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豫北平原的浚縣,是河南省唯一的縣一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然獨此一家,必有她的特別之處,在筆者看來,至少有“四奇三怪”。
浚縣的郭紅波老師曾總結歸納過浚縣“四奇”,分別是八丈佛爺七丈樓、千年古廟會、城中城、山上山。
八丈佛爺七丈樓。浚縣大佛被專家認定為“中國最早、北方最大”。如今人們看到的大石佛,是后趙初鑿、唐代細雕、元代毀損、明時重塑、現代修繕保護后的貌相,“八丈佛爺七丈樓”幾經戰亂、歷盡滄桑,見證了浚縣1600多年的世事變幻歷史鉤沉,成就了大伾山這座名山,點綴了浚縣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大石佛最為奇特之處,就是建造大佛樓之時,將八丈高的大石佛膝蓋以下丈余放在佛樓地面下開鑿的一方深深的大石坑內,大佛樓高七丈,而端坐于樓內的大石佛卻實有八丈,“八丈佛爺七丈樓”由此而來,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大傳奇。
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浚縣大石佛
正月千年古廟會。浚縣廟會的起源,最早跟大石佛有關。1600多年前,后趙皇帝石勒命人在大伾山東崖依山開鑿大石佛以鎮黃河水患,大石佛鑿成后,附近百姓便每年到山上拜佛祈愿,人們都說大佛靈驗,久而久之愈傳愈遠,大石佛名氣越來越大,四方香客越聚越多,廟會逐漸形成。到了明代中期,浮丘山上碧霞宮落成,老奶奶碧霞元君坐鎮浮丘山,為浚縣廟會的發展推波助瀾,浚縣正月廟會自此興盛起來,至清朝康熙年間已是“家家戶戶香客滿,送往迎來不得閑。”日高峰突破20萬人。
浚縣山廟會的社火表演
山上山。浚縣西山浮丘山上有一奇景,俗稱“小金頂”,又叫“山上山”,素有浮丘山景觀之最的美譽。小金頂處在碧霞宮寢宮樓北千佛寺內,于浮丘山頂平臺之上,突兀地聳出一方巨大青石,高盈丈二,獨具山形,鬼斧神工堪稱一絕。小山四周雕滿了形態各異的佛像,人稱“仙山佛國”。
浮丘山頂上的“山上山”
城中城。從明初到如今一直在修建或修繕的浚縣古城,是北方古縣城建設的典范。今天的浚縣古城猶在,新城蓬勃發展,可謂城中有城、城外有城,新城古韻,古城新風。
浚縣古城
那么浚縣的“三怪”又是什么呢?
浚縣人管姑姑叫嫲嫲。對于父輩的姐姐妹妹,我們絕大多數的地方叫姑姑。浚縣人卻叫嫲嫲(mama,發音先揚后輕),什么原因無從考證,一種說法是與浚縣城小姑山的“桃花庵”有關。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戲劇《桃花庵》。
外甥不給姥爺穿孝。因為劉秀登基后在浚縣大伾山筑青壇祭告天地。浚縣境內與劉秀有關的傳說故事很多。如新鎮鎮淇門村的“風雪避”,為劉秀救駕的“糊涂面”等。在浚縣人的傳說中,王莽害死漢朝的皇帝后,看到正宮娘娘(王莽的女兒)身懷六甲,怕她生下龍種,影響自己篡位,準備將其女兒置于死地。這時一位柴姓大臣的夫人號稱“仙女下凡”來拯救大漢的,說自己可以與娘娘同時生下一個女孩,如果娘娘生下龍子,就采取“貍貓換太子”的方法,把龍子送出宮來,把自己生的女孩送進宮去,以此躲過王莽的陷害。據說娘娘所生的這個在宮外養大的孩子就是劉秀。劉秀登基稱帝后就宣布了一道諭旨“姥爺死后外甥一律不得穿孝”。浚縣至今還沿襲著這個風俗。
劉秀登基前在淇門村的避難處“風雪避”
浚縣古城的四個城墻角只有三個角樓。明天啟七年(1627年)鄧州人李永茂中河南鄉試解元,崇禎十年(1637年)舉進士,授浚縣知縣。在浚期間,“廉敏有為,賑饑恤士。盜發,督兵剿捕,奪回所俘子女千數,悉遣還其親黨。又營建石城,浚人立碑頌德。”因政績卓著,崇禎帝特御書“潔己效忠”匾額,褒獎他為“豫南國士無雙,河北循良第一”。據說他主政浚縣期間修建了浚縣城墻拐畝地方的角樓。修好了三個角的角樓后,浚縣城更加巍峨壯觀。李縣令很自豪地拉上母親前往觀看,李縣令問母親這浚縣城的角樓好不好啊,李母說,“好是好啊,就是差個鼻兒啊”,李母說要是安個鼻兒拉到咱鄧州老家就好啦。李縣令心頭一震,看來這人心難盡啊!于是把原本計劃修建的第四個角樓停建了,以此警示浚縣人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四個墻角建了仨角樓”,也成了浚縣古城的一個美談。
浚縣古城墻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