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馬上到了!我們一直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除此之外,掛艾草、喝雄黃酒都屬于端午節習俗。
自先秦之后,古人心目中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月初五為毒日、惡日,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這個文化在民間傳統中一直保持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燥熱,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再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需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這樣的習慣。種種節俗看似迷信,其實又屬于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們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
雖然現代醫療衛生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不需要特意在端午與“毒蟲”做抗爭了。但,二十四節氣中的端午,意味著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開始了。端午過后,天上的熱氣降于地面,地上的濕氣往空氣里蒸騰,濕熱交織,最容易滋生病菌,我們還需警惕疾病發生!
端午之后馬上進入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養分物質消耗較快,體液丟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往往容易出現身體發熱、口渴、心煩、胃口低下等癥狀。也是夏天腦梗、心梗多發的原因,所以要特別注重補充水分。
補充水分:每天應該保證8-10杯(每杯200ml)水,補充身體所需水分。
吃醋:每天食用一些醋,可以生津止渴、增進食物,例如金桔檸檬醋、蘋果醋、梅子醋、有機糙米醋、黑豆醋等。
夏至前后陽氣外達,氣血更多地運行在體表,這就造成人體內里的虛寒。脾胃作為中焦最重要的兩個臟器,受此影響最大。
補脾胃:吃粽子、飲雄黃酒能夠健脾開胃、祛除燥熱。當然,粽子不宜多吃,容易積食,尤其腸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要有所節制。可吃一些山藥、紅薯、冬瓜、薏仁、板栗、山楂、桑葚、火麻油、火麻茶等,平時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過多的攝入油膩、煎炸類的食物,以免加重腸胃道的負擔。
對于現代人來說,毒五月易引發的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腸中積熱,導致便秘。
尤其是炎熱的夏季,大家喜歡晚上圍坐在一起吃燒烤,吃完后不運動,直接回家睡覺。讓熱性的食物在夜間存留于腸道內,人體無力運化,久而久之形成淤熱當然人體陰津不足的時候,便秘就會出現。
補充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可以補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黑木耳、銀耳、海帶、裙帶菜、金錢菇、雜糧(十谷米、三色藜麥、糙米、糙薏仁米、黑小米、綠小米、黑米等);
補充益生菌:補充益生菌也是修復胃腸道的好辦法,益生菌主要可以幫助消化,提高身體免疫力。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腸道內也寄生著大量種類繁多的益生菌。這些細菌分解腸道無法消化的大分子,這樣主體就可以吸收分解后的小分子,進而獲取能量和營養,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態,防止便秘。
《黃帝內經》夏季的養生之道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端午期間值仲夏,日照時間更長,最好在晚上22:30以前睡覺,早上6:00左右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午時是人體“合陽”的時候,午睡是中午養心的最佳方式。沒有條件午睡,創造條件小睡或閉目養神一會兒可以振奮精神,幫助人體恢復疲勞。
端午天氣悶熱,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郁、心悸胸悶。但因為體內濕氣聚集,人就越不愛運動,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所以端午期間,也應加強每天的運動量。古人端午節賽龍舟,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劃龍舟能很好地鍛煉背部、頸肩部、上肢等肌肉力量,能使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還能鍛煉人體的平衡能力。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天氣暖和起來,白晝變長,可常常在戶外快走、慢跑,去游游泳,老人打打太極等都是鍛煉身體的好方式,強健身體,提高抵抗力。如果運動過量,身體就會呈現一個過度疲憊狀態,反而對健康不利。所以如果選擇運動需要注意適量運動,心情愉悅狀態為最佳。
排骨(500克)洗凈氽燙后用清水沖干凈,與切塊的土豆(500克)一起放入砂鍋,加水3000毫升,先用大火煮15分鐘后改為文火,煮40分鐘后,加入番茄(300克),再煮20分鐘,調味后即可食用。
白鯽魚(500克)宰洗干凈,慢火煎至微黃,鏟起備用;雞蛋煎為荷包蛋狀,鏟起備用;起油鍋爆香,姜片(3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大火滾沸,下白鯽魚滾片刻,下荷包蛋,滾沸后撒入適量食鹽,胡椒粉即可。
紅莧菜(500克)擇洗干凈,備用;鍋中入油,爆黃大蒜頭(2個),炒瘦肉末至變色,倒入高湯煮沸;湯滾后放入莧菜,煮軟后,起鍋。
芹菜(150克)切成小段,豆腐(1塊)切成小方丁,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后用涼開水冷卻,控凈水待用。將芹菜和豆腐攪拌,加入食鹽、味精、香油拌勻即可。
(配圖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