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譜》解讀04

【原文】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1,向規矩而猶遠2,圖真不悟3,習草將迷4,假令薄解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5。詎知心手會歸6,若同源而異派7;轉用之術8,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趨變適時9,行書為要10;題勒方畐11,真乃居先。

【注釋】

    1.就:能。《左傳》“有子曰:就用命焉。”分布:這里指書法的結構布局。

    2.向:景仰。《后漢書》“莫不向化”。規矩:所以為方圓之器也。俗以常例所應有者為規矩。又以謹守禮法為規矩,義皆由此引申。今指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此言書法之法度。

    3.圖:象,畫物象也。這里指臨摹古人的書法作品。

    4.習:學。既學而熟復之曰習。《論語》“學而時習之”。

    5.閡(:外閉,隔。

    6.詎:豈。會:聚合。

    7.派:水分流。

    8.轉用之術:孫過庭稱“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轉,是指行筆的轉折呼應、曲折回環一類的筆法;用,是指點畫結構的揖讓、呼應、起伏之類的筆法。

    9.趨變適時:謂隨時勢為轉移。《易》“變通者,趨時者也。”

    10.行書:始于楷書出現之后,晉代已經流行,是簡化楷書筆畫,兼采草書聯綿筆法,介于草、楷之間的一種字體。寫得稍微規矩一些,接近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放縱一些,接近草書的叫做“行草”。行書比楷書易寫,比草書易認,切合實際應用,因而直到今天,還是應用最廣泛的字體。要:凡要。總舉之詞。《史記》“要之以仁義為本”。

    11.題勒方畐:指榜題鐫石一類的文字。題,額也。《禮》“雕題交趾”。謂雕刻其額,再涅之以丹青。古謂聯額之題字曰“題署”;書字于壁曰“題壁”;書匾額曰“題額”。勒,刻也。方,指方岳,四方之岳。畐,滿也,以象高厚之形。

【譯文】

有的人能成年累月地在結體布局上下功夫,雖仰慕高古卻仍然與古人的法度相去甚遠。臨摹楷書不能悟得其理,學習草體又迷惑不得其趣。或者僅能淺薄地理解一點草書的原理,粗疏地學得一些隸法,便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跟一般的規律相隔閡。他們那里知道心手交融的書法原理,就像水之分流而同源;轉、用筆法的運用原則,就象樹枝離不開根本,這個天下本一的書法真諦。對于加以變化,適時應用,行書最為重要;對于題榜鐫石,則楷書當屬首選。

【解讀】

    書法的發展同漢字的演變、時代的變遷同步,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漢字雖分篆、隸、正、行、草諸體,但其沿流分明、傳承有序。其筆法的運用與書法的基本原理“若同源而異派,猶共樹而分條。”萬變不離其宗,所謂“楷法之勢兼通其它諸體”,成為古今書家之共識,莊重的場合大都以楷書為主,吳郡所言“題勒方畐,真乃居先。”乃金科玉律,可謂點石成金。

魏晉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書法筆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及其特殊的地位,根據《辭源》的解釋,所謂筆法,即“運筆之法也”。《唐國史補》稱:“張旭草書得筆法,后傳崔邈、顏真卿。旭言‘始吾見公主擔夫爭道而得筆法’,后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凡書法運筆有條理可循者稱筆法。筆法分執筆和用筆,執筆分指法、手法;用筆分用鋒、起筆、行筆、收筆;另外還有眼法、墨法、身法等。漢字書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以運筆結構神韻總括之。

