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書 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漢書 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原文】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①。大父開地②,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③。父平,相釐王、悼惠王④。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⑤,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⑥。韓破,良家僮三百人⑦,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⑧,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⑨。

【注釋】

①韓:國名。戰國七雄之一。

②大父:祖父。開地:張良的祖父之名。

③韓昭侯:名武。在位二十六年(前358~前333)。宣惠王:在位二十一年(前332~前312)。襄哀王:名倉。在位十六年(前311~前296)。

④釐王:名咎。在位二十三年(前295~前273)。悼惠王:在位三十四年(前272~前239)。

⑤卒二十歲:指張平死后二十年,即前230年。

⑥宦事:做官。

⑦家僮:奴婢。

⑧客:這里指刺客。

⑨五世相韓:謂相韓五世(五君)。

【譯文】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韓人。他爺爺張開地,曾做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張平,曾經做釐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張平死后二十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當時年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沒有發喪,而以全部的財產尋求刺客刺殺秦王,替韓報仇,因為他的父祖做過五代韓相。

【原文】

良嘗學禮淮陽①,東見倉海君②,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③,至博浪沙中④,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⑤。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⑥,求賊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⑦。

【注釋】

①淮陽:郡國名。治陳(今河南淮陽縣)。

②倉海君:當時一位隱士之號。

③秦皇帝:秦始皇。

④博浪沙: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

⑤副車:即屬車,護從皇帝的車。

⑥索:搜索。

⑦亡匿:逃避,躲藏。下邳:縣名。在今江蘇沛縣南。

【譯文】

張良曾學禮于淮陽,在東面見到倉海君,發現一個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秦始皇帝東游,到達博浪沙的時候,張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刺殺秦皇帝,錯誤地擊中副車。秦始皇帝非常生氣,在天下大規模進行搜索,急于找到賊人。張良于是改換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原文】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②,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③,顧謂良曰:"孺子④,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乃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笑去,良殊大驚。父去里所⑤,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期此⑥。"良因怪,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半往。有頃⑦,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⑧,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已⑨。"遂去不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⑩。良因異之,常習讀誦。

【注釋】

①圯(yí):橋。

②衣褐:穿著粗布短衣。

③直:特意。履:鞋子。

④孺子:小孩子。不客氣的稱呼。

⑤里所:一里來地。

⑥期:約會。

⑦有頃:過了一會。

⑧一編書:一冊書。

⑨濟北:郡名。治博陽(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谷城山:在今山東東阿縣東南。已:語終之辭。

⑩《太公兵法》:相傳為姜太公所著兵書。

【譯文】

張良曾得空在下邳橋上悠閑地漫步,有一老者,穿著粗布的衣服,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鞋掉到橋下,轉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拾鞋!"張良很奇怪,想打他。因為發現他老了,便忍著,到下面去拾鞋,并且長跪獻上。老者伸出腳穿上鞋子,笑著離開。張良非常奇怪。老者走了一里左右,又回來,說:"年輕人值得教育。五天以后黎明時,在這里等我。"張良覺得很奇怪,長跪著對其說:"行。"五天后黎明,張良去了。老者已經先到了,生氣地說道:"和老人約會,還晚來,為什么?走吧,五天后要早點來見。"五天以后,雞叫時就去。老者又早來了,又生氣地說道:"又晚到,怎么回事?走吧,五天后一定要早來。"五天以后,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者也來了,笑道:"應該這樣。"拿出一本書,說:"讀它就能給王者當老師。十年后崛起。十三年后,年輕人再來見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后便離開消失了。天亮后看那本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很奇怪,于是經常閱讀。

【原文】

居下邳,為任俠①。項伯嘗殺人②,從良匿。

【注釋】

①任俠:講義氣,好打抱不平。

②項伯:項羽的叔父。

【譯文】

張良在下邳住,愛打抱不平。項伯曾經殺人,躲避在張良那里。

【原文】

后十年,陳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①,在留②。良欲往從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③。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它人言,皆不省④。良曰:"沛公殆天授⑤。"故遂從不去。

【注釋】

①景駒:楚國貴族的后裔。假王:暫時代理之王。

②留: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③廄(jiù)將:主管馬匹的軍官。

④省:領悟。

⑤殆:幾乎。天授:天才之意。

【譯文】

十年后,陳涉等起義,張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輕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去跟隨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帶領幾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隨了沛公。沛公讓張良做了廄將。張良多次向沛公講《太公兵法》,沛公非常高興,常接受他的計策。張良對別人說,別人都不理解。張良說:"沛公可能是天授之才。"就跟隨他再也不離開。

【原文】

沛公之薛①,見項梁,共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②,可立為王,益樹黨③。"項梁使良求韓成,立為韓王。以良為韓司徒④,與韓王將千余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⑤。

【注釋】

①薛:縣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

②韓: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橫陽君成:韓成,橫陽君是封號。

③益樹黨:多建各派勢力,共同反秦。這是張良當時的指導思想。

④司徒:官名。等于丞相。

⑤潁川:郡名。治陽翟(在今河南禹縣)。

【譯文】

沛公到達薛,見到項梁,他們一起擁立楚懷王。張良便勸說項梁:"您已經立了楚的后代,韓公子橫陽君韓成有才能,可以立為王,多樹幾個黨羽。"項梁讓張良去找韓成,立為韓王。任張良為韓司徒,和韓王一起率一千多人向西攻占韓地,占領了幾座城,而秦又接著收復了,在潁川打起了游擊戰。

【原文】

沛公之從洛陽南出轅①,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余城,擊楊熊軍②。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③,與良俱南,攻下宛④,西入武關⑤。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峣關下軍⑥,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⑦。愿沛公且留壁⑧,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⑨。"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⑩,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懈)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注釋】

①洛陽:縣名。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

②楊熊:秦將。

③陽翟:縣名。在今河南禹縣。

④宛:縣名。在今河南南陽市。

⑤武關:在今陜西商南縣東南。

⑥峣關:在今陜西藍田縣東南。

⑦賈豎:猶言跑買賣的小人。對商人輕蔑的稱呼。

⑧留壁:安營扎寨。

⑨酈食其(yìjī):劉邦的謀士。啖(dàn):吃。這里是引誘之意。

⑩咸陽:秦朝的國都,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逐北:追擊敗軍。藍田:在今陜西藍田縣西。

