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說宿州

依據歷史記載,遠在春秋時期,宿州這一地區為宋國地。其中有兩個附屬于宋國的附庸小國,即宿國與蕭國。關于宿國的情況,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記載“(魯)莊公十年,宋人遷宿”。由于《春秋》記事簡略,沒有給后人提供更詳細的情況,以后的注釋家告訴我們,此處所指的“遷”并不是說宋國滅掉宿國而遷其民,而是指移其國于國中以為附庸,因此《明嘉靖宿州志》在宿州建置的沿革中說:“莊公十年,宋人遷宿移入封內,以為附庸,始國于此?!?/font>

古代的宿國是西周初期的封國,風姓,伏羲氏之后,原在山東東平縣境。宿國在封國初期僅是一個男爵的小國,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魯國與宋國曾會盟于宿,這時的宿國還是屬于周天子而介于宋、魯兩個大強國之間的弱小國家。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宋泯公并其土地,而將其民南遷入宋地,建立宿國作為附庸。南遷后宿國的確切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還說不清楚,從江蘇省的宿遷到安徽省的墉橋區都有宋人遷宿的記載。

《明嘉靖宿州志》認為南遷后的宿國在以后宿州的轄區范圍,《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宿遷縣》則說宿遷是宋人遷宿之地。看起來南遷后宿國的位置在歷史上尚有爭議,筆者認為從宿遷到宿州(古宿州包括今靈璧、泗縣)在地理上是鄰近地區,南遷后宿國的位置大致在宿州至宿遷一帶,應該是講得通的。南遷后的宿國成為宋國的附庸。所謂附庸,《禮記·王制》解釋說:“附于諸侯曰附庸?!编嵭ⅰ靶〕窃桓接?。”從引申的意義看,附庸當是附于諸國的小國,因此南遷后的宿國是屬于宋國統治范圍內的小國。南遷后的宿國為此后宿州得名的由來,《元和郡縣圖治·河南道·宿州》在介紹宿州建州的背景時說:“取古宿國為名”。

為什么要取古宿國為名,當然因為這一帶是古宿國之地,正如同許多地方是沿用古地名得名一樣(如巢縣得名于古巢國)。今天的宿州市在春秋時除了有古宿國以外,在今蕭縣境內還有一個蕭國,《漢書·地理志》說“故蕭叔國,宋別封為附庸也。”《括地志》說:“徐州蕭縣,古蕭叔之國,春秋時為宋國附庸。”按:蕭叔為宋徽子裔孫,春秋時宋封徽子啟裔孫大心為蕭邑宰。周莊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宋將南宮長萬弒宋泯公,宋群公子出奔蕭,蕭叔大心率五族之眾敗南宮長萬,迎公子御說即位,是為宋桓公。桓公因大心有平亂迎立之功,升蕭邑為蕭國,以大心為國君,附庸于宋。春秋時的蕭國故城在今蕭縣西北十里。

今天的宿州市在戰國時期屬于楚,楚本為江淮間大國,經過與秦國的長期戰爭,其政治中心逐漸被迫自西向東轉移,兩淮之間成為其最重要的根據地,所以這一地區在戰國時受楚文化的影響頗深。秦統一六國后在今安徽、江蘇的淮北一帶置泗水郡,本地區大部分屬于泗水郡,只有西北一隅的碭山屬于碭郡?,F在這一地區可考的秦置縣有:位于今墉橋區境內的符離(治所在今墉橋區東北),蘄縣(治所在今墉橋區南蘄縣集),位于今靈璧縣境內的取慮縣(治所在今靈璧縣東北高樓鄉潼郡村),位于今蕭縣境內的蕭縣(治所在今蕭縣西北十里),位于碭山境內的夏邑(治所在今碭山縣城東),位于泗縣境內的僮縣(治所在今泗縣北駱廟鄉潼城村)。秦末大澤鄉農民起義的骨干將領中,有很多是屬于這一帶的人。(見《史記·陳涉世家》)。

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推行郡、國并行的地方政制。漢初國的轄區較大,以后在景帝、武帝時逐漸縮小,國的轄區相當于郡。依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今天的宿州市分屬于沛郡、臨淮郡、楚國、梁國等郡、國地,其中屬于沛郡的有符離(治所在今墉橋區東北)、竹縣(治所在今墉橋區老符離集)、蘄縣(治所在今墉橋區南蘄縣集)、蕭縣(治所在今蕭縣西北十里)、夏丘縣(治所在今泗縣城東)。屬于楚國的有甾丘縣(治所在今墉橋區北支河集)。屬于臨淮郡的有僮縣(治所在今泗縣北駱廟鄉潼城村)、取慮縣(治所在今靈璧縣東北高樓鄉潼郡村)。屬于梁國的有夏邑縣(治所在今碭山縣城東),杼秋縣(治所在今蕭縣西北老黃口)。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建立短命的新朝,濫設行政區劃,亂改地名。例如改符離為符合,蘄縣為蘄城,竹縣為篤亭,夏丘為歸思,杼秋為予秋,

