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他說:“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
這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并沒有什么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給人帶來的無奈。沒想到這句話被迅速擴散,最后竟然演繹成: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并能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隨后,心理學家們總結和提煉了墨菲的這句話,得出了一個定律,并用墨菲的名字來命名了它。
墨菲定律的標準內容是:如果有兩種以上的方式都可以完成某件事情,而其中有一種選擇方式將會導致災難,必定有人會選擇這種災難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主要闡述了四個內容: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2、所有的事的完成時間,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呢,在心理學上來說,就是:負面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后續的不良影響。要打破墨菲定律,要有堅定的自信,穩定的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
做事情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做事情前要把壞的結果防患于未然。其次呢,是不要有僥幸心理和投機的行為,做事情要按照正確的流程,正常的步驟進行。最后呢,就是要看淡壓力,保持平常心。不要讓一個不好的結果,影響到后續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