【譯文】

沛公從洛陽出發向南出轅,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攻占韓十多城,擊敗楊熊的軍隊。沛公就命令韓王韓成留守陽翟,自己和張良一起向南,攻占宛,向西攻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人攻打秦峣關下軍,張良說:"秦兵還很強大,不要輕視。臣聽說那里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經商的小人可以用利來引誘他。希望沛公先在壁壘中留守,派別人先行,為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上插旗幟,作為疑兵,派遣酈食其拿著財寶誘惑秦將。"秦將果然要聯合共同西襲咸陽,沛公打算聽從他們。張良說:"這就是將領想反叛,士兵恐怕不聽從。不聽從一定有危險,就趁其松懈的時候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進攻秦軍,大獲全勝。追趕他們到達藍田,又打了一仗,秦兵徹底失敗。接著到了咸陽,秦王子嬰向沛公投降。

【原文】

沛公入秦①,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②,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③。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④’,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⑤。

【注釋】

①入秦:《史記》作"入秦宮",是也。

②樊噲:劉邦部將。

③縞素為資:猶言以儉樸為本。縞素:白色的衣服。這里是樸素之意。

④"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當時的俗語。

⑤霸上:地名。在今陜西西安市東。

【譯文】

沛公到達秦國,宮室有數以千計的帷帳、狗馬、珍寶、婦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噲勸諫,沛公沒有聽他的。張良說:"因為秦國無道,所以沛公能到這里。為天下除去禍害,現在應該以勤儉樸素來顯示本色。現在剛入秦,就想著安于享樂,這就是所說的'助桀為虐’。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話。"沛公就又回去駐扎在霸上。

【原文】

項羽至鴻門①,欲擊沛公,項伯夜馳至沛公軍,私見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良曰:"沛公誠欲背項王邪?"沛公曰:"鯫生說我距關毋內諸侯②,秦地可王也,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王乎?"沛公默然,曰:"今為奈何?"良因要項伯見沛公。沛公與伯飲,為壽③,結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所以距關者,備它盜也。項羽后解,語在《羽傳》。

【注釋】

①鴻門:地名。在今陜西臨潼縣東,今稱項王營。

②鯫(zōu)生:猶言小子。罵人語。

③為壽:敬酒以祝健康長壽。

【譯文】

項羽到達鴻門,要攻打沛公,項伯夜里跑到沛公軍中,偷偷地見張良,想和他一起逃離。張良說:"臣答應韓王護送沛公,現在事情緊急,逃跑是不義的。"便把這事告訴了沛公。沛公很驚訝,說:"現在怎么辦?"張良說:"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項王嗎?"沛公說:"有個小人對我說把持關口不讓諸侯進來,并且可以在秦地稱王,便聽了他的建議。"張良說:"沛公覺得自己能打敗項王嗎?"沛公沉默,說:"現在該怎么辦?"張良就此請項伯來見沛公。沛公和項伯一起喝酒,為項伯祝壽,結為親家,讓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王,把住關口的原因是提防別的強盜。這樣后來項羽才作罷,此事在《項羽傳》中。

【原文】

漢元年,沛公為漢王,王巴、蜀①,賜良金百溢②,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③。項王許之。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④,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⑤,示天下無遠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注釋】

①巴、蜀:二郡名。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慶市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②溢:溢,通"鎰"。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有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③漢中:郡名。治南鄭(在今陜西漢中市)。

④褒中:邑名。在今陜西漢中市西北。

⑤棧道:又稱閣道,山谷間以竹木構筑的通道。

【譯文】

漢元年,沛公做了漢王,據有巴、蜀,賞賜張良百鎰黃金,二斗珍珠,張良把這些都獻給了項伯。漢王又接著讓張良送厚禮給項伯,讓他向項羽請求要漢中之地。項王也同意了。漢王要去封國,張良送到褒中,派遣張良回韓。張良借機勸說漢王燒毀棧道,向天下表示沒有回來的意思,讓項王放心。漢王就讓張良回去了。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燒毀棧道。

【原文】

良歸至韓,聞項羽以良從漢王故,不遣韓王成之國,與俱東,至彭城殺之①。時漢王還定三秦,良乃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又以齊反書遺羽,曰:"齊與趙欲并滅楚。"項羽以故北擊齊。良乃間行歸漢②。漢王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王兵敗而還。至下邑③,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④:"吾欲捐關已東等棄之⑤,誰可與共功者⑥?"良曰:"九江王布⑦,楚梟將⑧,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⑨,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⑩,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特將北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注釋】

①彭城:縣名。在今江蘇徐州市。

②間行:走小道。

③下邑:縣名。在今安徽碭山縣。

④踞鞍:坐在馬鞍上。古時行軍中休息,常解下馬鞍作坐臥之用。

⑤捐:放棄,這里是分出之意。

⑥共功:謂共立破楚之功。

⑦九江王布:即黥布。

⑧梟將:勇猛之將。

⑨梁地:指戰國時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一帶。

⑩隨何:劉邦之謀臣。

特將:獨當一面之將,猶今方面軍司令。

【譯文】

張良回到韓,聽說項羽因為張良曾經跟隨漢王,就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和自己一起往東去,到彭城時殺了他。這時候漢王回去平定三秦,張良就寫信對項羽說:"漢王失職,想占領關中,按照約定停止,不敢再往東去。"又把齊國的反書送給項羽,說:"齊和趙要共同滅楚。"項羽因此向北攻齊。張良就從小路回到漢。漢王任命張良為成信侯,從東攻打楚。到達彭城,漢王失敗歸來。到達下邑,漢王下馬靠著馬鞍問道:"我想把關東讓給別人,誰可以和我一起建功?"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楚國猛將,和項王不和,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造反,這兩個人可以在緊急時用。漢王大將只有韓信可交付大事,能夠獨當一面。如果想要讓出關東之地,可以讓給這三個人,楚可以攻破。"漢王就派遣隨何勸說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等到魏王魏豹反叛,派遣韓信專門率兵向北攻打,接著攻下燕、代、齊、趙。最終攻破楚國靠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原文】

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①,時時從。

【注釋】

①畫策臣:出謀劃策之臣。

【譯文】

張良經常有病,沒有專門帶過兵,常作為策劃的大臣,時時跟從漢王。

【原文】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于滎陽①,漢王憂恐,與酈食其謀橈楚權②。酈生曰:"昔湯伐桀③,封其后杞④;武王誅紂⑤,封其后宋⑥。今秦無道,伐滅六國⑦,無立錐之地⑧。陛下誠復立六國后,此皆爭戴陛下德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楚必斂衽而朝⑨。"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⑩。"