關于魏晉名家書風,歷代評述很多,其間行草書的風格多為瘦勁、飄逸、清秀、瀟灑。后人以“清朗俊逸”概括魏晉時期的書風。

藝術表現了它的時代,每一個時代的藝術無不與這一時代的時代精神契合,書法更是如此,正如孫過庭所言“質以代興,妍因俗異。”“淳漓一遷,質文三變。”從兩漢的“恢宏博大”到魏晉的“清朗俊逸”,皆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密切相關,這可以從政治、宗教、地域、風俗等方面找到各種變化的原因。魏晉時期,士人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從傾心政權、企望致君堯舜的正統儒家思想轉變為崇尚自然,重感情、重個性、重自我。彰顯“人的自覺,文的自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他們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豪邁狷介,志同道合者有若金蘭之契。他們開始追求一種超脫世俗、自由閑適、不拘任何禮節約束、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研究《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玄學興起了,人們預感到時代變革的來臨,闡述變革的《周易》便成為大家注目的經典,黃老之學便成為士大夫的處世哲學。東晉以后,士人的生活取向“玄虛淡泊,與道逍遙。”從西晉的放蕩豪邁中擺脫出來,開始追求寧靜高雅的生活方式。他們風度翩翩地處世,留連于山水之間,娛興彭老,優哉游哉,聊以卒歲。就像王羲之形象的話語“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

認真研讀《中國哲學發展史》,你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整個魏晉南北朝,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民族大融合、地區大開發、國內國際文化大交流、思想大開放。是我國思想史空前解放的偉大時代。品這一時期的文學,賞這一時期的書法,讀這一時期的歷史,如聽鈞天之樂,如聞天籟之音。它以厚重的文化積淀為底蘊并一再地昭示歷史:何謂國脈,何謂文脈,何謂純粹的藝術,什么叫做神韻,什么才是俊逸通脫之美。書法藝術何以如此令人心曠神怡,以至于美得叫人無所適從……

今天的人們,要以清醒的歷史觀解讀這一段歷史,在品鑒佳作杰構的時候,以下數端尤其值得注意:

1.神學經學從此結束。三國以后人說經,具有理性主義的精神。

2.從認識過程看,兩漢的宇宙論關心于宇宙構成,魏晉玄學則進入本體論,關心于宇宙萬物之所以然。

3.打破儒家一尊的地位,老、莊等經典著作的地位可與孔子并列,學術思想比較活躍。

4.打破中華傳統文化獨霸地位,外來佛教經過中國思想家的改造,佛教哲學、佛教宗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5.打破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神秘主義消退,理性主義占了上風。

    6科學發達,生產進步。

【書論】

    “榜書,古曰署書,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者也。今猶稱為擘(bò)窠大字,作之與小字不同,自古為難。其難有五一曰執筆不同,二曰運管不習,三曰立身驟變,四曰臨仿難周,五曰筆毫難精。有此五者,雖有能書之人,熟精碑法,驟作榜書,多失故步,盡其勢也。故能書之后,當復有事,以其別有門戶也。……榜書亦分方筆圓筆,亦導源于鐘、衛者也。經石峪圓筆也,白駒谷方筆也,然自以經石峪為第一,其筆意略同鄭文公,草情篆韻,無所不備,雄渾古樸,得之榜書,較觀海詩尤難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原文】

    草不兼真,殆于專謹1,真不通草,殊非翰札2。真以點畫為形質3,使轉為情性4,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迴互雖殊5,大體相涉6

【注釋】

1.殆:疑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引申為違背純一嚴謹的書寫原則。專:壹,誠,純篤。謹:慎,慎重其事不敢忽也。

2.殊:斷也、決也。翰札:書法。翰:書翰。札:筆札,書簡。

3.形質:形體。質,體也。凡物類之本體皆曰質。如氣質,流質,定質。

4.使轉:孫過庭稱“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使,是指或奔放自如或凝重滯澀之類的筆法;轉,是指行筆的轉折呼應、曲折回環一類的筆法。這句話是說真書的形體是點畫分明的,但是在筆意上要兼有草書的使轉筆法;草書的形體雖然牽連盤繞,但須有真書點畫分明的筆意。說明無論是楷書還是草書,都必須斷中有連,連中有斷,有連與斷的巧妙結合,就是氣脈通貫。情性:這里指書法可以彰顯善惡,表達情感。情,性之動也,如言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性,生之質也,如性善,性惡。