甾丘為善丘,夏邑為下洽等。東漢時郡國名稱有所調整,例如沛郡改為沛國,楚國改為彭楚國,臨淮郡改為下坯國,梁國依舊不變。其各郡、國在本地區內所轄置縣大體與西漢相同,唯夏丘國由原屬沛郡改屬下坯國,杼秋縣由原屬梁國改屬沛國。東漢末年,原來由西漢武帝時開始設置的十三州刺吏部逐漸由監察區轉變為大行政區,成為郡國以上的一級政權。到三國時,州、郡、縣三級制就固定下來。三國鼎立時期,今宿州市在魏的統治下,分別屬于豫州的梁國、譙郡、沛國及徐州的下坯郡,其中譙郡縣是在東漢建安年間分沛國及汝南郡地所置。譙郡在這一地區領有竹邑縣(原西漢竹縣東漢改竹邑在這一地區領用);符離(治所同兩漢)、蘄縣(治所同兩漢)、蕭縣(治所同兩漢);沛國在這一地區領有杼秋縣(治所同兩漢);梁國在這一地區領有下邑縣(治所同兩漢);下坯郡(東漢建安年間改下坯國為下坯郡)在這一地區領有夏丘、僮縣、取慮三縣(治所均同兩漢)。西晉統一中國后,仍舊推行州、郡、縣三級政權,在這一地區的行政建制基本上與三國魏時相同,唯下坯郡復又改名為下坯國,原屬譙郡的符離、竹邑(按竹邑西晉改竺邑,后廢)、蕭縣劃入沛國轄區范圍,其余不變。至東晉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統治階級,逐鹿中原,戰亂不休,本地區先后淪為趙、前燕、前秦的占領地區。北方流民大量南遷,僑置州郡混亂,政區的建置變化很大。南北朝時期本地區先后在北魏拓跋氏王朝及北齊的控制之下,但由于南北戰爭不斷,形成拉鋸戰形勢,疆界變動頻繁,錯綜復雜,政區混亂,僑置州、郡、縣日益增多,形成僑實不明,治地難考的狀況。此時的州郡范圍縮小,原來的郡要領一二十縣,現在的郡平均僅管兩三個縣,例如今宿州北部東魏就置有睢南郡領斛城、新豐二縣,南濟陰郡領頓丘、定陶二縣,政區的混亂,可想而知。因而《清光緒宿州志·輿地志》說:“按此時疆場之邑,一彼一此,雖統數郡,多不過一兩縣,縣不過數百戶,僅存其名而已。”

公元589年隋統一全國,結束了自西晉以后經歷東晉南北朝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從而結束了政區混亂情況。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郡為州,全國實行以州統縣的二級地方行政機構。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將全國所置州縣加以省并,并改州為郡,推行郡縣二級制,本地區分屬于彭城、梁、下坯諸郡之地,所設置的縣有符離(治所在宿縣東北)、蘄、蕭等縣(治所同漢),屬彭城郡。原北魏所置安陽縣(今碭山縣境內)改為碭山縣(治所在古下邑縣城),屬梁郡,夏丘縣(治所在今泗縣城)屬下坯郡。唐代沿隋初建置體制,改郡為州,實行州縣二級制。貞觀以后分全國為十道以監察州郡。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全國為十五道。安史之亂后,節度使掌握道的軍政實權,此后道就成為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在唐代前期,今宿州市屬于河南道的徐州、宋州、泗州轄地。其中符離(治所在今墉橋區老符離集)、蘄縣、蕭縣屬徐州,碭山縣屬宋州,虹縣(唐初析夏丘地區置虹縣,后廢夏丘,移虹縣于夏丘故城)屬泗州。

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據勢力擴張及保護汴河的漕運,于汴水的咽喉埇橋置宿州,當時劃舊宿州轄區范圍的有徐州的符離、蘄縣及泗州的虹縣等三縣,并配置徐州兵一千四百人以鎮之。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又劃入亳州之臨渙縣(今濉溪縣南部)。至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徐泗觀察使崔群向朝廷建議:宿州初建主要是防御淮西叛藩的竄擾,是為臨時應變措施,現海內平靜,臨時設置的行政區劃應予撤銷,各縣歸還原屬建制,抽調的部隊調回徐州。朝廷接受崔群的建議,于大和三年撤銷宿州,但以后由于考慮到汴河交通線的安全,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復置宿州于埇橋(今宿州市)。從此宿州的建制一直沿襲清末未變。