【注釋】

①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②橈(náo):阻止。這里是削弱之意。

③湯:商湯王。桀:夏桀王。

④杞:古國名。在今河南杞縣。

⑤武王:周武王。紂:商紂王。

⑥宋:古國名。都于今河南商丘。

⑦六國:戰國時的齊、楚、燕、趙、韓、魏。

⑧無立錐之地:言秦不分封六國之后裔。

⑨斂衽:攝其裳際,準備朝拜之態。

⑩佩:佩帶,這里是授予之意。

【譯文】

漢三年,項羽迅速在滎陽圍住漢王,漢王憂慮害怕,和酈食其一起謀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酈食其說:"從前湯討伐桀,封他的后人于杞;武王誅紂后,封他的后代于宋。現在秦失去德義,滅掉六國,六國之后沒有立足的地方。陛下如果再立六國的后代,他們都非常感恩陛下的德義,愿意做您的奴仆。德義已經足夠,面向南就可以稱霸,楚一定會恭恭敬敬地來朝見。"漢王說:"好。抓緊刻制大印,先生親自去授予他們。"

【原文】

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①。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②,表商容閭③,式箕子門④,封比干墓⑤,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巨橋之粟⑥,散鹿臺之財⑦,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⑧,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⑨,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⑩,天下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趣銷印。

【注釋】

①前箸:面前的筷子。籌:籌劃。

②殷:商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③表商容閭:在商容的里門立表以表彰之。商容:商末賢人,因諫紂不聽而退隱。閭:里門。

④式箕子門:在箕子門前伏式以示尊敬。式:古人乘車過長者或尊者之門時,伏于車前橫木,以示尊敬,稱為"式"。箕子:商紂王之叔,官為太師,因諫紂王而被囚禁,后武王滅商而獲釋。

⑤封比干墓:為比干修墓。比干:商紂王之叔,官為少師,因屢諫紂王而被挖心而死。

⑥巨橋:指巨橋倉。商在巨橋(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衡漳水上)附近修建的糧倉。

⑦鹿臺:商紂王儲存金錢之處,故址在今河南淇縣。

⑧偃革為軒:謂改兵車為軒車(普通的乘用車),意謂偃武修文。革:指兵車。

⑨休馬:言讓戰馬休息。華山:在今陜西華陰縣南。陽:山的南面。

⑩息牛:言讓運輸軍事物資的牛休息。桃林:也稱桃林塞,地區名,大約在今河南靈寶與陜西臨潼之間。

望咫尺之地:言希望分封到一片土地。

無復立:言再無土地可分封。

楚唯毋強:只有楚無敵于天下之意。毋強:無有強過之。

輟(chuò)食:中止吃飯。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

豎儒:猶言儒生小子,今則曰"臭老九"。

乃公:你老子。

【譯文】

酈食其還沒有去,張良從外面來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有門客為我策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把酈食其的計謀都對張良說了,問:"你看如何?"張良說:"是誰為陛下出的計謀?陛下的大事要結束了。"漢王說:"為什么?"張良說:"臣想用這里的筷子來比畫。原來湯、武討伐桀、紂而分封他們的后代,是想要消滅他們。現在陛下能消滅項籍嗎?這是不行的第一個原因。武王進入殷,表彰商容、箕子在他們的居處,修繕比干的墓,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二個原因。打開巨橋的糧倉,把鹿臺的財物散發,賞賜給貧困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三個原因。把殷滅掉后,把兵車制成軒車,倒放著干戈,表示再也不用,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四個原因。讓馬休息在華山之陽,表示不再用它們,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五個原因。讓牛休息在桃林的原野上,普天之下不再征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六個原因。況且現在天下的游士都辭別親戚,拋棄自家的墳墓,離開自己的好友來投奔陛下,只是天天盼望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現在卻要封六國后代,天下沒有可以封的地方,游士們回到原來的地方侍奉自己的主人,投奔親戚,尋找舊友,誰和陛下打天下呢?這是不行的第七個原因。并且現在只有楚國強大,如果六國又去投降它,陛下怎么能夠統治它們呢?這是不行的第八個原因。如果真用了這個計謀,陛下的事業就算結束了。"漢王不再吃飯,把口中的食物吐出,罵道:"混賬儒生,幾乎壞了大事!"下命令趕快銷毀那些封印。

【原文】

后韓信破齊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信傳》①。

【注釋】

①《信傳》:即《韓信傳》。

【譯文】

此后韓信滅掉齊后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很生氣。張良勸說漢王,漢王就讓張良授予齊王韓信印信。此事在《韓信傳》中有記載。

【原文】

五年冬,漢王追楚至陽夏南①,戰不利,壁固陵②,諸侯期不至③,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高紀》④。

【注釋】

①陽夏(jiǎ):縣名。在今河南太康縣。

②壁:安營扎寨。固陵:邑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南。

③期:言約會的日期。

④《高紀》:即《高帝紀》。

【譯文】

漢五年冬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部,戰事不利,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到約定時期沒有來。張良向漢王獻計,漢王就采用他的計策,諸侯就都率軍前來。此事在《高帝紀》中有記載。

【原文】

漢六年,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①。"乃封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注釋】

①"良曰"等句:此是張良表示謙讓,不像韓信輩恃功爭封,實為明哲保身。

【譯文】

漢六年,封有功之臣。張良沒有過戰功,高帝說:"子房的功勞是運籌帷幄,決定千里之外的勝利。自己在齊挑選三萬戶。"張良說:"開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會,這是上天把臣托付給陛下。陛下采納臣的計策,幸而有時還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給我就夠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就封張良做了留侯,是和蕭何等一起受的封。

【原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上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數人偶語①。上曰:"此何語?"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②,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③,與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④,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上乃憂曰:"為將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⑤,數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先封,則人人自堅矣⑥。"于是上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⑦,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且侯,我屬無患矣。"

