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譜》解讀02

【原文】

    擬草則馀真1,比真則長草2,雖專工小劣3,而博涉多優4,總其終始,匪無乖互5    

【注釋】

    1.擬:度,古謂揣度評論之曰擬議。《易》“擬議以成其變化”。

    2.長:多,馀。《論語》“長一身有半”。

    3.小劣:謂體質樸實。劣,鄙也。比喻樸野。

    4.博涉多優:博采眾家之長。博,廣也。

    5.乖互:抵觸,違背。

【譯文】

比較張芝的草書,王羲之又多真書的長處;與鐘繇的楷書相比較,他又多草書的長處,雖然他純篤而巧妙的書法體質古樸,但是能廣泛涉獵、博采眾優。縱觀王羲之的書法,沒有什么不好的。

【解讀】

    “真書”也稱“正書”、“楷書”。“楷”是可作模范榜樣的意思。楷書興于漢末,發展于魏晉南北朝,鼎盛于唐代,是隸書的直接繼承者。楷書吸收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把隸書筆畫的“波磔”改為平直,把形體的扁平改為方正,書寫時比隸書更方便。楷書出現,方塊漢字就定型了。它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通用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楷書的特點是:字形方塊化,筆畫橫平豎直,一絲不茍,用筆方圓結合,比篆書更富變化。唐代中期顏真卿的“顏體”和唐代后期柳公權的“柳體”并稱為“顏筋柳骨”是唐楷的典范。

提到真書,就不得不說與孫過庭同一時代并較早一些名世的書法家歐陽詢和他的《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唐臨湘人,字信本,仕隋為太常博士。太宗時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善書,初仿王羲之而險勁過之,因曾為率更令,故名其體曰率更體。子通亦善書,號小歐陽。《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此碑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千百年來為世人習正字的標準范本。

【書論】

“真草同源,真書以平和為上,而駿宕次之;草書以簡靜為上,而雄肆次之。”(包世臣)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圓勁古淡,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則出于八分;轉換向背,則出于飛白;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茂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悉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理也;唐人師之,法也。”(姜夔《續書譜》)

【原文】

    謝安素善尺牘1,而輕子敬之書2,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3“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安云:“物論殊不爾”4。子敬又答:“時人哪得知!”敬雖權以此辭5,折安所鑒6,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7,事資尊顯8“勝母”之里,曾參不入9 

【注釋】

    1謝安:晉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隱居東山,以妓相從。人為語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年四十馀,始出為桓溫司馬。以姪玄等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牘(dú)木簡。尺牘,古制書簡約長一尺,故曰尺牘。

    2.輕:鄙夷。[魏文帝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此言因嫌惡而輕視之。

    3.輒(zhé):即,就。

    4.物論殊不爾:謂輿論不以為然。物論,眾論。殊,異也。不爾,不以為然。

    5.權:凡人所憑藉,而使用其能力者曰權。

    6.折:判斷。《論語》“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鑒:戒,考觀古今成敗為法戒者,皆曰鑒。司馬光有《資治通鑒》,張居正有《帝鑒圖說》。

    7.立身揚名:能自立于社會,使聲名遠播。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稱他十年默默無聞地奮斗,終于獲得了立身揚名的報償。

    8.事:侍奉。資:給。尊顯:尤言尊貴。《漢書》“賢士大夫有肯從吾游者,吾能尊顯之。”

    9.“勝母”之里,曾參不入:典故,這里引用《孝經》故事,當年曾參見到一條名叫“勝母”的巷子,認為不合人情,因憎惡這個名稱,所以不肯路過。 

【譯文】

謝安向來擅長寫“書簡”,瞧不起子敬的書法。子敬曾精心書寫了一幅字贈給謝安,說:“請一定品題以為紀念!”謝安就在字幅的后面寫上“甚以為恨”來答復他。謝安曾經問子敬:“你的書法跟你的父親比較怎樣?”子敬答道:“當然比他好!”謝安說:“輿論卻不是這樣啊”。子敬又回答說:“一般人那里懂得!”子敬雖然憑藉自己的書法天分用這樣的語言來應對,但判斷謝安的鑒戒之言,子敬自稱勝過父親,這不是太過份了嗎?況且一個人立身揚名之后,應該侍奉父母,讓他們也同時享受尊貴。當年曾參見到一條叫做“勝母”的巷子,以為不合情理,因此都不肯路過此巷。

【解讀】

這段文字,人物應答栩栩如生,頗有意味。中國書法有一個好傳統,就是“品藻鏡察”、交流提攜。晉人受世風影響均恣肆狂狷,率然天真,但能互相陶淬,共同砥礪。子敬雖然才高自負,但能以謙卑態度面對謝安苛言,且能反省自勵,足見其人品、氣度之高遠,為百世學書人立則,后人當師之。

