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正常數值
青年人平均約2.7mmol/L(105mg/dl);
中老年人約3.37mmol/L(120mg/dl);
大于4.14mmol/L(>160mg/dl)為明顯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介紹
LDL是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其膽固醇主要來自從CE轉運的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目前認為血漿中LDL的來源有兩條途徑:①主要途徑是由VLDL異化代謝轉變而來;②次要途徑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
LDL的降解是經LDL受體途徑進行代謝,細胞膜表面的被覆陷窩是LDL受體存在部位,即LDL中的ApoB100被受體識別,將LDL結合到受體上陷窩內,其后再與膜分離形成內吞泡,在內吞泡內經膜H+-ATPase作用,pH降低變酸,LDL與受體分離并與溶酶體融合后,再經酶水解產生膽固醇進入運輸小泡體,或者又經ACAT作用再酯化而蓄積。血漿中65%-70%的LDL是依賴LDL受體清除,少部分(約1/3)被周圍組織(包括血管壁)攝取異化。一旦LDL受體缺陷,VLDL殘粒由正常時大部分經肝LDL受體識別,而改為大部分轉變成LDL,使血漿中LDL濃度增加。
人體血液中有4種脂肪:膽固醇、中性脂肪、游離脂肪酸和磷脂類。膽固醇是一種油油復合體,大部分由肝臟制造。人體內膽固醇的總量為100到200克。其中三份之二在體內自行合成,三份之一來自食物。膽固醇必須和脂蛋白結合才能運送到體內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清中的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對二。兩者都有重要任務:低密度脂蛋白把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高密度脂蛋白將各組織的膽固醇送回肝臟代謝。當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過量時(第7版《內科學》動脈粥樣硬化章節),它攜帶的膽固醇便積存在動脈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壞的膽固醇”[1]。
低密度脂蛋白高在飲食上應注意: 多吃豆制品和少量飲葡萄酒(一天不超過100毫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大量飲酒極易由于熱能過剩而肥胖,同時肝內合成甘油三酯量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泌也增多,反而造成高脂血癥。
主要危害
1、斑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
如果血液中LDL-C濃度升高,它將沉積于心腦等部位血管的動脈壁內,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阻塞相應的血管,最后可以引起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病等致死致殘的嚴重性疾病。現在已經證實,LDL及其所攜帶的膽固醇(LDL-C)偏高常會引起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這要引起注意,所以有人稱LDL-C為壞膽固醇。
2、引發多種疾病引起冠心病
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病等致死致殘的嚴重性疾病。如果血液中LDL-C濃度升高,危機心臟LDL-C水平如果超出正常范圍時就會使心臟的危險性增加。它將沉積于心腦等部位血管的動脈壁內,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阻塞相應的血管。LDL-C水平如果超出正常范圍時就會使心臟的危險性增加。
3、誘發脂肪肝
假如是肝功能不全者,長期出現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就有可能誘發脂肪肝,患者出現肝腫大,食欲減退,肝區脹痛,轉氨酶升高,少數出現輕度黃疸,脾大等癥狀。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會導致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癥、低度脂蛋白血癥幾種癥狀。
臨床現象
增高:見于高脂蛋白血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見于神經性厭食及懷孕婦女。
減低:見于營養不良、慢性貧血、骨髓瘤、創傷和嚴重肝病等。
偏高原因
很多種因素都能夠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升高,主要可分為非病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兩類:
1、非病理性因素
(1)飲食不均衡,攝入的脂肪過高。
(2)吸煙飲酒引起的偏高。
(3)運動量過大、劇烈運動能顯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4)超重和肥胖的人容易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2、病理性因素
(1)肝功能異常、肝炎患者
(2)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可以攜帶膽固醇進入人體動脈壁細胞,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值時,過量的膽固醇在血管壁堆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甚至是冠心病的發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