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000的悠久歷史,但是真正實現(xiàn)寒門子弟通過一個制度實現(xiàn)地位的改變只有在隋朝之后。
這個制度就是科舉制。
在隋煬帝創(chuàng)立科舉制之前,寒門子弟的出頭之日沒有一個制度的保證,像察舉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跟寒門子弟的關系都不大。
雖然科舉制也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寒門子弟的地位改變,畢竟真正的窮人也不可能有錢讀書。
但是之所以科舉制能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才的階級流動。
俗話說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足可見科舉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從古至今,科舉制一直存在著一個底線那就是公平,但是從古至今也一直沒有真正實現(xiàn)。
雖然有科舉制的存在,但是徇私舞弊也一直存在,從隋煬帝建立科舉制到今天,歷史上存在著很多次的舞弊事件。
大唐天寶二年的科舉考試發(fā)生了一件奇葩事,這一年的狀元居然交了白卷,。
天寶二年,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參加科舉考試。這孩子不學無術,但此時的張倚圣意正隆,前途一片光明,想巴結他的人很多,包括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苗晉卿和宋遙。于是乎就在一番神奇操作下,花花公子的人得到了狀元。后來安祿山得知后,告知唐玄宗,下令徹查后,在找證據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狀元交的是白卷!
最后一道圣旨, 苗晉卿、宋遙和張倚全部貶官到外地。
但是這并不是唐朝的唯一科舉舞弊案,唐朝最大的科舉舞弊案發(fā)生在晚唐長慶元年。
如果說唐朝的科舉舞弊是因為科舉制剛建立沒有多久,制度還不是太完善的話,那么在宋朝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科舉制在宋朝已經進行了制度的完善,很多簡單的舞弊已經實現(xiàn)不了了,但是這并沒有讓舞弊消失于歷史長河中。
通過各種古裝電視劇的洗禮,很多人都知道了古代科舉制的最后一關是殿試,本來是就是一件儀式感的事情,但是沒想到在宋太祖的一次與學子親切交談的場面話中玩砸了。公元973年,在錄取的進士向皇帝謝恩時被趙匡胤發(fā)現(xiàn)進士武濟川、劉睿在回答問題時張口結舌、言不及義,讓趙匡胤很惱火,當場予以黜免。
就在這時出現(xiàn)了熱心群眾,落地進士徐士廉在外面敲起了登聞鼓,舉報李昉夾雜私情、取舍不當,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是,武濟川和李昉是老鄉(xiāng)。
皇帝肯定直接聽信這個消息呀,趙匡胤以此詢問翰林學士盧多遜,盧多遜道:臣也聽說了。
趙匡胤聽了這話就知道了真相,于是大怒,當即召見所有落第的三百六十人,親自面試后,當場廢掉了一些人的成績,從中挑選一百九十五人和已中選的三十六人重新考試。
在趙匡胤的親自監(jiān)考和閱卷下,重新錄取了進士二十六人。
此次舞弊事件相關責任人最后被貶職。
但是這并不穩(wěn)妥,為了最大化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決定把殿試這個以前儀式感的場面變成制度,而這個制度也一直流傳到清朝,最大化地保證了前幾名的公平。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高的反作弊也不會讓作弊絕跡。
在明朝萬里年間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文盲“成為榜首的事情。
本來發(fā)放皇榜是一個歡喜交加的日子,但是這一次發(fā)放皇榜的時候,卻引起了民憤,因為會元是個叫沈同和的人,眾人都知道他是個白丁,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文盲“,這樣的人能得第一名?明顯作弊呀,所以”吃瓜群眾們“非常生氣,很多人甚至把第一名的名字用泥巴抹掉了,這還不是結束,后來大批學子開始組成抗議游行隊伍,這事情必然過不了多久就會被皇帝知道呀,萬歷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殿試可能沒有參加,沒有把好關,但是發(fā)生了抗議游行,他肯定是知道的,畢竟古代特務機構權力最大的時候。
面對來勢洶洶的抗議活動,也不能讓東廠和錦衣衛(wèi)全砍了。最后組織重新考試。
禮部奉旨對沈同和進行了復試。而復試的題目叫“明君必恭儉禮下”,沈同和到底還是個膏粱子弟,肚子里根本沒多少墨水,一下子就蒙了,根本不知道這道題典出何書。這下子,考官就明白了,這家伙根本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家伙。這道題正是出自《孟子》,即便是一個秀才都能對《四書》、《五經》背的滾瓜爛熟,何況他一個堂堂的會元呢?