宿州的最初州志《*書·地理志》說:“初治虹,后徒治符離?!备鶕v史情況判斷,“初治虹”只是很短的時間。所“謂徒治符離”實際上就是繼治埇橋,因為元和四年確定置宿州時,曾強調埇橋有“舳捘之會,運漕所歷、防御是資”的特殊戰略地位,然后才確定置雄州以鎮之。當時的符離縣在古邑縣城即今老符離集,在汴河北近二十里,鎮汴的宿州決不會置于河北二十里之地,唯一的可能是朝議確定在埇橋置宿州以后,符離縣治于元和年間也遷來宿州,從此宿州即治符離縣。這一觀點《辭?!返摹胺x條”編者也有相同的看法,原文說:“唐貞觀初移治今宿縣北符離集,元和中又移今宿縣治?!睆拇怂拗菖c符離縣治即在一地。而原符離縣治(今老符離集)仍還保有符離的名稱,元金元素有詩云“州是符離舊縣基”即指此。后人不察,每把宿州與符離縣治強為二地,以致有些問題解釋不清。

宿州建置后一直發揮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并于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在此設立宿泗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以鎮之。在公元十世紀的五代十國期間,中國再度陷于南北分裂的局面。本地區除虹縣(今泗縣)在吳、南唐的控制下(五代末入于后周),其余宿州各縣和徐州的蕭縣、宋州的碭山縣都在后梁、后唐、后晉、后漢的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權統治下。梁太祖朱溫在唐末,曾上表請求將其家鄉碭山建置輝州,因此碭山一度屬輝州,后來改屬單州(治今山東單縣)。北宋統一全國后,在行政區劃方面實行路、州(府、軍)縣三級制,本地區分屬于京東西路及淮南東路兩大行政區,符離、蘄縣、靈璧『宋元佑元年(公元1068年)改虹縣靈璧鎮置』虹縣屬淮南東路的宿州,蕭縣碭山縣屬京東西路的徐州及單州。

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為加強宿州的軍事地位,設置保靖軍節度。此時宿州的全稱為宿州符離郡,宿州為正名,符離郡為宿州的別名。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偏安于南方。公元1141年,金、宋雙方訂立紹興和約,東起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淮北之地盡入于金,今宿州市成為金國的南部疆土,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在《初入淮河》一詩中說“中流以北即天涯”,不了解歷史沿革的人,是不容易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悲憤心情的。金代基本沿用宋代路、府(州)、縣三級管理制,本地區分屬南京路及山東西路。其中宿州及符離、蘄縣、靈璧,泗州的虹縣,單州的碭山(金興定中因河患遷虞山南保安鎮),屬南京路,蕭縣屬山東西路的徐州,以后碭山縣因與單州往來有黃河(今黃河故道)阻隔,改屬南京路歸德府。

元代統一中國,結束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地方政權建設方面實行省、路府、州縣三級政權制,本地區分屬河南行省歸德府與淮安路及中書省濟寧路,其中宿州(元初符離、蘄縣、臨渙均并入宿州)、靈璧、蕭縣屬河南省歸德府,虹縣屬河南行省淮安路的泗州,碭山(元碭山縣治在今碭山縣東三里)屬中書省濟寧路。明代廢行省制設立兩直隸區及十三布政使司,本地區都屬于南京直隸區的統轄范圍,其中宿州、靈璧(為宿州屬縣)虹縣均屬南京直隸鳳陽府,碭山、蕭縣(明萬歷年間碭山、蕭縣縣城均遷今址)屬南京直隸徐州。清初沿明制,南京直隸區改為江南省??滴趿辏ü?667年)撤銷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宿州、靈璧均屬安徽省鳳陽府,泗州為安徽省直隸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因淮水倒灌,州城陷于洪澤胡,寄治盱眙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移州治于虹縣,省虹縣入泗州)。碭山、蕭縣兩縣則屬江蘇省徐州府。

