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地聽到父母這樣說:“好好說話你不聽,非得打一頓就老實了?!?/span>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吧。
兒童節的那個周五,每個孩子都得到了一個背包式的水槍,這是老師們給孩子們準備的兒童節禮物。
正好小區里有一個水池,不深,可以見底的那種,很多孩子們都在那打水仗,水用完了就直接取水。
由于舞蹈服沒有換,一個小姑娘的袖子在接水的時候弄濕了一點兒,爺爺在一旁催促她趕緊回去,她說還想玩一會兒。
但是爺爺很執著,隨手就撿起了一個小棍抽她,她喊了兩下,繼續接水,看得出來她很想玩,而且她的玩伴一直在邊上等她。
感覺到痛了,就開始哭,邊哭邊跑,爺爺就在后面使勁追,雖然小姑娘很靈巧,但是哪里跑得過大人。
在角落里狠狠地抽,:“讓你不聽話,讓你跑......”,抽完了還給爸爸媽媽打了電話,小姑娘哭哭啼啼的,總算乖乖的跟著他回家了。
看得我都痛。
孩子不想回去,我就打,打完就回去了,看起來打一頓是不是還挺有效果的?可是孩子為什么不想回去,聽到孩子的心聲了嗎?
養育不是我一定要收拾你,也不是我一定要贏了你,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他一起看世界。
1、打孩子,等于說已經沒有辦法教育孩子了,只能打,越
2、孩子會模仿父母,他也會從我們的行為中學會用打罵來解決問題,而看不清事情的本質。
不要成為讓孩子怕你的家長,這樣,孩子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想,我們都希望孩子作出的決定是他基于事物的判斷,而不是有什么想法的時候,先看你一眼。
我們也希望,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可以向我們敞開心扉,而不是因為害怕,所以不敢說。
有沒有發現,孩子只要是想和我們說話,就得一直抬著頭,我也曾無數次地俯視著他,那一刻,我被感動了。
感動于一個小生命在成長過程中的不易,我們會吼他,會大喊大叫或者打罵,而他們卻不得不依賴我們生存,又不計前嫌般的一聲一聲的喊著爸爸媽媽。
所以,盡量善待身邊的那個孩子吧,如有必要,請蹲下來,平視孩子,聽聽孩子到底想表達什么,理解孩子的行為是愛孩子的基礎,在養育孩子的時候,能夠帶著善意,這就是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你可以把它作為一份工作、一份職業或一生的事業。
你來了,我是盛夏書香,一個快5歲男孩的媽媽,畢業十年不曾看書,因為孩子,我重拾書本。
在這里,沒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兒理論,只是我做母親以來的一些真誠地分享;初為人母,無知得很,每一筆,都是對過去的自己的一個交代,也不定期推薦自己認為靠譜的好書,好物,等你來。
覺得文章有收獲,歡迎你動動小指頭點個在看,也歡迎你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