【書論】

“學者欲能書,當得通人以為師,然通人不可多得,吾為學者尋師,其莫如多習碑刻乎?楊子雲曰:能觀千劍,而后能劍;能讀千賦,而后能賦。仲尼子輿論學,必先博學詳說。夫耳目隘陋,無以備其體裁,博其神趣,學烏乎成!”(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原文】

    以子敬之豪翰1,紹右軍之筆札2,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3,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范4,以斯成學,孰愈面墻!后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忝5。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6,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注釋】

    1.豪:氣魄大,無拘束。翰:原指羽毛,古以羽翰為筆,故稱凡用筆所書者為翰。借指文字、書信。

    2.紹:繼續、繼承。筆札:猶今言紙筆。《漢書》“上令尚書給筆札”。這里借指王羲之的文章和書法。札,牒也。古無紙,文字書于小木簡,謂之札。    

    3.克:能。《尚書·堯典》“克明峻德”。箕裘:克承父業。《禮》“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4.崇:重,高貴。指尊崇。家范,家學世范,猶言家道為家之道也。或謂家法治家之法。范:法也,式也。

    5.忝tiǎn:辱也,辱居高位曰忝。

    6.專博斯別:指書法專精與博涉的差別。

【譯文】

以子敬的氣魄和筆墨工夫,繼承王羲之的書法文章,雖然也粗略地學到了一些法則,其實恐怕還未能全部地子承父業,何況還假托神仙授書之辭,而恥于尊崇家學世范,如果用這樣的態度來學習書法,與面墻而觀的凡夫有何不同呢!后來王羲之到京城,臨行前曾在墻上題字,子敬悄悄地把它擦掉,擅自在其他地方另行題寫。羲之回來后看到了,感嘆地說:(將字寫成這樣)我臨走時真是醉得太厲害了!”子敬聽了之后,感到非常地慚愧。由此可知,王羲之比起鐘繇、張芝,只有專工和博涉的區別,而子敬比不上王羲之,這是無可置疑的。

【解讀】

這段文字承上文而言,子承父業亦非易事,而王羲之對子敬的關愛、呵護,其“家范”亦可為世人之楷模!羲、獻父子皆以書名世,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卻不一樣,王羲之是繼鐘、張之后書法集大成者,有“書圣”之稱。其書法藝術成就,是同一時代的其他書家所不及的。“二王”對中國書法的貢獻同樣也是其他書家所不能企及的,正如前文所述,“鐘、張、羲、獻”與同一時期的其他名家共同完成了書體演變和定型化,樹立了中國書法美的典范,其影響至于今天。王獻之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他自幼從父習書,后改變制度別創其法,其書作氣象高遠,有別于父風,而自成一家。《洛神賦》是子敬的小楷作品,世稱“碧玉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贊曰:“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該作品可以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型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正楷形成之后,晉朝王羲之跟魏夫人學習楷書,并學習鐘繇、張芝等書法,將前人字體改進成為筆畫清圓、結構端正的正楷字體,同時王羲之又另創一種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清乾隆帝稱:“千古妙跡,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王羲之繼承鐘繇書法并加改進,奠定了我國正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正、行、草書的模范。此后,王獻之在其父王羲之教導下,繼續改進研究,并創造一種非行非草的所謂“破體”。唐朝張懷瓘在《書議》中說:“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書論】

“‘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筆法之雄奇也,蓋所取皆漢魏間瑰奇偉麗之書,故體質古樸,意態奇變,后人取法‘二王’,僅成院體,雖欲稍變,其與幾何,豈能復追蹤古人哉。智過其師,始可傳授,今欲抗旌晉宋,樹壘魏齊,其道何由?夫書道有天然有工夫,二者兼美,斯為冠冕。古人筆法至多,然學者不經師授,鮮能用之。夫學書猶學射也,書道猶兵也,運用之妙,則在一心,又存乎其人矣。故能書之后,當復有事,以其別有門戶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原文】

    余志學之年1,留心翰墨2,味鐘、張之馀烈3,挹羲、獻之前規4,極慮專精5,時逾二紀6,有乖入木之術7,無閑臨池之志8。觀夫懸針垂露之異9,奔雷墜石之奇10,鴻飛獸駭之資11,鸞舞蛇驚之態12,絕岸頹峰之勢13,臨危據槁之形14。或重若崩云15,或輕如蟬翼16,導之則泉注17,頓之則山安18,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19,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20,同自然之妙有21,非力運之能成22。信可謂智巧兼優23,心手雙暢24,翰不虛動25,下必有由26