5.迴:曲也,繞也。互:交互,由彼而此,由此而彼之相聯合。此言環繞交互的書法筆法。

6.大體:重要的道理;就多數情形或主要方面而言。涉:相關連。

【譯文】

寫草書不兼具楷法,則有悖于純篤與慎重的原則;寫楷書不洞達草意,那斷然不可稱作書法。楷書以聚集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的筆法表達情性;草書用點畫彰顯情性,靠使轉構成形體。草書的使轉寫不好,便不能構成文字;楷書欠缺點畫,尚可記述文辭。曲折環繞的筆法彼此不同,但重要的原理卻是互有關連的。

【解讀】

孫過庭關于真、草書的這段論述可謂精妙絕倫,在中國書法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于學習書法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楷、草兩種書體在形態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楷書筆畫詳細、筆勢平靜;草書筆畫簡易、筆勢活潑。但草書的簡易決非隨意用筆,任筆賦形。須“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但凡楷書的筆法,諸如中鋒運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逆入平出、回鋒轉折等,在草書中無不具備。后人論張旭草書“下筆必為楷則”。蘇軾論草也說道:“自古未有不善正書而工于草者”。可見,真、草兩種書體,其用筆實有共通之處。草書的書寫原則是:痛快沉著、靈活雄厚、飛動古樸、洞達茂密、遒潤簡練、收放自如、蕭散嚴密、婀娜剛健。恰倒好處地結字,把物象和意境辨證地統一起來,以“傍通點畫之精,博究始終之理。”從而產生美輪美奐的書法藝術佳品。

【書論】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牽引,其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流至于今,不可復觀。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姜夔《續書譜》)

 “是真能傳草法者,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此草法之所為不傳也。大令草書常一筆環轉,如火筋劃灰,不見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環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由其筆力精熟,故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形質成而性情見,所謂畫變起伏,點殊衄挫,導之泉注,頓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無定則,毫端之轉換,又復鹵莽,任筆為體,腳忙手亂,形質尚不備具,更何從說到性情乎。蓋必點畫寓使轉之中,即性情發形質之內,望其體勢,肆逸飄忽,幾不復可辨識,而節節換筆,筆心皆行畫中,與真書無異,過庭所言,張不真而點畫狼藉,指出楷式、揭破秘奧者也。”(包世臣《藝舟雙楫》)

 “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于心而難名,形質當于目而有據,故擬與察,皆形質中事也。古帖之異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閣本載張華、王導、庾亮、王廙(yì)諸書,其行畫無有一黍米許而不曲者。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性情而達于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于性情。右軍作草如真,作真如草。為百世學書人立極。”(包世臣《藝舟雙楫》)

“學草書,須逐字寫過,令使轉虛實,一一盡理,至興到之時,筆勢自生,大小相參,上下左右,起止映帶,雖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馮班《鈍吟書要》)

“真書以平和為上,而駿宕次之,草書以簡靜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質而無情性,則不得為人,情性乖戾,又烏得為人乎。吳郡論真草,以點畫使轉,分屬形質性情,其論至精,蓋點畫力求平正,易成板刻。板刻則謂之無使轉,使轉力求姿態,易入偏軟,偏軟則謂之無點畫,其致則殊途同歸,其詞則互文見義,不必泥別真草也。余近仿真草千文,爭坐位,見其下筆無不真者,乃知古人無論真草,皆遣以篆意,故形直而意曲,是為真曲,若求曲于形,失之轉遠。”(包世臣《藝舟雙楫》)

“作書有兩轉字,轉折之轉在字內,使轉之轉,在字外,牽絲有形跡,使轉無形跡,牽絲為有形之使轉,使轉是無形之牽絲,此即不著紙,極要留意。”(將驥《續書法論》)  

【原文】

    故亦傍通二篆1,俯貫八分2,包括篇章3,涵泳飛白4,若豪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5。至如鐘繇隸奇,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至絕倫6。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7;元常不草,使轉縱橫8。自茲已降9,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10,非專精也。