【注釋】

①復道:樓閣間上下兩層通道。這里是指復道上層。偶語:相對私語。

②屬:適值,方才。

③起布衣:由平民起事。

④此屬:此輩。

⑤雍齒:沛縣人,曾有過叛劉降魏的行為。怨:王念孫以為是衍文。

⑥自堅:言內心安定。

⑦什方:縣名。在今四川什邡縣。

【譯文】

皇上封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將領天天在爭功不能決定,沒有得到分封。皇上住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常常看見將領們幾個人在一起私語。皇上說:"他們在說什么?"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吧?這是想謀反。"皇上說:"天下剛剛穩定下來,為何要謀反?"張良說:"陛下本來是平民,和這些人一起打天下,現在陛下做了皇上,所封的都是蕭、曹等故交好友,所殺的都是平時和您有仇恨的人。現在軍吏都在計算自己的功勞,天下不夠把所有人都封遍,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夠全部封賞,又怕被懷疑有過失而被殺害,所以聚集起來要謀反。"于是皇上擔心地說:"那應該怎么做呢?"張良說:"皇上平時忌恨的人,大臣們都知道的,誰最厲害?"皇上說:"原來雍齒和我有仇,多次侮辱讓我陷入困境,我想殺他,因為他功勞多,又不忍心。"張良說:"現在馬上先封雍齒,并且讓群臣知道,群臣見到雍齒都先受封賞,每個人都會放心的。"于是皇上擺了酒席,封雍齒為什邡侯,并馬上催促丞相、御史計功封賞。群臣喝完酒以后,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侯,我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

【原文】

劉敬說上都關中①,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②,多勸上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③,西有崤黽④,背河鄉洛⑤,其固亦足恃。"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崤函⑥,右隴蜀⑦,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⑧,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⑨,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⑩。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于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注釋】

①劉敬:劉邦的謀臣。

②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

③成皋:邑名。今河南滎陽縣西北的記水鎮。

④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黽:黽池水。在河南省境內,源于熊耳山,經宜陽縣,向東南流入洛水。

⑤河:黃河。洛:洛水,今河南省洛河。

⑥左:指東面;下文"右",指西面。崤:崤山。函:函谷關。

⑦隴:隴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北。蜀:指岷山,在今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處。隴山與岷山相連。

⑧胡苑之利:指關中北部與匈奴等族毗鄰的牧場的畜牧業。陳直以為"胡苑"是指上林苑及其中的湖沼,"胡"即湖。

⑨河:黃河。渭:渭水。漕挽:以船水路運輸。

⑩委輸:輸送供應。

金城:言城池堅固(猶如金鑄之城)。

天府:言府庫充實(猶如天賜之府)。

【譯文】

劉敬勸說皇上在關中建都,皇上拿不定主意。而左右大臣都是山東人,多數勸皇上在洛陽建都,說:"洛陽東面是成皋,西面是崤、黽,背朝黃河面對洛水,它的堅固足可以作為依靠。"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險固的地形,但面積很小,才幾百里,土地不肥沃,四面容易受敵,這里不適合用武。關中左邊有崤函,右邊為隴、蜀,有千里肥沃的土地,南面有豐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地可以作為畜牧之地,三面險阻足以堅固,就開東面來控制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可以漕運天下的物資,向西來供養京師;諸侯如果發難,順流向下,就可以轉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想法很對。"于是皇上當天就起駕,向西在關中建都。

【原文】

良從入關,性多疾①,即道引不食谷②,閉門不出歲余。

【注釋】

①性:這里指體質。

②道引:古時的一種氣功健身運動。不食谷:也稱辟谷,即所謂不吃煙火食。道引與辟谷乃古時道家提倡的養身之術。

【譯文】

張良也跟著到了關中,身體經常有病,不食五谷來煉氣養生,閉門一年多沒有外出。

【原文】

上欲廢太子①,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②。大臣多爭,未能得堅決也③。呂后恐,不知所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良④,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良曰:"始上數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⑤。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⑥,因使辨士固請,宜來⑦。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注釋】

①太子:指呂后所生的劉盈。

②戚夫人:劉邦的寵妃。趙王如意,戚夫人所生,劉邦之第三子。

③堅決:最后決定之意。

④呂澤:據《外戚恩澤侯表》,當做呂釋之。此誤,下文亦誤。劫:強制。

⑤致:招致。四人:據《史記》所載四人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⑥安車:古時一種較為安穩舒適的小車。

⑦宜來:會來之意。

【譯文】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爭論,皇上沒有下定決心。呂后很害怕,不知道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很善于謀劃,他也被皇上信任。"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說:"您這么多年做皇上的謀臣,現在每天皇上都想著換太子,您怎么能夠不感到憂愁呢?"張良說:"以前皇上多次在危難之時,能有幸采納臣的計策;天下現在已經安定,就因為偏愛而更換太子,骨肉之間的事情,就算有我們一百人又有何用?"呂澤強烈地要求說:"給我出個計策。"張良說:"這很難用口舌來爭辯。想一想皇上不能招致朝中的四個人。這四個人現在已經老了,都因為皇上對士人的怠慢,所以逃到山中,不愿做漢臣。但皇上對這四個人很看重。現在您只要能夠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遜,用安車迎接,再讓能言善辯者去請,應該能來。他們來了以后就作為太子的貴賓,經常帶著上朝,讓皇上看見,會有助于太子的。"于是呂后就叫呂澤遣人帶著太子的書信,謙辭厚禮,恭迎這四人。四人來了,在建成侯那里住。

【原文】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即位不益①,無功則從此受禍。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乃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皆不肯為用,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②’,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常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③:'黥布,天下猛將,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④,乃令太子將,此屬莫肯為用,且布聞之,鼓行而西耳⑤。上雖疾,強載輜車⑥,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強為妻子計’。"于是呂澤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之,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強起至曲郵⑦,見上曰:"臣宜從,疾甚。楚人剽疾⑧,愿上慎毋與楚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謂"子房雖疾,強臥傅太子"。是時叔孫通已為太傅⑨,良行少傅事⑩。