【注釋】

    1.志學:壹心求學。《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后人謂十五歲為志學之年,本此。

    2.留心:猶言注意。《文子》“圣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內。”《史記》“惟大夫留心”。翰墨:筆墨。

    3.味:體味,體察事理。烈:美也,顯也。

    4.挹(yì)推重。猶汲引之義。《唐書》“大加獎挹”。前規:同前矩,前哲之遺范。

    5.極慮:用心思考。極,窮盡。《詩》“昊天罔極”。專精:謂精神才力,專集于一事。

    6.逾:過,越。紀:歲也,十二年為一紀。

    7.乖:悖。入木:典故晉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言其筆力之強。(見《書斷》)。

    8.無閑:不懈怠。閑,暇也,無事也。臨池之志:謂伯英、逸少臨池學書的志向。《晉書》“王羲之,字逸少,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衛恒《書勢》“張伯英精草書,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今稱習書法曰臨池,本此。

    9.懸針:書法名詞。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蘭亭》“年”字盡其勢也。垂露:書體之一。《古今篆隸》曰“垂露書,漢中郎曹喜作,以書章奏,如綴輕露于垂條也。”《珊瑚鉤詩話》“書有垂露者,取草木婀娜垂露之象。”

    10.奔雷墜石:比喻運筆之神速。奔,謂急趨以赴之。

    11.鴻飛:高舉遠引之義。獸駭:言如獸之驚竄也。駭,驚起也,詫也。資:用也,讬也。這里比喻書法可以寄托情意,能遠患也。

    12.鸞(luán):鳥名,古稱似鳳,五彩而多青色。成語“鸞翔鳳翥”,言用筆之妙。鸞舞蛇驚之態,比喻筆勢飛動多姿,變幻莫測的書法意態。

    13.絕岸頹峰之勢:以極高峻之山崖比喻書法的用筆和取勢。如歐體楷書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絕,甚也,極也。頹,傾也、墜也。勢:形狀。

    14.危:高也,在高而懼。據:杖持也。槁:枯木也。

    15.重若崩云:比喻濃墨重筆。崩,自上墜下。

    16.輕如蟬翼:比喻淡墨游絲。

    17.導:引也。泉注:謂意之所向,猶泉水流注。

    18.頓之則山安:止筆停書則安如泰山。頓,止也。停書謂之頓筆。

    19.纖xiān)尖銳也。《古詩》“兩頭纖纖月初升”。初月:新月。天涯:極遠之地。

    20.落落:獨立不徇俗貌。《晉書》“大丈夫當磊磊落落”。河漢:云漢,即銀河,天河。

    21.自然:天然。《老子》“道法自然”。《淮南子》“因天地之自然”。科學上亦謂天生之物曰自然物,謂不假人力之改造也。妙有:有精巧不可思議之神妙。

    22.非力運之能成:不是運用精神之力就可以達到的境界。力,凡精神所及處皆曰力。《孟子》“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運,運用。

    23.信:誠。智:愚之反,指深明事理,凡多計慮謀略技巧者,皆謂之智。巧:黠慧,拙之反。《老子》“大巧若拙”。優:勝也,劣之對。閑暇自得謂之悠閑;和適謂之優優;內容外狀均比較他物為勝而又佳好謂之優美。

    24.心手雙暢:思路開闊,毫無拘束的書法狀態。得之于手,應之于心,則心嫻手敏。《南史》“蕭子雲書跡,雅為武帝所重。常曰:‘筆力駿勁,心手相應。’”其他技藝之事,亦常用此語。

    25.翰:古以羽翰為筆,故稱凡用筆所書者曰翰。如書翰,文翰。

    26.由:事之原因。如事由,案由。

【譯文】

    我在十五歲讀書治學的時候,就留心于筆墨,時常體味鐘繇、張芝書法的神采馀韻,推重羲之、獻之作品的法度遺范,殫精竭慮地投身于書法這項崇高的事業,時光已過去二十多年了,雖然缺乏王羲之那種入木三分的功力,卻能忘情于筆墨之間,像伯英、逸少那樣,從未懈怠過臨池學書的志向。觀察名家筆法中那懸針垂露的差異,奔雷墜石般的雄奇,鴻飛獸散似的殊姿,鸞舞蛇驚似的體態,斷崖墜峰般的姿勢,臨危持杖似的情形。有的濃墨重筆就像崩云一般沉著,有的淡墨游絲就像蟬翼一樣輕盈;引筆揮毫似泉水流注,頓筆而止則安如泰山;纖巧而美麗就像新月出之天涯,磊磊落落就像群星布列銀河。因天地之自然,有著精巧不可思議的神妙,不是僅憑精神之力就可以達到的境界。(書法)的確稱得上是智慧與技巧的完美結合,是心手和諧、暢快淋漓的自然流露。惜墨如金,從不輕易動筆,每次揮毫都必有其當然的理由。

【解讀】

    這段精彩的文字是吳郡自述學書心得,辭章之美如其書作,若“丹崖絕壑”出于天然。宋·《宣和書譜》稱他“好古博雅,工于文辭,得名翰墨間。”非虛語也!

