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摘要)
  (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第1章 序 言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這次大會,并嚴肅、認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承諾。根據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的要求,1992 年7月,中國政府決定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牽頭,組織52個部門、機構和社會團體編制《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議程》)的編制。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議程》,為推動《議程》的實施,同時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
  《議程》包括20章,設78個方案領域。《議程》從我國具體國情和人口、環境與發展總體聯系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和行動方案。
  制定和實施《議程》,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毫不動搖地把發展國民經濟放在第一位,各項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同時,中國是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在這種形勢下,只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才能實現國家長期、穩定的發展。
  中國政府決定將《議程》作為各級政府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指導性文件,其目標和內容將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得到具體體現。
  第2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對策
  《議程》構筑了一個綜合性的、長期的、漸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和相應的對策,這是中國走向21世紀和爭取美好未來的新起點。
  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危害子孫后代滿足需求的能力。中國現階段必須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并逐步改善增長的質量;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要與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才能逐步實現中國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包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能力建設,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律體系及綜合決策機制;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因地制宜地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實施清潔生產,推動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加速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實施重大環境污染控制項目;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于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重大行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運用經濟手段,促進保護資源和環境;研究把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各級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污染防治逐步從濃度控制轉變為總量控制,從末端治理轉變到全過程防治;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中國政府把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的重要責任,將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國際努力。同時,也呼吁國際社會在資金、技術方面對中國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使中國盡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3章 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立法與實施
  可持續發展立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定型化、法制化的途徑。
  可持續發展立法。加快經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環境和資源保護立法,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納入經濟發展、人口、產業、社會保障等立法中;基本實現與國際立法的接軌,積極吸收國外行之有效的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立法的做法和內容;通過宣傳和培訓,增強可持續發展立法能力。
  可持續發展有關法律的實施。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法律的實施體系和保障支持機制。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法律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司法和行政程序與可持續發展法律實施的結合,把可持續發展法律的實施納入司法程序,司法機關通過處理違法案件,處理糾紛等,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強對可持續發展法律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法律實施執行的監督體制。
  第4章 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間自主的經濟聯合,發展企業集團;培育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同時,加強政府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宏觀控制作用,用政策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促進經濟發展。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下,搞好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加強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特別是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制定產業政策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時,嚴格限制能耗高、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業發展;努力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大力發展可持續農業;推行清潔生產、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中國的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有效利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通過調整各種經濟政策,促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改革或調整現有的經濟與財政鼓勵措施,使其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制訂政策框架,促進污染控制和無害環境的資源配置機制的建立;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價格體系;建立綜合的經濟與資源環境核算體系,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考慮和體現資源環境的因素。
  第5章 費用與資金機制
  《議程》實施費用主要依靠中國政府和有關單位及個人的投入,同時也要廣泛吸收國際社會和民間的投入;推動金融界以信貸、保險業務等形式支持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財稅、經濟法規建設。建立健全財稅制度和經濟法規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新制度、經濟法規體系、技術經濟政策體系。
  第6章 教育與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健全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在國務院領導下,《議程》的實施和管理由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負責組織與協調,各級政府和部門承擔相應領域的職責和任務;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計劃管理決策人員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綜合決策。
  教育建設。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工程;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
  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綜合開發人力資源,提供新的就業領域和機會,滿足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組織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生態工程建設(如植樹種草)和其他社會公益性建設,同時加強其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建立職業培訓機構,促進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
  科學技術支持能力建設。貫徹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綱領》和各類科技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市場有機相連的“一條龍”體系。
  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絡,使有關部門和機構能夠比較方便地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外最新的和綜合的信息。
  《議程》將在實施中不斷完善和修訂,《議程》的優先項目計劃也將不斷滾動實施。
  第7章 人口、居民消費和社會服務
