行軍銜制了嗎?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發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么聯系呢?考古學家袁仲一和他的同行們在尋找合理的解釋。
軍團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發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著鎧甲的步兵卻將頭發梳成發辮,貼在腦后;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這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發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而是爵位級別的標志。
專家推測,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發辮或戴著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秦軍軍官又是如何劃分級別的呢?
在這些縱隊里,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著這種板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致。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會是軍官嗎?
參照史書記載,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這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他們的權利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
這個軍官雙手按劍、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官應該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級左右, 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介于都尉和馭手之間的是這些軍官,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關于秦軍的內部編制,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于其他諸侯國的軍隊。
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團長。象征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么會沒有統帥呢?
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 ,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志,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制在國君一人手里。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征,兵馬俑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
關于兵馬俑的秘密似乎已經水落石出了,但在1996年6月,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幾名學生來到秦始皇陵實習,很隨意的一鏟中卻似乎有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在這一鏟的泥土中,隱約有一些紅燒土與木炭灰的痕跡。紅燒土與木炭灰是考古工作的指南針,它們是高規格陪葬坑的標志,這里地下是另一處兵馬俑坑嗎?
經過漫長的勘探工作,考古人員精心地挖開了一個153平方米的小坑,令他們大為不解的是,這個坑內并沒有兵馬俑,而是擺滿了數以萬計的石質盔甲,這是什么樣的墓藏坑?坑內為什么只有石甲而沒有人呢?
從坍塌的坑邊看,這些石甲衣與兵馬俑的排列方式一樣,都是每四件一排,樣式也與兵馬俑相同。這是十分有趣的發現,難道說,這些甲衣是為埋在不遠處的秦俑做的么?但是,秦俑是死物,它們怎么能自己穿上甲衣呢?
這個考古發現迅速傳遍了全中國,于是,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秦始皇的身上。
始皇帝要萬年長生,在首都咸陽,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但是秦始皇卻要為自己注定的死亡去做其他準備了。如果不能求得今世長生,那就只有經營來世輪回。
《史記》中記載的巨大陵墓就是秦始皇經營來世的最好證明,可是,人們已知的發現會不會只是陵墓的一部分呢?石甲衣又有什么用途呢?
首先,考古人員希望找到甲衣的制作方法。
現代的切割手段最小可以將石片切至0.5公分,可是,甲衣上的石片大多只有0.3公分的厚度。古人不可能對石甲進行大批量的機械加工,要想做出石甲,只能一片片地用手工磨制。
解決了甲片的制作,考古人員還有一關,古人是如何在甲片上打孔的呢?這種石灰石材質極脆,在打孔中十分容易碎裂。只有不斷地澆水,才能保證順利工作。三名考古人員整整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一件600片甲衣的制作。于是,人們計算,如果這10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內全部為石鎧甲,那么至少需要3600人干上整整一年。
石甲完全由手工磨制而成,一位工匠做這樣一件甲衣,大概要用上近一個月的時間,可是,秦始皇為什么要耗費如此大的人力與物力去制造沒有實戰用途的甲衣呢?結論只有一個,這些石甲衣與兵馬俑一樣,只是秦始皇陵墓的冥器。
有專家推斷,兵馬俑是始皇帝的地下軍團,而石甲坑正是這個軍團的武備庫。用8000陶兵陶馬做護衛,以上萬件石甲衣為武備,自人類抒寫文明史以來,再沒有那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大的手筆,在地下埋藏這樣一支絕無僅有的陪葬軍隊。
然而,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考古學家認為,這8000兵馬面向東方,隨時準備出擊。如果西方六國的君主在陰間反抗秦國,這些軍隊,將用來與叛軍進行決戰。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可以在死后一統冥界,在陰世間做千秋萬世的皇帝。
武士與甲衣,構成了秦始皇陵的地下武裝。但是,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地下陵墓,就只有軍隊與武備嗎?人們深信,秦陵的秘密還遠不止此。
一座特殊的陪葬坑在2000年6月的被發掘使秦陵的研究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座地坑的墓道內擺滿了陪葬戰馬的尸骨,主室是與實物等比例大小的房間,除了寬敞的大廳外,一側還備有廂房。考古人員對這些出土的陶俑進行了精心的修復,令他們大為不解的是,出土的12個陶俑沒有一位是身穿鎧甲的戰士,他們頭戴長冠,衣袖翩翩,雙手都籠在袖中,腰帶下似乎還掛有一些小器件。這些小物件是做什么用的,這個陶俑的穿著為什么與兵馬俑相差得如此懸殊呢?
難道說沒有鎧甲就一定是文官么?他們會不會是秦始皇的仆從呢?他們是秦陵第一次出土的文官陶俑,這對秦始皇陵的研究意義重大。要想了解這12個陶俑的含義,首先需要知道他們做的是什么樣的官?
答案就在坑底,這些銅鉞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鉞在秦朝是一種法制和強權的象征,在當時,持鉞者應該掌司法。經過修復,其中兩個陶俑恰好露出持鉞的架勢。原來,這里是秦始皇的司法機關,12陶俑是各司其職的司法官員。
近年來的不斷發現一次次震撼著考古人員的心靈。內城之中出土的銅車馬為帝王出巡所用,百戲俑如同娛樂場,內外城之間的珍禽異獸坑就好比宮廷苑囿,而遠離宮城的兵馬俑正是保衛京都的禁衛軍!
兵馬俑是秦始皇在另一個世界的守衛者,它們沉默了2000多年,并且將永遠沉默下去。它們是一群最忠誠的衛士,它們在等待著,等待著千古大帝秦始皇蘇醒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有到來的可能,那么又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鐵血時代將在始皇帝的一聲號令下拉開帷幕。只不過,這樣的情形只能停留在人們的想象中了,而這群秦始皇的衛士們,也只能永遠地等下去。
就如同兵馬俑等待著秦始皇的復活一樣,我們也在等待著大秦帝國的密碼最終被完全破解的那一天。也許,秦始皇和他的偉大帝國永遠不會向我們解開那神秘的面紗,但只要我們積極地在探索中等待,并享受等待過程中帶來的樂趣與啟迪,就足夠了!
大秦帝國那重重密碼,今天,僅僅破解了零星幾個而已,讓我們一起等待未來真相最終大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