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為啥沒有普及反而走向消亡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眾所周知,“天下無敵”的大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掀翻的,而李自成又是被入關的滿清八旗打出紫禁城的。別看在中原統治者的眼中,滿族是一群生活在白山黑水的“蠻夷”,說起來,入主中原的滿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是滿文。
乾清宮匾額
現在去故宮,去看乾清宮太和殿這些地方都會有滿文的名字,而滿清皇室書寫詔書的時候除了漢語版本,也必須得有滿文版本。理論上講,有清一代,滿文是清皇室的第一文字,但到了晚清時期,會滿文的滿族人已經非常少了,而現如今清朝滅亡也才一百多年,滿文一度瀕臨消亡,那為什么這個一度顯赫無比的文字會走向沒落,乃至于幾乎消亡?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滿文的創立要追溯到努爾哈赤那會兒,當時的女真部落有語言,但沒有文字,要寫點什么只能用漢文字或者蒙古文字書寫,非常不便,于是努爾哈赤召集學者借鑒蒙古字母創立了滿洲字母,并以軍事命令的方式讓手下學習,由此誕生了滿文。
滿文與對應漢文
自此,女真的語言和文字得到統一,政令下達效率更高。這一套文字體系的創立,為女真,也就是后來的滿族崛起,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滿清入關之前,一切的政令發布詔書書寫都是滿文,而滿清入關之后,一度也想堅持繼續用滿文發布政令,但發現難度太大,一則滿清人口相比于要統治的漢地人口太少了,寫滿文,講滿語,漢人也聽不懂,這非常不利于全國的統治。
另一方面,滿清入關之后面對滿漢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漢人此起彼伏的抗爭,到后來不得不尊重漢文化,甚至皇帝也必須學習寫漢字,說漢語。在這種情況下,滿清統治者也不再堅持必須只用滿文發布命令,而是滿漢兼備地發號施令。這也算是滿清為統治全國做出的必要妥協。
滿文朱批奏折
即使如此,滿清皇帝依然認為滿文滿語比漢文漢語重要,在當時滿語被稱為“國語”或者“清語”,而滿文被稱為“清文”,所謂“國語騎射”乃是清朝早期的基本國策,所以滿文被皇帝異常重視。比如康熙皇帝親自參與了編纂了多部滿文字典,乾隆皇帝更是規定滿族大臣奏事只能用滿文,不可用漢字,而乾隆一朝滿族官吏的升遷考核,排名第一位的是看滿文的熟練程度,就算此人辦事老練妥帖,不會滿文的話也不可能在官場高升一步,由此可見清皇室為保護和發揚滿文,是做了大量努力的。
這些努力也不能說沒效果,至少滿文還在延續下去,而它當中的一些說法,也因為各種緣故流傳至今,比如清宮戲里的“皇阿瑪”,那個“阿瑪”,就是父親的意思,再比如有一種小吃叫“薩其馬”,那也是滿文當中形容糖方塊牛奶的詞語。
即使如此,滿文在大部分滿族子弟當中還是被迅速遺忘。造成這個原因的,除了滿族人口少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滿語已經跟不上生活的需求了。畢竟滿族早年起于漁獵,他們創造的滿文中有大量的詞表示各種野生動物,比如說狗和馬,不同的毛色年齡用途都有完全不一樣的表達,有幾十種之多,而野豬的表達有十一種,鹿有二十九種表達,這樣的文字用來記錄和指導打獵,乃至初期關外的戰爭都沒問題,但是入了關,拿這文字去處理錢糧賦稅,那就差點意思了。
《清文啟蒙》書影
歷代《清實錄》都是由滿蒙漢三種語言纂修
早年間滿文為了表示這些概念,不得不大量音譯漢字,到入了關,有現成的漢字可用,那還為啥還要用滿文呢?乾隆年間入關已經百年,各地甚至京師的滿族子弟,有相當多的人都已經不會用這文字了。
乾隆皇帝注意到這一點,非常痛心疾首,用他自己的話說,“八旗子弟習漢語,入漢俗,漸忘我滿洲風俗”。為了扭轉滿文滿語的頹勢,乾隆皇帝下令全面普查王公貴族和八旗子弟的滿文滿語情況,如果發現不合格的,那就特聘老師在家學習,要是學了以后還不合格,就要交給宗人府發落處理。
不過,即便有如此嚴格的政策,但滿洲子弟的滿文水平還是無可救藥地退步著。
到嘉慶皇帝繼位之后,滿文在關內基本上已經成了一個死的文字,滿清皇室出于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緣故,還是會要求皇子貝勒們學滿文,但在各地駐防的八旗子弟早就把滿文忘的一干二凈,畢竟誰也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去區分十一種野豬和二十九種鹿,而漢文的戲劇小說,詩詞歌賦,乃至于公文案牘,那才是日常生活的重心,平常光應付這些就目不暇接,誰還有功夫去弄滿文呢?所以滿文如此命運也就不奇怪了。
《尼布楚條約》滿文影印件
這樣的衰落也反映在大清的正式文件之中,嘉慶之前,皇帝們的書面命令一般都是滿漢兩種文字,而嘉慶之后,皇帝的赦令也就只有漢字版本了。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條約文字除了中英文之外還有滿文版本,而到了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的文字就只剩下了中文和日文,滿文版本已經不見蹤影。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紫禁城內還有些滿文師傅,但那些文字卻基本變成了擺設。
此時滿文保存最好的地方卻反而是關外東北一帶,由于清政府長期禁止漢人遷居東北,所以這里的鄉野之間,還是有些滿族人說著祖先的語言,用著祖先的文字。但到了清朝后期,漢族人大量前往東北,大大沖淡了滿文的使用氛圍,滿文的最后一塊根據地變得岌岌可危。
滿漢姓氏對照表