【注釋】

1.傍:通。二篆:篆書有大小二種,大篆,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小篆,秦丞相李斯所作。[按]王莽《時損》改秦八體書為六書,三曰篆書,專指小篆言,以大篆已包括于古文奇字二者之中。見段玉裁《說文解字》。

2.貫:通。《論語》“吾道一以貫之”。八分:即分書,《厲鶚文》“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王次仲作八分,蔡文姬曰:‘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謂之八分。”古文八與分兩字的意義完全相同,《說文解字》都訓作“別也”。八分之名,就是因為這種字體的點畫和結構象八字分別相背之形而來的。分書的特征主要在于線條的蠶頭雁尾,這是一種帶有裝飾性的筆畫,它的產生出于兩種原因。一是快寫的要求;二是整飭、裝飾的要求。

3.篇章:書籍。《北史》“東平公神舉,性愛篇章。”

4.涵泳( hán yǒng:比喻筆法精熟涵蓄。涵,容也。《詩》“僭始既涵”。飛白:書體之一種,筆畫枯槁而中空者。后漢蔡邕所作,靈帝時,詔邕作《圣皇篇》成,詣鴻都門,時方修飾,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因歸作飛白書。漢魏宮闕,多用其體。古人運筆注重筆意,認為“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貴涵泳不貴顯露,貴自然不貴作意。”

5.胡越殊風:北胡南越,相去甚遠,風俗各異。

6.絕倫:倫類中無可與比者。

7.狼藉:言散亂不整理。這里比喻觸目悉是的楷書筆法。

8.縱橫:東西曰橫,南北曰縱。這里比喻無處不達的草書筆意。“縱橫者,無處不達之謂也。盤行跳蕩,草勢也。古人一牽一連,筆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狼藉者,觸目悉是之謂也。草法不傳,實由真法不傳。真草同源,只是運指換筆,真則人人共習,而習焉不察,草則習之者少,故謂草法不傳耳。真書以平和為上,而駿宕次之,草書以簡靜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質而無情性,則不得為人,情性乖戾,又烏得為人乎。”(包世臣《藝舟雙楫》)

9.降:下。

10.逮:及。

【譯文】

所以,學習書法還要領會大篆、小篆的筆意,會通分書的筆法,包括學習古代的各類典籍,運用精熟涵蓄的飛白筆法,如果不在細微處明察秋毫,那么筆法、筆意就會像北胡與南越那樣相去甚遠而風格迥異。至于鐘繇隸書號稱奇絕,張芝得“草圣”的美譽,都是因為他們聚精會神于一種書體,才達到無與倫比的境地。張芝不擅寫楷書,但他寫草書時,楷書的筆法觸目悉是;鐘繇雖不以草書見長,但他寫楷書時,草書的筆意無處不達。自此以后,不能兼善楷草二體的人,書法藝術的水平就達不到他們的程度,這是由于沒有做到精粹純一的原因。

【解讀】

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在內。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一種字體,也稱“籀文”,因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唐初出土的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所刻的“石鼓文”,就是當時通行的大篆體。大篆是在金文基礎上演變來的,筆畫比金文更均勻,結構比金文更工整。

小篆是由大篆發展來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通行全國的標準字體,以秦泰山刻石的文字為代表。小篆通行時間短,漢代已不常用了,但兩千多年來,人們篆刻印章,則一直用小篆鐫刻。篆刻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之一,是書法和鐫刻相結合,用來制作印章的藝術形式。由于篆書形態優美古樸,適合在各種不同的材料上進行藝術創作,印章最初作為一種憑證的信物,后來用途日益廣泛。