【注釋】

①有功即位不益:言有功對于太子之位無所增益。

②母愛者子抱:當時的成語。言其母受寵,其子則為父所抱(喜愛)。

③承間:利用時機。

④故等夷:舊日平輩。

⑤鼓行:謂進軍。古時用兵,擊鼓而進,鳴金收兵。

⑥強:打起精神之意。輜車:古時一種有帷蓋的可供坐臥休息的車子。

⑦曲郵:地名。在今陜西臨潼縣南。

⑧剽疾:勇猛迅捷。

⑨叔孫通:薛縣人,本書有其傳。太傅:太子太傅,輔導太子之官。

⑩少傅:太子少傅,也是輔導太子之官,位次于太傅。

【譯文】

漢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生病了,想派太子去平叛。四人商量說:"我們為了保住太子而來。太子帶領軍隊,這事太危險了。"就勸建成侯說:"太子帶領軍隊,地位不會因為有功而提高,而沒有功就會有災難。并且和太子一起去平叛的將帥們,都是當年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現在讓太子率領他們,就相當于讓羊率領狼,都不肯被指揮,一定不會有戰功。臣聽說'母親受寵,所生的孩子也會受到撫愛’,現在戚夫人天天侍奉皇上,趙王經常在面前,皇上說'一定不能讓不肖的兒子在愛子的上面’,就說明他一定會代替太子的地位的。您為什么不抓緊讓呂后找機會對皇上訴苦,說:'黥布,是天下的一員猛將,善于用兵,現在各將領都是以前和陛下同輩的人,現在讓太子帶領,這些人不想被指揮,并且黥布聽到這些后,一定會擊鼓西進。皇上雖然生病,只要能夠乘坐輜車,躺著監視他們,各將領一定會盡力。皇上雖然勞累辛苦,就算為妻兒盤算一下。’"于是呂澤夜里就去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訴苦,就按照四人的意思。皇上說:"我想過了,本來不能派遣那個小子,老子親自去吧。"于是皇上親率大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霸上。張良生病,勉強動身到曲郵,見到皇上說:"臣本應該跟著去,不過生病厲害。楚人很勇猛,希望皇上謹慎,不要和楚爭雄。"接著勸皇上讓太子做將軍監督關中的兵。皇上說"雖然子房生病,勉強躺著教育太子"。當時叔孫通已做了太傅,張良實際負責少傅的工作。

【原文】

漢十二年,上從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①,以死爭太子。上陽許之,猶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問曰:"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其姓名。上乃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辱,故恐而亡匿。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愿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②。"

【注釋】

①引古:《史記》作"引古今",是也。

②調護:調理,護持。調,有調和矛盾、糾正過失之義。

【譯文】

漢十二年,皇上擊敗黥布回來,病得更加嚴重,想要換太子。張良上書勸諫不聽,張良便借病不再上朝。叔孫太傅稱引古事,寧愿死也為太子爭位。皇上假裝應允他,仍想換太子。等到宴會時,擺酒,太子服侍。四人隨從太子,都八十多歲的年紀,雪白的頭發眉毛,不凡的衣冠。皇上驚奇,問道:"這些是什么人?"四人上前回答,每個人把自己的姓名說出。皇上很驚訝地說:"我邀請你們,你們逃避離開我,現在你們為何和我兒子交游呢?"四人說:"陛下愛罵人輕視士人,我們為道義不受辱,因為害怕而逃避。現在聽說太子仁孝,尊敬愛護士人,天下人都伸著脖子愿為太子效命,因此我們前來。"皇上說:"有幸煩勞各位來調教護衛太子。"

【原文】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曰:"我欲易之,彼四人為之輔,羽翼已成①,難動矣。呂氏真乃主矣②。"戚夫人泣涕,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③。"歌曰:"鴻鵠高飛④,一舉千里,羽翼以就,橫絕四海⑤。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⑥,尚安所施!"歌數闋⑦,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注釋】

①羽翼:比喻左右輔佐。

②乃主:你的主。乃:你。

③若:你。

④鴻鵠(hú):天鵝。

⑤橫絕:橫超。

⑥矰繳(zēnɡzhuó):泛指射擊工具。矰:一種射鳥之箭。繳:系于箭尾的絲繩。

⑦闋(què):樂曲終了,稱"闋"。唱了幾遍,稱"歌數闋"。

【譯文】

四人祝壽結束,快步離開。皇上盯著他們,叫來戚夫人指著對她說:"我想換太子,這四人輔佐他,翅膀已經硬了,難動搖了。呂氏真要成為你的主子。"戚夫人哭泣,皇上說:"跳楚舞給我看,我唱楚歌給你聽。"唱道:"鴻鵠高飛,一沖千里。羽翼已成,橫渡四海。橫渡四海,又能怎樣!便有弓箭,又有何用!"唱了幾首,戚夫人嗚咽哭泣。皇上起來走了,酒宴結束。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張良找來這四人的功勞。

【原文】

良從上擊代①,出奇計下馬邑②,及立蕭相國③,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④。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⑤。"乃學道⑥,欲輕舉⑦。高帝崩,呂后德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⑧,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強聽食。后六歲薨⑨,謚曰文成侯。

【注釋】

①擊代:指漢高帝十年秋討伐自稱代王而叛漢的陳豨。

②馬邑:縣名。今山西朔縣。出奇計:可能是出了以金收買陳豨部將之計。

③立蕭相國:以蕭何為相國,是張良的主張。

④著:記述。

⑤赤松子:相傳為古代仙人之號。

⑥道:謂仙道,即辟谷、導引之術。

⑦輕舉:升化之意。

⑧白駒之過隙:古代成語,形容時光流逝之速。

⑨后六歲:《史記》作"后八年’。漢高帝死于十二年(前195)。張良死于高后二年(前186),當作"后九年"。據《功臣侯表》,張良以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受封,十六年薨,其死當在高后二年。

【譯文】

張良跟隨皇上攻打代,出奇計攻下馬邑,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和皇上很自然地談論天下很多事,不是講天下為什么興亡的,因此沒有記錄。張良說:"家族里世世代代做韓相,等到韓亡,不吝惜萬金財產,替韓向強秦報仇,震驚天下。現在憑三寸舌頭做皇上的軍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是平民最大的榮譽,對我已經足夠了。想放棄人間的事情,跟赤松子出游。"于是學習道家的學說,想修煉成仙。高帝去世,呂后認為張良是有德之人,便強迫他進食,說:"人生一世,像白駒過隙,為何使自己這樣受苦!"張良沒有辦法,勉強進食。六年以后死。謚號文成侯。

【原文】

良始聽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后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果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①。及良死,并葬黃石②。每上冢伏臘祠黃石③。

【注釋】

①寶祠:珍重地供祭。

②并葬黃石:謂將黃石并葬于張良冢。

③伏臘:兩種祭祀之名,夏季伏天之祭曰"伏",冬季臘月之祭曰"臘"。

【譯文】

開始張良在下邳橋上見到的給他書的老人,十三年后他跟隨高帝途經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拿回去鄭重祭拜。到張良死后,和黃石一起葬了。每次上墳和伏臘時都拜祭黃石。

【原文】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①,國除。

【注釋】

①孝文三年坐不敬:《功臣侯表》作"孝文五年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史》表略同。

【譯文】

兒子張不疑繼承侯位。孝文三年因為大不敬獲罪,被除國。

【評析】

本卷記述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及其之后的事跡。張良,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張良有"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美譽。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于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是漢初三杰當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終的人。


