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中國組建“海陸空”三位一體空間站,科研事業再攀高峰
我國的航天事業一直發展的都非常迅速,雖然我們的起點晚,但是整體的發展步伐還是追趕的很快,我們現在完全有和發達國家比拼的實力,我們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成功組建空間站的國家,在太空中,除了國際空間站外,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們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
不過,這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目前,天宮二號已經在7月19日被人為控制墜毀在南太平洋上。未來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將會向前繼續邁進,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在太空中組建新一代空間站。新的空間站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遙遠,預計明年我們就將發射下一代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一號”,截止到2022年,我們的新一代空間站就將建成。除了建設宇宙空間站,我們國家還有一個“深海空間站”的搭建計劃。這其實也和我們中國人一直以來的觀念有關,在我們的想法中,形容一個人非常厲害,就經常會比喻他可以“上到九天攬月下到五洋捉鱉”,既然我們已經完成了飛天的愿望,那深不見底的海洋我們為什么不也一起探索?其實早在2017年的時候,“蛟龍號”深海潛水器設計師崔維成就曾經表示,我國已經通過蛟龍號潛艇獲得了很多有關海洋深潛的經驗,這將是我們探索海洋新的起點。而新的萬米級深海作業型潛水器也正在研制過程中,預計在2020年我國就可以再次進行萬米級的海洋深潛試驗。在未來,我國將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個常年有人駐守潛深達2500米的“深海空間站”。此前在報道中,媒體將我們的深海空間站外觀形容成一艘小型潛艇,整體長度在22米左右,寬度為7米,高度則為8米,整體噸級是250噸。這則消息并不是空穴來風,在2012年5月23日,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的模型就曾在北京科博會上亮相。2013年雖然有媒體報道過已經完成了相關組裝,但后來就再也沒有其他的信息透露出來。此前,美俄等一些發達國家都曾不斷刷新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即便是為了維持自身的科技進步,我國也不會選擇放棄深海這一領域。預計明年就會正式組建新一代超過蛟龍號的深潛器,等一切技術成熟后,我國就將搭建深海空間站。深潛技術的不斷積累,將有助于我國之后針對海底勘探、海底地形測繪和海底礦產開采等領域的發展。“上天下海”已經完成,就剩深入地下了,與以上兩個空間站同時開工的,還有我們的深地空間站,目前已經完成了部分的工程組建。7月20日,被稱作“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的啟動儀式在四川雅礱江錦屏山隧道舉行。這是我國的一項國家重大科技技術設施項目,由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也是目前世界首個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這個地下實驗室,在2400米厚的巖層之下,并且配備了很多屏蔽系統來進一步屏蔽貝塔射線和伽馬射線,這樣的構造足以屏蔽掉大量的宇宙射線。實際上,這座深地空間站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巖石層和人為屏蔽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極低輻射的空間環境。組建完畢后,這個空間站將應用于超越當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的重大基礎學科前沿研究。屆時,這個空間站將可以開展暗物質直接勘測試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等重要研究試驗。現在,我們已經組建出“海陸空”三個空間站的雛形,未來這些科學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大幅度的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進一步前進。屬于我們的科技強國夢,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