就這樣舞弊被發(fā)現(xiàn)了,原來他父親原來是河南巡撫,他和親戚趙鳴洋一起考試,買通考場人員,讓親戚替考。
幸虧了公示這個環(huán)節(jié),讓這次舞弊沒能逃過人們的審判,最后沈同和被打屁股,發(fā)配邊疆了。
從隋唐到晚清,科舉制已經經歷了一千年了,在制度上已經非常完善了,但是因為沒有避免掉舞弊。
清朝咸豐八年,又是一次發(fā)放皇榜的日子,和萬歷年間一樣,又一次引起民憤了,原來前十中有一個叫平齡的唱戲的,他的成績讓人質疑,那是一個還沒有藝術生的年代。
這件事被御史大人知道了向咸豐反應,皇帝知道后開始了徹查,這就是”戊午科考案“。
在平齡入獄后不久就”躲貓貓“了,在檢查他的試卷發(fā)現(xiàn),墨跡有問題。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都應該知道在宋朝后科舉制中已經出現(xiàn)了一個制度,那就是卷子都會被專門的人重新謄寫,規(guī)避用字跡作弊,所以字跡應該是整齊統(tǒng)一的。
沒想到即使有這個制度依然有人可以作弊,后來在查其他人的試卷后發(fā)現(xiàn),或多或少都有問題,以為考生甚至出現(xiàn)了三百多處的錯誤,這就相當于省狀元語文卷子被發(fā)現(xiàn)不及格一樣。
這個結果讓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平事的咸豐帝非常生氣,后果很嚴重,所有主考官一擼到底,甚至連一品軍機大臣都被牽連了 柏葰被直接砍了 。
話說咸豐都不想殺了這個最喜歡的臣子,但是朝堂之上應該沒有一個人領悟主子的心意,咸豐皇帝萬般無奈只好同意了。
說了這么多舞弊案,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個人的行動。
但是其實還有官方舞弊的情況的,這種情況就出現(xiàn)在明朝洪武年間。
但是一次科舉的成績讓天下人非常震驚,因為上榜的51人竟然全是南方人,這個成績讓北方的人紛紛質疑,因為主考官是南方人劉三吾,是不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成績升一檔了呢?朱元璋知道后,重新調查,結果尷尬了,沒有作弊!
這個結果讓北方落榜學子不能接受,以為主考官拿了比較差的試卷糊弄皇帝,皇帝也覺得有道理,經過查證發(fā)現(xiàn)南方學子的成績并沒有問題,都是憑借實力考上的,但是這個真相并不能讓朝堂之上北方官員滿意,紛紛站出來支持北方考生,朱元璋出于政治考慮把調查人員和考官全定成與國外勢力勾結的反賊,殺的殺發(fā)配的發(fā)配,只有主考官因為年齡超過70免死。
隨后重新開了一次科舉,這一次共錄取61人,全是北方人。就是這個事情讓本來就不清楚的事情變得更加匪夷所思了。
現(xiàn)在也不知道這件事的真相了,成了一個懸案。
如果說前面的都是個人行為,那么這次事情就是官方的了。
而且這件事并不是到此就結束了。
此后,明朝科舉不再全國統(tǒng)一劃線了,而是采用南北單獨劃線的方式,按所在地區(qū)分別錄取,到了明朝中期,演變成南榜,中榜,北榜,并且沿用到清朝,直至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