等到時間進入20世紀之后,大清王朝已經是病入膏肓,而革命黨人明確地提出了“驅逐韃虜,光復中華”的口號,凡是滿人的一切,都被廣大漢人所仇視,這一切的最終結果就是辛亥革命和清帝溥儀退位。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就算還有些滿族人知道滿文怎么寫,也不敢公開聲張,有相當多的人改了滿族姓氏,默默地假裝自己是個漢人,至于滿文早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到底會不會滿文,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據他自己說自己在宮里的確有滿文師傅教他,但他啥都不會,就會一句“伊力”,那意思是站起來吧,到后來有人請他校對滿文歷史檔案,溥儀也說自己滿文一竅不通。但是,他自己學英文的時候,卻用滿文流利地給英文注音,顯然不可能一點也不會,這樣的爭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會普遍思潮,滿文和滿族人一時間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徹底忘記的好。
溥儀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先人女真曾經使用過女真文,明代失傳。屬于黏著語,語音上有不完全元音和諧現象。
滿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的一種豎直書寫的拼音文字。由于多數網頁不能良好地支持豎寫排版,而Unicode的滿文字體和輸入法也剛剛問世,所以現網絡上多采用穆麟德 (穆林德夫) 轉寫或稍作變動的穆麟德轉寫進行交流。
滿文是16世紀末努爾哈赤下令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以蒙古文字母為基礎創制的,史稱“老滿文”。17世紀皇太極下令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稱“新滿文”。滿文通行約三百年。
在清代滿語被定為國語。滿文,滿語在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清語,清文。清代前期大多用滿文發布詔、誥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自康熙晚期開始已少有滿文奏章。
清光緒九年(1884)新疆建省後,使用滿語的人數達4萬余人,其中除滿族外,還包括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民族也使用滿語。
滿族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漢語,目前能夠掌握滿文的人已經很少,只有黑龍江省少數鄉鎮的老人和部分語言學專家還能使用這種語言。
目前在黑龍江哈爾濱的黑龍江大學有滿語研究所。不過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語言文字實際上可以被視為稍加改動的滿語,他們一直使用這種語言至20世紀中葉。
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人仍舊在進行錫伯文的教育,并出版有錫伯文的報刊。
近年來,滿語研究已正式成為黑龍江大學的重點學科;民間的滿語學習班也在一些城市和網路中開始出現。
滿文書法:龍馬精神
一個世紀前,滿語是這個龐大帝國的官方語言。如今,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市遠郊的三家子村里,這種古老的語言混雜著香煙煙霧,從86歲的趙蘭鳳嘴里吐出來。而這個村子就是瀕臨滅絕的滿語最后的遺存地。
即使在1911年,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的時候,滿語也只是名義上的國語。當時滿族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2%,大多數人都說漢語。
1644年,清軍入關,作為統治者的滿族包括來自邊疆地區的多個少數民族,他們的發源地被稱為滿洲。清朝統治者為傳承滿語做出了不懈努力,清朝政府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及國內頒行的重要文告必須有滿文文本,滿族朝臣向皇帝呈上的奏折多用滿文。但收效甚微。在清朝最強盛的時代,北京的許多滿族人已經不會說滿語,不會寫滿文。晚清時期,甚至慈禧太后本人也不懂滿文,而六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滿語水平并不高。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成千上萬的滿族人遭到殺害。許多滿族人為了逃避迫害,改名換姓、喬裝易服,不敢泄漏本民族的特征。但是在偏遠的鄉村,滿族人的語言仍然保留了下來。清朝時期,齊齊哈爾水師營的八旗士兵曾經駐扎在三家子村,他們的后人在此定居。
1979年,這個村子里還有50個人能講滿語。如今只剩下兩個人能用滿語聊天,除了趙老太太,另一個人已經86歲了。而在全中國,滿語純正的人屈指可數。
就這樣,大清滅亡之后短短幾十年,滿文基本上徹底完蛋了,雖然后來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對滿文進行了搶救性的整理工作,但情況還是不容樂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世界上已知的語言文字給進行了分類,滿文滿語的歸類是“極度危險”,再往前一步就是滅亡了。
這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發達,陸續有報道出東北地區還有一些很偏遠的小村落,這里有幾個老人還能說滿語寫滿文,一經報道就會有志愿者過來搶救性記錄,這固然是一種傳承,也從另一個側面反襯出滿文的衰落到了這樣的境地。所以說,語言文字的興衰,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靠人為強制去給一個已經沒什么生命力的語言續命,那只能是事與愿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