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次數 | 孕周 | 檢查次數 | 孕周 |
第1次 | 孕6~13+6周 | 第5次 | 孕29~32周 |
第2次 | 孕14~19+6周 | 第6次 | 孕33~36周 |
第3次 | 孕20~24周 | 第7~11次 | 孕37~41周 |
第4次 | 孕24~28周 |
產前檢查的方案
檢查次數 | 常規保健內容 | 必查項目 | 備查項目 | 健康教育及指導 |
第1次檢查 (6~13+6周) | 1.建立孕期保健手冊; 2.確定孕周、推算預產期; 3.評估孕期高危因素; 4.血壓、體重與體重指數; 5.婦科檢查; 6.胎心率(妊娠12周左右) | 1.血常規; 2.尿常規; 3.血型(ABO和Rh); 4.空腹血糖; 5.肝功和腎功;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7.梅毒血清抗體篩查和HIV篩查; 8.地中海貧血篩查; 9.早孕期超聲檢查(確定宮內妊娠和孕周) | 1.HCV篩查; 2.抗D滴度(Rh陰性者); 3.75gOGTT(高危婦女); 4.甲狀腺功能篩查; 5.血清鐵蛋白(血紅蛋白<110g/L者); 6.宮頸細胞學檢查(孕前12月未檢查者); 7.宮頸分泌物檢測淋球菌和沙眼衣原體; 8.細菌性陰道病的檢測 ; 9.早孕期非整倍體母體血清學篩查 (10~13+6周); 10.妊娠11~13+6周超聲檢查測量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 11.妊娠10~13+6周絨毛活檢; 12.心電圖 | 1.流產的認識和預防; 2.營養和生活方式的指導; 3.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寵物;慎用藥物; 4.孕期疫苗的接種; 5.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避免高強度的工作、高噪音環境和家庭暴力; 6.保持心理健康; 7.繼續補充葉酸0.4~0.8mg/d至3個月,有條件者可繼續服用含葉酸的復合維生素 |
檢查次數 | 常規保健內容 | 必查項目 | 備查項目 | 健康教育及指導 |
第2次檢查 (14~19+6周) | 1.分析首次產前檢查的結果; 2.血壓、體重; 3.宮底高度; 4.胎心率 | 無 | 1.無創產前檢測(NIPT)(12~22+6周); 2.中孕期非整倍體母體血清學篩查 (15~20周); 3.羊膜腔穿刺檢查胎兒染色體(16~22周) | 1.中孕期胎兒非整倍體篩查的意義; 2.非貧血孕婦,如血清鐵蛋白<30μg/L,應補充元素鐵 60mg/d;診斷明確的缺鐵性貧血孕婦,應補充元素鐵 100~200mg/d; 3.開始常規補充鈣劑 0.6~1.5g/d |
第3次檢查 (20~24周) | 1.血壓、體重; 2.宮底高度; 3.胎心率 | 1.胎兒系統超聲篩查(20~24周); 2.血常規; 3.尿常規 | 陰道超聲測量宮頸長度(早產高危) | 1.早產的認識和預防; 2.營養和生活方式的指導; 3.胎兒系統超聲篩查的意義 |
檢查次數 | 常規保健內容 | 必查項目 | 備查項目 | 健康教育及指導 |
第4次檢查 (25~28周) | 1.血壓、體重; 2.宮底高度; 3.胎心率 | 1.75g OGTT 2.血常規 3.尿常規 | 1.抗D滴度復查(Rh陰性者); 2.宮頸陰道分泌物胎兒纖維連接蛋白(fFN)檢測(宮頸長度為20~30mm者) | 1. 早產的認識和預防; 2. 營養和生活方式的指導; 3.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意義 |
第5次檢查 (29~32周) | 1.血壓、體重; 2.宮底高度; 3.胎心率; 4.胎位 | 1.產科超聲檢查 2.血常規 3.尿常規 | 無 | 1.分娩方式指導; 2.開始注意胎動; 3.母乳喂養指導; 4.新生兒護理指導 |
檢查次數 | 常規保健內容 | 必查項目 | 備查項目 | 健康教育及指導 |
第6次檢查 (33~36周) | 1.血壓、體重; 2.宮底高度; 3.胎心率; 4.胎位 | 尿常規 | 1.B族鏈球菌(GBS)篩查(35~37周); 2.肝功、血清膽汁酸檢測(32~34周,懷疑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的孕婦) ; 3.NST檢查 (34孕周以后) | 1.分娩前生活方式的指導; 2.分娩相關知識; 3.新生兒疾病篩查; 4.抑郁癥的預防 |
第7~11次檢查 (37~41周) | 1.血壓、體重; 2.宮底高度; 3.胎心率; 4.胎位 | 1.產科超聲檢查 2.NST檢查(每周1次) | 宮頸檢查 (Bishop評分) | 1.分娩相關知識; 2.新生兒免疫接種; 3.產褥期指導; 4.胎兒宮內情況的監護; 5.超過41周,住院并引產 |
---------------------------------------------------------
1、為何要加原創:加原創只為可以添加話題標簽。
2、為何要添加標簽:添加話題標簽后可以按照內容分類,方便大家閱讀。
3、聲明:該內容以九版內科學內容為基礎編制,為方便大家學習考試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為謝?。?!
本文章并非作為疾病診治依據,如有不適,請到醫院就醫。
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