史記《漢張良傳記》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 宣惠王、 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平,做過矨王、 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去世。平去世后二十年,秦國滅了韓國。張良因為年少,沒做過韓國的官。韓國被滅亡后,張良有家僮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卻拿出全部家財尋求刺客去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 父親做過五代韓王的丞相。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制,在東方拜見倉海君,得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了一只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和刺客在博浪沙中埋伏襲擊秦始皇,誤中了一輛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緝拿刺客十分急迫, 因為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曾有一次閑暇時在下邳橋上從容漫步,有位老翁,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身邊,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 “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撿上來 !” 張良很驚訝,想揍他,因為他年紀大了,就強忍住氣,下去把鞋撿了上來。老翁又說: “替我穿上鞋 !”
  張良已經為他撿了鞋,就跪下給他穿鞋。老翁伸出腳讓他把鞋穿好,笑著離去。張良大為吃驚,目光注視著老翁離去。老翁走出去一里多地,又返回來,說: “你這小子可以教導了。五天后的拂曉,和我在這里相會。 ” 張良感到很奇怪,就跪下說: “是。 ” 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前往。老翁已經先到了。生氣地說: “跟老人約會,卻反而遲到,這是為什么 ?”
  于是離去,說: “五天后早點來相會。 ” 五天后的雞鳴時分, 張良前往。老翁又先到了那里,又生氣地說: “遲到,為什么 ? ” 于是離去,說: “五天后再 早點來。 ” 過了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 高興地說: “應該這樣。 ” 就拿出一本書, 說: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傳記
  “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后你會發跡,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 于是離去,沒說別的,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這個老翁。天亮后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此覺得此書非同尋常,就經常研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十年以后,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青年壯士。景駒自立為楚假王,駐在留縣。張良想去投靠他,路上遇到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在下邳以西攻取土地。張良于是歸屬沛公。沛公任命張良為廄將。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十分欣賞,經常采納他的計策。張良為別人講說兵法內容時,別人都不能領會。張良說: “沛公大概是天授睿智。 ” 所以就追隨沛公,不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達薛地,見到項梁。項梁擁立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 “您已經擁立了楚王,而韓國的公子橫陽君韓成很賢明,可以立他為王,以增加同盟者。 ” 項梁派張良找到韓成,立他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王的司徒,和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立刻又奪了回去,韓軍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南出頧轅山的時候,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攻占韓地的十幾座城邑,打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和張良一起南下,攻克宛城,向西進入武關,沛公想用二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關下的軍隊,張良勸他說: “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關的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很容易用利益去打動他。希望沛公暫且留在軍營,派人先去,準備好五萬人的糧餉,在各個山頭多張掛一些旗幟,作為疑兵,命令酈食其帶上貴重寶物去收買秦將。 ” 秦將果然反叛,想跟沛公聯合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答應他,張良說: “這只是秦軍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秦軍的士卒不肯聽從。不聽從就一定有危險,不如趁秦軍懈怠進攻他們。 ” 沛公于是率軍攻打秦軍,大敗秦軍。追擊逃敵直至藍田,再次交戰,秦軍終于徹底潰敗。于是到達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朝的宮殿,里面的宮室帷帳、 狗馬珍寶和美女數以千計,沛公內心想留在宮中居住。樊噲勸諫沛公出宮居住,沛公不答應。張良說: “因為秦朝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到達這里。大凡為天下鏟除暴秦,應當以樸素為本。如今剛剛進入秦國,就安享快樂,這就是所謂的 '助桀為虐’ 。再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意見。 ” 沛公于是回師駐扎在霸上。
  項羽到達鴻門下,想攻打沛公,項伯于是乘夜急馳進入沛公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 “我為韓王護送沛公,如今事情緊急, 逃走不符合道義。 ” 于是把情況都告訴沛公。沛公大為驚慌,說: “這該如何是好 ? ” 張良說: “沛公確實想背叛項羽嗎 ?” 沛公說: “有個卑鄙小人教唆我把守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這樣就可以全部占有秦國的土地而稱王,所以聽了他的話。 ” 張良說: “沛公你自己估計能夠擊退項羽嗎 ?” 沛公沉默了很長時間,說: “確實還不能。如今該怎么辦呢 ?” 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會見沛公。項伯與沛公相見。沛公敬酒為項伯祝壽,而且跟他結為親家。讓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他,之所以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等到沛公見了項羽之后,兩人和解,這些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被封為漢王,在巴蜀地區稱王。漢王賜給張良黃金一百鎰,珍珠二斗,張良把這些東西全部送給了項伯。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讓項伯為他求取漢中之地。項王就答應了,于是得到了漢中之地。漢王前往封國,張良送行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因而勸說漢王道: “大王何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沒有返回的想法,以便穩住項王的心意。 ” 于是讓張良返回。行進途中,燒斷了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派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讓韓成去封國,讓他跟自己一起東歸。張良勸說項王道: “漢王燒斷了棧道,沒有回來的想法了。 ” 于是把齊王田榮反叛的事情向項王作書面匯報。項王從此不再擔心西面的漢國,而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
  項王最終不肯讓韓王前往封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亡,抄小路去歸附漢王。漢王也已經回師平定了三秦地區。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隨漢王向東攻打楚軍。到達彭城,漢王兵敗而歸。來到下邑,漢王下馬靠著馬鞍說: “我想舍棄山東地區作為封賞,誰能與我共建功業呢 ?” 張良進言說: “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跟項王有矛盾;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背叛楚國:這兩個人可以趕緊加以利用。漢王的將領唯獨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擋一面。如果想捐出山東地區,就捐送給這三個人,那么就不愁打敗楚國了。 ” 漢王于是派遣隨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并且派人與彭越聯絡。等到魏王豹反叛,派韓信率兵去討伐他,乘機攻占了燕、 代、 齊、 趙等國。然而最終打敗楚國,都是這三個人出的力。
  張良體弱多病,未曾獨自領兵作戰,一直作為謀臣,時時跟隨漢王。
  漢三年,項羽把漢王迅速包圍在滎陽, 漢王恐懼憂慮,和酈食其商議消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 “從前商湯誅滅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國。武王誅滅殷紂,把殷朝的后代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行,背棄道義,侵伐諸侯的國家,消滅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立錐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國的后代,讓他們全都接受陛下的封印,這樣它們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會感激陛下的恩德,無不仰慕陛下的大仁大義,甘愿做陛下的臣子。德義推行以后,陛下就可以南面稱霸,楚王必定整齊衣襟前來朝拜。 ” 漢王說: “很好。趕快去刻印,先生就帶著它啟程吧。 ”
  酈食其還沒有出發,張良從外地回來拜見漢王。漢王正在用餐,說: “子房到我面前來 ! 有個客人為我策劃了削弱楚國勢力的計謀。 ” 就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他,說: “子房認為怎么樣 ?” 張良說: “是誰為陛下策劃了這樣的計謀 ? 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 漢王說: “為什么呢 ?” 張良回答說: “我請求借大王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 ” 就說道: “從前商湯討伐夏桀而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國,這是因為估計能夠置夏桀于死地。如今陛下能夠置項羽于死地嗎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