至于分書,今人了解的甚少,有王次仲創八分的傳說,但分書是一個緩慢成熟的過程,之后又被隸書取代。從東漢開始,方廣無波磔的篆書在隸書影響下,經過近100年的發展,筆畫才由線條變成點畫,結體更加方扁,字距開闊、章法緊湊,發展成為典型的分書。桓靈時代,分書銘碑相繼建置,如《禮器碑》、《孔廟碑》、《衡方碑》、《史晨碑》、《西岳華山廟碑》、《曹全碑》、《西狹頌》等等,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分書終于成為新的正體字,分書開始繁榮,并取代篆書而風行天下。

在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由篆書變為分書是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這次變革使漢字的點畫和結體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一)結體由長變扁,打破篆書回環繚繞的寫法,將渾然一體的字型割裂開來。(二)簡化了復雜的漢字形體。(三)在筆畫上,以往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書都是由一根粗細大致相同的線條組成的,從分書開始,等粗的線條經過各種變化,形態豐富起來,產生出橫、豎、撇、捺、點等不同的筆畫,尤其是長橫的一波三折、撇和捺的比翼雙飛,極富裝飾趣味。分書點畫形式的突破,意味著用筆方法的改進,以前甲骨文、金文和篆書的線條粗細一致,相對來說,用筆只是一種平面的縱橫運動,分書要表現有粗細方圓的各種點畫,必須把平面的縱橫運動與上下提按和逆折絞轉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立體的用筆方法。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毛筆的提按頓挫、偏側絞轉、橫豎撇捺、蠶頭雁尾,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和自由度,于是便竟相夸飾,恣意揮灑,用筆窮其極,點畫盡其妙,出現了大批傳世佳作。用筆從平面到立體,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

漢字發展到分書階段,象形意味慢慢減少,結構日趨簡化,點畫形態逐漸豐富,這一簡一繁的發展,使中國書法藝術開始注重以自由多樣的線條的變化運動和空間構造,來表現字體結構,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告別“書畫同源”的原始時代,升華到高度抽象的點、線的藝術境界,它標志著中國書法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熟。

魏晉以后,分書面臨那么多煌煌巨制,高作杰構目不暇接,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臻極點。當歷史發展至五代和宋元,書法流行楷書和行草,分書由此逐漸衰微并淡出人們的視線。

古籍記載,蔡邕嘗作“飛白”之書。贊曰:“妙哉飛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榮箭激,電繞雪紛,淺如流霧,濃若屯云,舉眾仙之奕奕,舞群鶴之紛紛。”蔡邕博學能畫,又善音律,工書絕世,尤得八分精微,窮靈盡妙,獨步古今,創飛白筆法,動合神功,精妙絕倫。

學習古人,取法圣賢經典,以及文學方面的修養對書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古今書家皆高度重視,蘇軾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至于要精熟草書筆法,更須明白“縱橫牽摯、鉤環盤紆”的書法原則。要想達到氣勢雄遠,神韻幽閑的境界,點畫用筆絲毫不能馬虎。深諳行筆之快慢、截瀉、抑揚、頓挫則會產生優美的節奏感、韻律感。如吳郡所言“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同時博采它法、融會貫通,如此書法之美方可恰倒好處地表達出來。

【書論】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茍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王右軍書羲之字、字、字、字、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后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聯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姜夔《續書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彭芃:“方”與“圓”,從技法到哲學、美學
這才是學習書法的捷徑,學書者必看!!!(珍藏版)
【北大書法公開課】第6講:點畫
書法研究
書論:草書筆法 33 講(上)(1——10)
讀懂《書譜》,學書法更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沁源县| 怀仁县| 山阴县| 沅江市| 论坛| 瑞昌市| 乐陵市| 敦化市| 河间市| 合水县| 克拉玛依市| 高密市| 宜昌市| 香港| 祁阳县| 施甸县| 庄河市| 廊坊市| 炎陵县| 永清县| 萍乡市| 巢湖市| 清徐县| 合山市| 毕节市| 张家港市| 高清| 桐乡市| 达尔| 原平市| 来凤县| 曲松县| 浦北县| 革吉县| 迁安市| 太保市| 涞水县| 嘉善县| 象州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