  控制人口增長與提高人口素質。堅持計劃生育政策,改善計劃生育服務質量,把計劃生育與扶貧、婦幼保健結合起來;提高人口素質,特別注意改善婦女受教育的條件,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并轉變他們的生育觀念;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為農村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建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
  引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改進居民消費結構,促進社會消費多樣化;增加營養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改進居民膳食質量和營養構成;抑制不健康的消費,反對鋪張浪費。
  大力發展社會服務與第三產業。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加快商業、流通業、旅游業、飲食業、社會保障、金融業、信息業等的發展。
  第8章 消除貧困
  本世紀末,實現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目標,基本解決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施行之有效的扶貧政策和措施,增加對貧困地區的投入;繼續實行“以工代賑”政策;重點發展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工業;改善生態環境和基本生產和生產條件,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通過教育、培訓等措施,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重點實施一批可持續發展的扶貧優先項目和示范工程。
  第9章 衛生與健康
  滿足基本的保健需求。2000年,省會城市形成技術比較先進的衛生服務和技術指導中心:大部分的縣、鄉衛生機構健全,具備開展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條件;爭取絕大多數的行政村建有衛生室,有治療常見病及地區流行病的常用藥物及開展社區綜合衛生保健的的基本條件;健全檢疫的組織機構和制度,促進民眾參與禁毒、反毒,嚴防毒品危害。減少因環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預防和減少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的傳染病、職業病、職業中毒、食物中毒等,減少各種環境污染因素對健康的潛在性威脅。
  控制傳染病,降低發病率。繼續推行碘鹽、補硒、改水、改善膳食和營養等措施,減少地方病的危害。
  保護易受害人群。增加婦幼保健投入,使危害婦幼健康的主要疾病得到控制;增加殘疾人就業,保障殘疾人生活;提高老年病的醫療水平。
  迎接城市的衛生挑戰。逐步完善城市規劃的衛生和住宅衛生標準體系,改善城市基礎衛生設施,提高精神衛生、心理咨詢、康復醫療的覆蓋面。
  第10章 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
  城市化與人類住區管理。適當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發展大城市的衛星城,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制訂或修訂區域和城市的總體規劃。
  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人類住區功能。提高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城市燃氣普及率、增加城市居民采暖的集中供熱面積;加快城市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城鄉郵電、通訊、金融、文化設施、商業網點、信息服務、社會福利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社會經濟功能。
  改善人類住區環境。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和降低城市中工業噪聲和交通噪聲,增加綠化覆蓋面積。所有人具有適當住房。促進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持續提高住宅建設能力,加強建筑監理和質量保證體系,提高設計水平和建筑質量;提高建筑業的現代化水平,加強建筑隊伍的技術培訓。建筑節能和提高住區能源利用效率。健全建筑節能的法規、標準和施工技術規范。積極開發和采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新型技術與材料。
  第11章 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進一步強化有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規、政策體系;建立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綜合管理體系;擴大生態農業建設試驗點,新建一批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區。加強食物安全和預警系統。加強食物安全監測,發展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健全各級食物儲備、加工、運銷體系。
  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組合。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提高農業投入和農業綜合生產力。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防護體系和農田基本建設,改良退化土地,增加農業生產抗災能力;增加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推廣加強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增加農村能源供應,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完善與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有關的法規、標準;強化農業資源與環境管理體系建設,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改造中低產田,分期分批實施中低產田改造規劃,加快建成高產穩產農田,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促進土地復墾,防止土地退化;采取措施鼓勵農戶實行秸稈還田和秸稈過腹還田,多施有機肥。
  發展可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開發和推廣節約資源、提高產量和品質、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和預警技術,建立健全廣泛、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發展鄉鎮企業和建設農村鄉鎮中心。將鄉鎮中心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依靠科技進步,改善產業結構,使鄉鎮企業走上高效、節能、無污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12章 工業與交通、通信業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運用科學技術特別是以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現代化;有重點地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提高產品質量,使工交產業盡快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改善工業結構和布局。國家從宏觀上加強對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支持,緩解其滯后的問題;從強化節約和增加供給兩個方面入手,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及交通、通信等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工業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全國工業布局合理化。
  開發清潔生產和生產綠色產品。科學規劃和組織協調不同生產部門的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優化生產諸環節,由單純的尾端污染控制轉向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減少單位經濟產出的廢棄物排放量;鼓勵采用清潔生產方式使用能源和資源,提高能源和資源使用效率;制定與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力相適應的清潔生產標準和原則。并配套制定相應的法規和經濟手段;開發無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潔生產工藝和產品,特別鼓勵可再生資源、能源的使用。更新、替代有害環境的產品,大力發展綠色產品,特別要促進具有環境保護標志的產品的生產與使用。
  工業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和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和農業、能源原材料等的重大成套設備。
  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制定行業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統一的市場,為工業和交通、通信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關停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的企業;繼續嚴格貫徹執行一系列工業污染控制的法規和制度。加強交通、通信業的可持續發展。本世紀末使交通、通信緊張的狀況有較大的緩解。
  第13章 可持續的能源生產與消費
  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制訂能源--環境--經濟綜合規劃方法和實施方案;改善能源供應結構的布局,提高清潔能源和高質量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加快農村能源和電氣化建設。制定和實施中國的節能法規。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加強電網建設,推廣熱電聯產,對電站鍋爐、工業鍋爐和工業窯爐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終端用能設施的能源利用效率。
  推廣少污染的煤炭開采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制定有利于發展少污染的煤炭開采技術和清潔煤技術的政策法規;促進煤炭開采和加工技術向環境無害化轉變;運用經濟手段推動煤炭開采中礦井水和甲烷的利用,促進煤矸石綜合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潔利用;開發和引進高效清潔的燃煤技術,建立相應的示范點。