  武王討伐殷紂而把殷朝的后代封在宋國,這是因為估計能夠得到殷紂的頭顱。如今陛下能夠得到項羽的人頭嗎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進入殷朝的都城,表彰商容居住的里蒼,釋放被囚禁的箕子,修整比干的墳墓。
  如今陛下能夠修整圣人的墳墓,表彰賢人的里蒼, 在智者的門前向他們致敬嗎 ?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發放鉅橋的粟糧,散發鹿臺的錢財,以賜給貧窮的百姓。如今陛下能夠散發庫府的錢糧來賜給貧民嗎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滅了殷朝后,武王把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過來放著,蒙上虎皮,以表示天下不再有戰爭之禍。如今陛下能夠偃武修文,不再用兵嗎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把戰馬放到華山南面牧養,以示不再使用戰馬。如今陛下能夠讓戰馬休息而不再使用嗎 ? ” 漢王說: “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到桃林的北邊,以示不再運輸糧草物資。如今陛下能夠放牧牛群而不再運輸糧草物資嗎 ? ” 漢王說:“不能。 ” 張良說: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況且天下的游士離開他們的親戚,舍棄他們的祖墳,告別他們的故友,追隨陛下到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得到一小塊封地。
  如今要是恢復六國,封立韓、 魏、 燕、 趙、 齊、 楚的后代,天下的游士就會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君主,陪伴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的家鄉,這樣陛下跟誰一起打天下呢 ? 這是不可以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再說現在楚國無敵于天下,被封立的六國后代會重新屈服于楚國而追隨其后,陛下怎么可能使他們臣服呢 ? 如果采用了那個客人的計謀,陛下就大事已去了。 ” 漢王飯也吃不下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 “這個愚蠢的腐儒,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 !” 下令趕緊銷毀那些封印。
  漢四年,韓信攻破齊國后想自立為齊王,漢王發怒。張良勸說漢王,漢王就派張良授給韓信齊王印信,事情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來到陽夏南邊,戰斗失利后堅守固陵,諸侯不守盟約逾期不至,張良勸說漢王,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們都來了。事情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正月,封賞功臣。張良未曾有過戰功,高帝說: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子房的功勞。讓他自行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食邑。 ” 張良說: “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皇上在留縣相會,這是上天把我送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策,僥幸地偶然料中,我希望把我封在留縣就可以了,不敢承受三萬戶的封邑。 ” 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封賞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人日夜爭功,因此無法確定功勞大小,沒能舉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到各位將領經常坐在沙地上互相議論。皇上說: “這幫人在說什么呢 ?” 留侯說: “陛下不知道嗎 ? 這是在商議謀反。 ” 皇上說: “天下已經歸附安定,為什么要謀反呢 ? ” 留侯說: “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兵,靠著這些人得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封賞的人都是蕭何、 曹參等關系親密的故舊好友,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所痛恨的人。如今軍吏計算功勞,即使是把整個天下拿出來也封不過來,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賞,又害怕被懷疑平生的過錯而被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 ” 皇上于是憂慮地說: “該怎么辦呢 ?” 留侯說: “皇上平生所憎恨的人,而且群臣也都知道的,誰最厲害 ?” 皇上說: “雍齒尚和我有宿怨, 曾經多次困窘和侮辱我。我想殺了他,因為他功勞大,所以不忍心。 ” 留侯說: “如今趕快先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到連雍齒都受到封賞,那么人人都會堅信自己必定受封了。 ” 于是皇上就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且火速催促丞相、 御史確定功勞大小以便進行封賞。群臣喝完酒后,都高興地說: “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用不著擔憂了。 ”
  劉敬勸說高帝說: “請在關中定都。 ” 皇上猶疑不決。左右大臣都是山東地區的人,大都勸高帝定都洛陽,說: “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山、 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 洛水,它的堅固也是可依恃了。 ” 留侯說: “洛陽雖有這些險困, 但它的腹地狹小,不過幾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左有?山、 函谷關,右有隴、 蜀山地,肥沃的原野廣闊千里,南邊有巴蜀地區的豐饒物產,北邊有利于放牧 的草原,依恃三面的險要地形而固守,只在東面一個方向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就可以用黃河、 渭水轉運天下的糧食,向西供給京師;如果諸侯叛亂,就可以順流而下,足以供給軍隊糧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城千里、 天府之國,劉敬的意見是對的。 ” 于是高帝當天就起駕,向西定都關中。
  留侯跟隨高祖進入關中。留侯生性多病,就學習導引辟谷的養生方法,一年多時間閉門不出。
  皇上想廢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大臣中有很多人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祖的決心。呂后很恐懼,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 “留侯擅長謀劃計策,皇上對他很信任。 ” 呂后于是派建成侯呂澤去脅迫留侯,說: “你一直是皇上的謀臣,如今皇上想改立太子,你怎么能高枕無憂呢 ? ” 留侯說: “當初皇上多次陷于危險的困境之中,僥幸而采用了我的計策。如今天下安定,因為自身偏愛而想改立太子,這是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我們一百多個人勸諫又有什么用呢。 ” 呂澤強迫要求說: “為我謀劃計策。 ”
  留侯說: “這件事難以用口舌去爭辯。但是皇上有過不能招致的人,這樣的人天下有四位。這四個人都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傲慢輕侮,所以逃進山里隱藏起來,堅守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民。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如果你真能不吝惜金玉財帛,讓太子寫信,言辭謙恭,備好座車,進而派能言善辯之士前去懇請, 應該會來的。來了以后,要把他們奉若上賓,讓他們時常跟隨太子上朝,讓皇上看到他們,皇上看到后一定會感到驚異而詢問他們。問清楚后, 皇上就知道這四個人是賢者,那么對太子將是一大幫助。 ” 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帶著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到長安,客居在建成侯家里。
  漢十一年,黥布發動叛亂,皇上患病,想讓太子率領軍隊 ,前去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 “我們來京師的目的,就是要保全太子。如果太子率軍前去平叛,那么事情就危險了。 ” 于是勸建成侯說: “太子率軍打仗,有功勞那么地位也不會超出太子;如果無功而還,那么從此就將遭受災禍了。況且和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都是曾經跟皇上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派太子率領他們,這跟讓羊率領狼沒什么兩樣,都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肯定不可能建立戰功。我們都聽說 '母親被寵愛,兒子就會經常被抱’ ,如今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 '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位居愛子之上’ ,很明顯,趙王如意一定會取代太子的地位了。你為什么不趕緊請呂后找機會向皇上哭著說: '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善于用兵,如今各位將領都是陛下以前的同代人,卻讓太子率領這些人,這跟讓羊率領狼沒什么兩樣,不肯為太子所用,況且讓黥布知道了,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軍。皇上雖然生病,勉強乘坐輜車,躺著讓人護理,各位將領就不敢不盡力。皇上雖然勞苦,但為了妻子兒子還是要勉為其難。 ” 于是呂澤連夜去見呂后,呂后找到機會在皇上面前哭訴,所說的話都是這四個人的意見。皇上說: “我想這小子本來就派不上用場,還是老子自己去吧 !” 于是皇上親自率軍東進,群臣留守,都送到霸上。留侯有病在身,親自勉強起來,送到曲郵,拜見皇上說: “我應該跟隨,只是病得厲害。楚國人驍勇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爭奪一時的高低。 ” 趁機勸諫皇上說: “請任命太子為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 ” 皇上說: “子房雖然有病在身,請勉強臥床輔佐太子。 ” 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履行少傅的職責。
  漢十二年,皇上打敗黥布的叛軍,從前線歸來,病得更加厲害,越發想改立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稱病不再理事。太傅叔孫通引用古今事例勸說皇上,以死力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他,但還是想改立太子。等到宴會時,設置酒席,太子在旁邊侍奉皇上。有四個人跟從太子,年紀都有八十多歲,胡須和眉毛雪白,衣冠服飾十分奇特。
  皇上覺得很奇怪。問道: “他們是什么人 ?” 四個人上前回答,各自說出自己的姓名,叫做東園公、 角里先生,綺里秀,夏黃公。皇上于是大驚,說: “我尋求諸位好幾年,諸位總是逃避我,如今諸位為什么會自動跟我兒子交游呢 ? ” 四個人都說: “陛下輕視士人,喜歡謾罵,我們信守道義不愿受辱,所以害怕得逃亡隱藏起來。我們私下聽說太子為人仁厚孝順,態度恭敬,愛慕士人,天下人沒有不伸長頸脖愿為太子效死的,所以我們來了。 ” 皇上說: “麻煩諸位始終如一地調教和保護太子吧。 ”
