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沒關系啊,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獲
恰好在6月9號的日歷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起因是答主說自己是一個3分鐘熱度的人,然后,一位前輩沉默片刻,就回應了這樣的一句話。
講真,我受教了,三分鐘熱度在我這里就是個貶義詞,因為我有時候也會說孩子,你怎么就像猴子撿香蕉一樣呢?5分鐘都堅持不了嗎?
所以,我特別感慨:父母的嘴孩子的路,父母好好說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跳舞,這句話你認同嗎?面對孩子的各種3分鐘熱度,可能我們氣都不打一處來,
“你這就是半途而廢,明白嗎?”
“十分鐘都堅持不了,你能干什么呀?”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啥你堅持過?”
興趣班,只報了名而已;輪滑,新鮮兩天不練了;每一次我都是又氣又無奈,埋怨的背后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做好當下的事。
其實,我們大人也會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然后在嘗試的過程中,會陸續篩掉很多,
最終,找到了一個自己感興趣,并且愿意堅持的項目,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3分鐘熱度很正常。
如果我們愿意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把那些埋怨換成
“你是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堅持了10分鐘,真不錯呢”
“今天又解鎖了新功能呀,有進步哦”
換來的應該是另外一種結果吧?
對于小朋友來說,成長就是一個很慢的過程,他們需要試錯,也會犯錯,我們要學會寬容,學會放手。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澆水一樣,每天贊孩子一句和每天批孩子一句,你覺得哪種孩子更陽光呢?
能看見孩子一小步一小步的進步,而不要用自己一大步一大步的標準去衡量,沒關系,3分鐘熱度,也有3分鐘收獲。
專注力是保護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人生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不必面面俱到。很多時候,沒有耐心,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全局,以為目前這個水平就很了不起。
個人感覺,每個人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動力都是足足的,本身就很專注,不需要外界監督,比如:
我家孩子喜歡玩邏輯狗,最長的時間是一次玩三四個小時;喜歡閱讀,一次一個多小時是常有的事。
那么,當孩子正在專心做事的時候,比如:搭積木、玩玩具、下棋、閱讀等等,家長需要做的是創造安靜環境,不打擾、不投喂、不插嘴,除非他需要。
當孩子長大了,報了興趣班,喜歡可是又不想再堅持的情況下,父母該怎么鼓勵孩子?
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喜歡,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不愿意堅持的情況,這時候不要埋怨孩子為什么只有3分鐘熱度,我們更應該思考,孩子是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以自己家孩子學輪滑為例。輪滑鞋是前年買的,我想讓他跟著老師學,但是他不愿意,然后,一年下來能練個幾次,這會兒上下坡、拐彎已經很絲滑了。
為什么,練一次能管個半年?只因為半生不熟的時候,太嘚瑟了,在進門處摔了一跤,坐在門方子上了,太疼,所以放棄了。
孩子突然不想練了,肯定是有原因的,及時反思問題出在哪里,孩子往往是感覺好,才會繼續練習。
尋找孩子的興趣,在他喜歡的事情上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