孫過庭以二十馀載之精力“無閑臨池之志”,銳志用意于書法,有晉人馀韻,所悟書法真諦皆肺腑之言。陳子昂在《記錄事孫君文》中評價道:“元常既沒,墨妙不傳,君之逸翰,曠代同仙。”吳郡所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更是“心悟精微”之言,為百世學書人立則。

孫過庭生活在書學鼎盛的唐代,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后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書家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書論】

“圣賢學問,始于有恒,可知絕跡飛空,必先腳踏實地,故論書首重沉著。古人作書,以通身精神赴之,故能名家,后人視為小計,不專不精,無怪其鹵莽而滅裂也。畫竹者先有成竹于胸中,作字者先有成字于指下,若如元美說云:‘腕中有鬼,豈能工哉。’作書之道,規矩在心,變化在手,體欲方而用欲圓,指欲實而腕欲虛,神欲行而官欲止。審量于此,方可學古人法帖。(王宗炎《論書法》)。

“古人下筆有由,從不虛發,今人好溺偏固,任筆為體,恣意揮運,以少知而自炫折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究于古人妙境茫無體認,又安望其升魏晉之堂乎凡運筆有起有止,有緩有急,有映帶,有回環,有輕重,有轉折,有虛實,有偏正,有藏鋒,有露鋒,即無筆時,亦可空手作握筆法,書空演習,久之自熟,雖行臥皆可以意為之,自此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畫太甚,必須脫去摹擬蹊徑,自出機杼,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游筆端,然后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宋曹《書法約言》)。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若與言面目,則有智昏菽麥,混黑白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圖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張懷瓘《書議》)。

【原文】

    一畫之間1,變起伏于峰杪2;一點之內,殊衄挫于豪芒3。況云積其點畫4,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5,俯習寸陰6。引班超以為辭7,援項籍而自滿8,任筆為體9,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10,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注釋】

    1.畫:書法橫筆謂之畫。又一筆謂之一畫。

    2.起伏:《后漢書·郭后紀論》“物之興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這里指書法筆法,用于畫法。杪miǎo):樹梢。引申凡末端曰杪。此指筆鋒。

    3.衄挫(nǜ cuò):書法筆法之一。衄,縮也。點法用衄。挫法,是行筆時突然將筆鋒穩住后使方向改變,“挫者頓后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于頓處。”鉤筆收筆時亦“挫鋒鉤出”,古稱“三分三搖筆力殺”。其筆法如“抵筆衄鋒”、“暗衄微駐”、“潛挫衄鋒”。豪芒:猶言毫厘,謂細微也。

    4.況:譬也。積:聚,累。

    5.曾:怎。傍:通。猶側,非一方也。《尚書·太甲上》“旁求俊彥”。窺:小視。《論語》“窺見室家之好”。尺牘(chǐ dú)書簡,此言名家法帖。

    6.寸陰:《淮南子》“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陰,指日影,一寸之日影,言時之短也。晉陶侃嘗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7.班超:彪之子,字仲升,少有大志,家貧,傭書養母,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明帝時使西域,服西域五十馀國,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辭:言之成文曰辭。

    8.援:引用。項籍:秦末下相人,字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梁起兵于吳中,梁敗死,籍將其軍,遇秦軍,九戰皆破之,自立為西楚霸王。與漢高爭衡,戰無不利,后為漢軍及諸侯軍圍于垓下,敗死。自滿: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

    9.任:聽其所為也。

    10.擬:比擬,效仿。

【譯文】

    一畫之間,隨著筆鋒的起伏而產生變化;一點之內,在細微的回頓鉤提中產生差異。 就好比有了點畫的積累,方能寫出完整的字來一樣。為何不廣泛觀摹名家法帖,俯身學習,珍惜每一寸光陰,卻援引“班超投筆從戎”為托辭,以項籍勇武過人為理由,而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或聽其所為地構造結體,或信筆涂鴉隨意賦形,尚未領會摹仿學習的方法,也未掌握運用筆墨的規律,卻想寫出美妙的字來,不是荒謬得很嗎!