  四個人向皇上祝福完畢,就快步離開了。皇上目送他們離去。召來戚夫人指著四個人說: “我想換太子,可是那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難以更換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 戚夫人哭泣,皇上說: “為我跳段楚舞,我為你唱楚歌。 ” 歌唱道: “鴻鵠高飛,展翅千里。羽翼已成,橫跨四海。橫跨四海,能奈他何 ! 雖有短箭,還有何用 !” 連唱了好幾遍,戚夫人嘆息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作罷。最終沒有改立太子,本是留侯召來這四個人發揮了作用。  留侯跟隨皇上攻打代地,在馬邑城下出了個奇計,又建議拜蕭何為相國,和高帝在一起從容討論了許多天下之事,但都跟天下存亡沒有太大關系,所以沒有記載。留侯于是宣稱說: “我家世代擔任韓國的丞相,等到韓國被滅,我不吝惜萬金的資財,為韓國向強暴的秦國復仇,天下為之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為帝王的軍師,封邑萬戶,位列諸侯,這是平民所能達到的極點,對于我張良來說已經滿足了。我希望拋棄人間的俗事,想追隨赤松子四處遨游。 ” 于是學習辟谷的方法,行氣導引以便使自己身體輕靈。
  正逢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的功德,就強迫他進食,說: “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一樣短暫,何必使自己苦到這種地步呢 !” 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從,進用食物。
  過了八年,留侯去世,謚號為文成侯,兒子不疑繼承侯位。
  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的那個送給他《太公兵法》的老翁,十三年后他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取回來當作最珍貴的寶物加以祭祀。留侯去世,把黃石同他一起下葬。后人每次上墳以及在伏日、 臘日祭祀留侯時,一并祭祀黃石。
  留侯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犯了不敬的罪過,被取消封國。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后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跡。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余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峣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鸝食(yì,義)其(jī,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張良說:“這只是峣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然后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秦兵終于崩潰。沛公于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里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數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里。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里。替天下鏟除兇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于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么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現在該怎么辦呢?”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項伯會見了沛公。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并結為親家。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盜。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后,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記》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治巴蜀地區。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項王應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于是得到了漢中地區。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內心。”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漢王行進中,燒斷了所經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項王終于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里,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于是派隨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絡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地。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漢王說:“好。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計削弱楚國的勢力。”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后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漢王說:“為什么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后,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后代,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隨楚國,陛下怎么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張良向漢王進計,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張良不曾有戰功,高帝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么?”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么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寵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于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皇上于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么辦呢?”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么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吃過酒后,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中為都城。”皇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 蜀兩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于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后很驚恐,不知該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么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諫又有什么益處。”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來了以后,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么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么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么從這以后就是遭受禍患了。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么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我們聽說'愛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愛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您何不趕緊請呂后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將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輜車,躺著統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于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皇上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斗個高低。”留侯又趁機規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臥床養病時輔佐太子。”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跟隨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關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我愿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游。”張良于是學辟谷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過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后十三年他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后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從這篇傳記中,可了解謀略的大原則,以及張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包括了君道、臣道與師道德精神。

全文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良簡介 漢張良傳記
史記.留侯世家【譯文】
留侯世家
白話《史記》之《三十世家·留侯世家》(全)
說給寶寶“聽”第三章 帝者師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双桥区| 徐汇区| 南漳县| 郧西县| 山阳县| 杭锦后旗| 秭归县| 通州区| 乾安县| 嵊泗县| 淮滨县| 水城县| 碌曲县| 梅河口市| 界首市| 南川市| 济阳县| 宁津县| 新邵县| 雷州市| 信宜市| 莱阳市| 扬中市| 惠安县| 兰溪市| 如皋市| 旺苍县| 田阳县| 濮阳县| 石城县| 宿迁市| 托里县| 绵阳市| 盐城市| 吴堡县| 屯昌县| 涿州市| 陆良县| 天长市| 顺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