辛亥革命后,民國成立,省以下各級機構力求簡化,廢道、府兩級,改州為縣,縣均直屬于省。1912年改宿州、泗州為縣,今宿州市的墉橋區(宿縣)、靈璧、泗縣均屬安徽省。碭山、蕭縣則屬江蘇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恢復道制(道為元、明、清時設置在省、府之間的監察區,為省派出機構,不算一級地方行政區)墉橋區、靈璧、泗縣屬安徽省淮泗道,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最初實行省、縣兩極行政區劃體制,但由于一個省所管的縣太多,1932年各省設行政區,區置行政長官,1935年改行政區為行政督察區,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關。今宿州市的墉橋區(宿縣)、靈璧、泗縣當時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泗縣,碭山、蕭縣屬江蘇省銅山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徐州??谷諔馉幤陂g本地區各縣均已淪陷,1944年日偽曾在蘇皖北部置淮海省??箲饎倮螅蘅h、靈璧、泗縣均屬國民黨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區,專員公署駐宿縣。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州專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今宿州市為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當時的宿縣專區轄宿縣、靈璧、泗洪、泗縣、五河、懷遠、碭山、蕭縣、永城九縣,專員公署駐宿縣,不久宿西縣改為濉溪縣,宿縣專區共轄十縣一市,專署駐宿州市。1952年撤銷皖南、皖北兩行政公署,合并建安徽省,宿縣專區所屬蕭縣、碭山劃歸江蘇省,永城劃歸河南省。1953年撤銷宿城市,其原行政區并入宿縣為城關鎮,專員公署駐宿縣城關鎮。1955年將宿縣專區的泗洪縣劃歸江蘇省的蕭縣、碭山劃屬宿縣專區。1956年宿縣專區與蚌埠專區合并為蚌埠專區。1959年撤蕭縣、碭山兩縣合為蕭碭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區,蕭碭縣撤銷,恢復蕭縣、碭山兩縣,宿縣專區仍轄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碭山、蕭縣八縣。1964年以宿縣、靈璧、五河、懷遠各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更名為宿縣地區。1977年濉溪縣劃歸淮北市。1979年析宿縣城關鎮及附近郊區置宿州市,為地轄市、行署駐地。1983年將懷遠、五河、固鎮三縣劃歸蚌埠市。

一九七九年析出宿縣城關鎮及城郊、城西兩公社之大部分置縣級宿州市,幾年后,宿縣與宿州市合并為縣級宿州市,一九九九年撤縣級宿州市,升級為廳級宿州市,原縣級宿州市改名為墉橋區。

今宿州市轄墉橋區、靈璧、泗縣、碭山、蕭縣。

甬橋址在今宿州城內大隅口。今大隅口南街仍稱大河南街、小河南街。

隋大業元年,開挖汴河,堤上有御道,又為南北行人方便,即在十字路口修一座橋,名為甬橋。因汴河是水路交通要道,而甬橋之側,居人逐漸增多,后來形成一個軍事、商業重鎮。唐元和四年,以甬橋在徐州南界,又是汴河之中游,車舟交會地方,時稱要地,因置宿州以管轄。宿州城基是建在汴河南岸,以汴堤(隋堤)為州基,筑土為城,甬橋即在城北。

唐宋江淮之漕運,又以甬橋為咽喉。宋南遷后,高宗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和議成,與金劃淮為界,汴河不再為漕運所經。不久,汴漸淤而泗州之汴口廢,宿州之甬橋亦廢。后,時代變遷,宿城改建,甬橋即成為有名無實之古跡。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宿城擴建,壘石為城,加以大磚,周圍六里三十步,甬橋遺址便在城里。一九三九年,宿縣城里缺水,各處鑿井,曾在大隅口挖出橋基在,證明甬橋確在此處。所以過去宿州有“甬上”之稱。

也有學者認為:甬橋又名符離橋,亦名永濟橋,在宿州北二十里,跨汴水,唐德宗時,李正已嘗遣兵扼徐州甬橋渦口,以絕江淮之運路。很明顯,宿州(舊稱宿縣)北二十里是為符離境內。汴水從北流南,可能在符離也是有橋的,但是甬橋故址已經確切發掘于80年代宿州市中心原大運河遺跡之處,所以甬橋即現在宿州大隅口的古橋遺址,由于80年代保護能力不足,現在仍在地下保護中。

唐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時年五十三歲。長慶四年 公元 824 年 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月末離杭,過常州,宿淮口,經汴河路,游宿州甬橋時有感,曾寫《甬橋舊業》詩:

別業甬南北,拋來二十春。改移新徑路,變換舊村鄰。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田園何用問,強半屬他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汨罗市| 凉城县| 新源县| 平江县| 乐山市| 辽宁省| 绥芬河市| 津市市| 汝州市| 峡江县| 高州市| 岑巩县| 马山县| 广丰县| 依安县| 库伦旗| 西青区| 武安市| 乌鲁木齐县| 垣曲县| 尖扎县| 宁南县| 都昌县| 万荣县| 剑阁县| 汝阳县| 苏尼特左旗| 宜城市| 黑河市| 囊谦县| 齐河县| 临猗县| 蕲春县| 化德县| 永城市| 阳原县| 文山县| 合山市| 土默特左旗|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