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缺乏活動,連血管也會逐漸失去柔軟度。以下做不到的項目越多,代表血管年齡越高。若是都做不到,表明你的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得有10歲以上!
□坐姿,腳伸直但摸不到腳尖
坐在地上,雙腳伸直,上半身往前彎曲。手若能碰到腳尖,即使只有一瞬間,也代表沒問題。太勉強會導致腰痛,要特別注意。
□雙手交握頭頂時無法伸直
雙手交握,手心朝上,雙臂伸直。若沒有疼痛或伸展不開的感覺,能夠伸直到頭頂正上方,代表沒問題。
□深蹲動作無法持續5次
雙手伸直于胸前,腰部下放直至與膝同高。此動作若能連續進行5次,代表沒有問題。
□雙手交握背后時無法伸直
雙手交握于背后,臉朝上,胸部前挺。若能以此姿勢將雙手伸直,代表沒有問題。
(溫馨提示:測試僅供參考,不能代替臨床檢查結果呦!)
飲食篇
“四高”飲食易堵血管:
高糖、高油、高脂、高鹽a這“四高”食品可以說是血管的頭號“天敵”,它們增加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風險,也容易導致膽固醇、血脂等附著于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血管不暢通。因此,此類食物要盡量少吃。
焦慮時喝杯熱飲:
焦慮、生氣會令交感神經亢奮,影響血液循環,這時候喝杯熱茶或熱咖啡,有助于放松休息,改善毛細血管血液循環,同時調整自律神經功能。
食材切成大塊:
吃太多易發胖,體內脂肪增多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因此有必要控制進食量。當進食開始20分鐘后,飽腹神經中樞會發出“飽腹信號”,而食材切成大塊有助培養慢速咀嚼習慣,延長進食時間,減少食物攝入量。
用小號餐具:
使用小件餐具,如小湯匙、小盤子,也能延長用餐時間,防止吃多。
多吃對血管好的食物:
比如燕麥、香菇、黑木耳、大蒜、洋蔥、玉米、菜花、西蘭花等。另外,高血壓及冠心病患者宜每天嚼食5—6枚金橘。因為金橘中含有金橘甙等物質,可減少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減緩血管硬化,還能調節血壓。
遠離煙酒,避免血管“中毒”:
“吸煙是導致血管發生病變的元兇之一,哪怕身體再好,一天兩包煙,也肯定會使血管中毒,讓它一天天脆弱下去。”每天吸煙20支以上,冠心病風險會增加2—3倍。熬夜時吸煙,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起居篇
生活要規律,早睡早起:
脖子系條絲巾:
人的脖子上有一條特殊的血管,起到調整體溫的“開關”作用,若受寒則會閉合,影響頭頸血液循環。因此,夏天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或冬天房間沒暖氣溫度較低時,最好系一條絲巾,做好頭頸保暖工作。
腰圍要松些:
收腰修身的服裝、腰帶、內衣會束縛小腹,久而久之會令末梢血管收縮,影響末梢血液循環,尤其是小腹肥胖的人,更忌長時間穿戴緊身服飾。
午后閉目養神:
利用這段時間閉目養神或打個瞌睡,能調整血液循環,令人精神倍增。
笑一笑:
醫學研究發現,笑可以令大腦分泌內啡肽,擴張末梢血管,起到降血糖、改善血壓的作用。因而,平時要有意識地多笑笑,有益血管健康。
運動篇
少坐多動,讓血管通暢:
運動少,血管垃圾多。多運動則會讓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管阻塞概率。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視。如果腦血管有問題,出現心臟病的幾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問題,這幾率就會變成4倍。
正常人皮膚上每平方毫米約有600根毛細血管,平時只開放100—200根,多運動能讓更多的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微循環;而長期不運動,血管內的垃圾會逐漸累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這個“不定時炸彈”,會影響到毛細血管供血,并且隨時可能被引爆。
下樓走樓梯:
上樓下樓的運動量相同,家住高層的人,若上樓乘電梯,下樓時最好走樓梯,不僅增加活動量,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起床前抖一抖:
早起時是血壓波動較大的時期,可先躺在床上抖抖手腳,使末梢血液循環充分后,再緩慢起床。白天久坐易令血液集中于下半身,同樣可以通過抖抖手腳來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揉敲小腿:
小腿常被稱為“第二心臟”,小腿肌肉的強弱關系到心臟泵血功能,因而有空時不妨揉敲小腿,促進血液循環。
不可積蓄壞心情,會讓血管沒精神:
精神壓力可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經常生氣、壓力大,血管也容易變硬。實際上,不少心腦血管疾病都與情緒波動過大有關。
注意:
保持血管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好的心情也是必不可少的,莫讓壞心情傷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