【解讀】

    ·張懷瓘在《用筆十法》中精辟地指出:“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點為利鉆鏤金,畫似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禁經》云:“畫如長錐界石是也。又緊走仰收,似長舟之截小渚,兩頭勢起,使芒角不失遒潤,初緊策,中抬鋒,輕勁微勒,向右按衄。”這段文字把點畫的運筆方法描繪得惟妙惟肖。

運筆是古今書家首先強調的書法基本功之一,只有在弄懂了運筆的基本方法之后,才談得上結字、章法和作品的神韻。運筆包括了執筆、用筆、筆法、筆勢還涉及到墨法、眼法、身法等,所謂運筆即筆鋒起伏,下筆有意。就是運用毛筆按一定結構,書寫出有筋、有骨、有象、有勢的漢字,用以說明毛筆在紙上或升或降(即用筆的衂、挫、回、扭、轉、折)等用筆方法,使所寫的字筆畫或方或圓,或方圓兼備,或隨心所欲地完成不失古法的美妙的書法作品。宋·姜夔說:“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用筆先求規矩入巧,精熟之后方能妙筆生花,美侖美奐。

祝嘉在《書學格言》中詳細論述了書法運筆的基本方法及其功用:“起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盡處,則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故每畫三折,以三畫成一畫而藏其鋒也。然此不過言起止,尚未盡運筆之妙。古人論書,以疾澀二字為最精,而初學則先從遲澀。疾則可,忙則不可!忙者不能疾而強疾也。澀乃逐步頓挫,不使率然勁去,筆勢乃險勁,雖中截亦然,所謂中筆必斷,外墨必連者也。長史之觀于挑夫爭道,東坡之喻以上水撐船,其妙比也。指運之說,為運腕者之所不取。屈曲大小真草,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決非運指者之所能辨也。習之既熟,則得心應手,徐疾得宜,始盡運筆之妙耳。”

書法之妙,全在用筆,用筆之貴,又在用鋒,用鋒之要,盡在中鋒。而正鋒用筆又是中鋒用筆的中心環節,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用筆方法,寫出的字方能中規中矩,不離根本。所謂“中鋒立骨,側鋒取妍。”兩者兼顧,以成為古今書家共識。清·笪重光在《書筏》中強調:“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于此。”白蕉先生云:“用筆講用中鋒,是書學的憲法。”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形象的說法即“如錐畫沙”。郭廷選先生解釋曰:“圓而尖的筆頭,其主毫在克服阻力運行時,于點畫的中線因注墨多而留下一縷深深的墨痕,副毫則在主毫的兩側相對地注墨少而墨色淡,由于墨色深淡不同,筆道自然地出現了一種圓滿渾厚的立體感,這就是中鋒。”精熟了中鋒行筆,那么結字中筆鋒的順、逆、起、伏、衄、挫、提、按、轉、折等無窮變化,即可隨輕虛靈活的手腕運動。及其“感惠徇知”、“心手雙暢”,則揮運自如,妍妙至矣!

【書論】

“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觀鐘、王楷法殊而知之。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折之發筆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搓,鉤之發筆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人知起筆藏鋒之未易,不知收筆出鋒之甚難,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法在用筆之合勢,不關手腕之強弱也。”(笪重光《書筏》)。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后積畫成字,聚字成篇。過庭言‘一筆成一字之規,一字乃通篇之準’者,謂此也。蓋人之腕,本側倚于幾,任其勢,則筆端仰左尖成尖鋒,鋒既尖則墨之所到,多筆鋒所未到,是過庭所譏‘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者也。”(包世臣《藝舟雙楫》)。

“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琴綸指,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于至道,書契于無為,茍涉浮華,終懵于斯理。夫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耶,縱放數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虞世南《筆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法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匯總(8)
《書譜》解說
孫過庭書譜釋文
書譜(原、譯文)
崴子/《書譜》解讀
[轉載]孫過庭《書譜》逐句釋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田东县| 青川县| 托克托县| 青海省| 怀柔区| 利津县| 娱乐| 长春市| 祁东县| 海伦市| 益阳市| 民乐县| 佛学| 东港市| 七台河市| 托克托县| 乌拉特后旗| 汽车| 定边县| 临夏县| 元江| 温宿县| 临泽县| 广东省| 湖口县| 长宁区| 喀喇沁旗| 肇州县| 霸州市| 玛沁县| 石棉县| 赣州市| 且末县| 鹰潭市| 昂仁县| 九江县| 洪洞县| 阿坝县| 大丰市|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