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賦煤區二疊系含煤地層 在杭州-鷹潭-贛州-韶關-北海一線以南的東南地層分區,二疊系含煤地層主要形成于早二疊世晚期,在閩西南、粵東、粵中稱童子巖組,在浙西稱禮賢組,在贛東一帶稱上繞組。在連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線以南的江南地層分區,二疊系含煤地層主要為海陸交互相的龍潭組,其次是以碳酸鹽為主的合山組。在龍門山-洱海-哀牢山一線以東、秦嶺-大別山以南的揚子地層分區,上二疊統含煤地層以碳酸鹽沉積為主的稱吳家坪組,以海陸交互相為主的稱龍潭組和汪家寨組,以玄武巖屑為主的陸相沉積稱宣威組。上二疊統含煤地層存在明顯的穿時現象,含煤層位由東向西抬高,在東南分區為下二疊統,在江南分區為下二疊統上部的茅口階(龍潭組下部),在揚子分區為上二疊統龍潭階和長興階(均為龍潭組)。
華北賦煤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 華北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屬典型的地臺沉積,按沉積特征可歸納為四種類型。在北緯41°以北的陰山、大青山、燕山、遼西的陰山-燕遼地層分區,石炭-二疊系屬陸緣山間盆地沉積,在陰山、大青山稱為拴馬樁組,在遼西地區稱為紅螺峴組。在北緯35°~41°之間的華北地層分區,石炭-二疊系由老至新劃分為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主要含煤地層為太原組和下二疊統山西組。在北緯35°以南(豫西及兩淮)的南華北地層分區,含煤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和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在鄂爾多斯西緣的賀蘭山地層分區,石炭-二疊系從下至上劃分為紅土洼組、羊虎溝組、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主要含煤地層為太原組和山西組,其次為羊虎溝組。在中國煤田地質總局第三次煤田預測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疊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統與下二疊統之間的分界位于太原組內馬平階與龍呤階之間。華北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存在東西分異、南北分帶現象,含煤層位由北向南逐漸抬高。
北方下-中侏羅統含煤地層 我國北方下-中侏羅統含煤地層分屬新疆地層分區、北山-燕遼地層分區、柴達木-秦祁地層分區和鄂爾多斯地層分區。在新疆分區的北疆地區,下-中侏羅統含煤地層為水西溝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八道灣組、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八道灣組和西山窯組為主要含煤地層。在北山-燕遼分區的西段,下-中侏羅統自下而上分為艿艿溝組和青土井群,后者為主要含煤地層;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帶,含煤地層主要為五當溝組和召溝組;在東段地區,主要含煤地層為海房溝組和紅旗組。在柴達木-秦祁地層分區,現有木里、阿干鎮、窯街、靖遠等主要礦區,中侏羅統木里組、阿干鎮組和窯街組為主要含煤地層。鄂爾多斯分區包括陜、甘、寧、蒙諸省區的鄂爾多斯盆地和晉西、豫西等地區,主要含煤地層為中侏羅統延安組。
下白堊統含煤地層 下白堊統含煤地層主要分布于東北賦煤區,地層分區主要包括二連-海拉爾分區、吉東分區和三江-穆棱河分區。二連-海拉爾分區位于內蒙東部錫林格勒、呼倫貝爾、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個內陸斷陷盆地,含煤地層為樂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賚諾爾群。松遼-吉東分區發育了阜新、鐵法、康平、元寶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層為沙海組和阜新組,或沙河子組與營城組。三江-穆棱河分區位于黑龍江佳木斯隆起以東,含煤地層為雞西群,雞西群是東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層,自下而上依次劃分為城子河組和穆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