  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把開發可再生能源放在優先地位,加快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的開發,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第14章 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建立基于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在自然資源管理決策中推行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制度。逐步實行在制定有關自然資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規劃和開發項目時采用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實施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政策的費用效益分析。
  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改革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采用法律和經濟措施,逐步實行綜合性水資源規劃和管理;依據《水法》實行節約用水、計劃用水,以緩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農村嚴重缺水狀況;加強水環境污染的控制和污水資源化;在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資源,使得經濟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同步發展。
  土地資源的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完成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健全土地管理政策與法規,全面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和分階段地實現土地市場化;整治退化的土地,加強山地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法管理現有濕地資源,保護一批重要濕地。
  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加強造林綠化,大力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重點抓好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和五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培育森林資源和制止森林破壞與退化的管理,制定監測體系發展規劃和有關技術規范。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強化海洋資源管理;建立海洋系統監測與保護體系和環境預報服務體系。開發海水養殖,推動海洋漁業發展,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生態的退化和長期的不利影響,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和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在繼續合理開發利用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適當利用國外資源,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水平;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要;減少礦產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代價。
  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貫徹實施《草原法》及其有關法規,增加人工草場和優良草場面積,基本控制生態環境退化趨勢。
  第15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
  到2000年,建成類型齊全、不同級別、布局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保護特殊生態系統,如濕地、珊瑚礁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河口生態系統、高原陸地生態系統、高原湖泊生態系統等;保護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用物種,建立一批農作物野生親緣種就地保護點;建立和完善全國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測網絡;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與區域合作,組織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第16章 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土地綜合整治與管理。擴大造林種草面積,減緩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農牧業交錯地帶和某些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建立荒漠化監測及信息系統,減少人為破壞導致的荒漠化擴展。北方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發展各種藥材、經濟植物和溫室農業;興辦一批工礦企業,為荒漠化地區居民開辟新的就業途徑;建設荒漠化地區生態農業示范工程。
  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貫徹《水土保持法》,全面管護,重點治理,把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使水土流失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的遏止。
  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與管理。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體系等工程。
  第17章 防災減災
  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是洪水、干旱以及地震、臺風、泥石流、生物災害等。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管理水平。健全災害管理的法律、制度、規范,增強災害管理的協調、監督機制。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建立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災害綜合防御體系,提高社會防災抗災總體能力。減少人為因素誘發加重的自然災害。通過調整人類活動方式或減緩人類活動強度,減少未來自然災害可能發生的頻率,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
  第18章 保護大氣層
  控制大氣污染和防治酸雨。本世紀末,重點城市和局部地區環境質量要有所改善;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要基本得到控制。
  防止平流層臭氧耗損。開發、引進、推廣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替代技術;2010年前實現全面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目標。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盡管中國到200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不到1989年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仍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根據中國能源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節能降耗、改進終端用能技術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
  氣候變化的監測、預報及服務系統的建設。
  第19章 固體廢物的無害化管理
  固體廢物的處理與管理。建立科學的固體廢物和有害廢物管理機制;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得到良性發展;基本控制有害廢物的污染;開展有害廢物管理技術、廢物最小量化技術、資源化技術和處理處置工程技術研究,建設安全填埋場、焚燒場等示范工程;提高管理能力,貫徹實施《巴塞爾公約》。
  放射性廢物安全和無害化管理。制定中國含放射性物質廢物管理的總體對策,強化放射性廢物的安全與無害化管理;建設中低放射性廢物示范性處置場、離放射性廢物中間貯存場、核技術應用廢物庫以及放射廢物跟蹤系統。
  生活垃圾管理和無害化系統。加強生活垃圾管理與法規建設,盡快制定和完善地區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逐步推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大力推行城市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廢舊物資源化管理。制定廢舊物資源化管理的有關法律,促進廢舊物資分類回收規范化,重新加工與深度開發合理化。
  第20章 團體及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包括工人、農民、婦女、青少年、科技界、教育界等的支持和參與。婦女參與可持續發展,制訂和公布消除阻礙婦女參與可持續發展障礙的國家戰略,制定、執行有關婦女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公約和行動計劃和國家方案,促進相應領域的國內立法。建立保障婦女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執法監督檢查機制。
  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加強政府與青年界的聯系與溝通。以青年組織代表為聯系形式,使男女青年能夠在國家、區域、地方的有關環境與發展問題上發表意見,參與有關的決策過程。
  工人和工會參與可持續發展。在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切實發揮工人和工會的作用,使其充分參與制定和執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推動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促進安全、清潔、衛生的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實現。
  科技界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科技界和教育界應成為加強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聯絡與合作的強有力的紐帶,對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并深入了解社會公眾的意見,并反饋給決策者,并使重大決策和方案準確地為社會公眾了解,傳播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和技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桂林再次被國家委以重任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循環經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模式
承德全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高新技術
加強小城鎮建設與管理,協調城鄉發展步伐
互聯網 時代如何做好水利經濟發展規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武穴市| 盐津县| 兰溪市| 卢氏县| 水富县| 金门县| 景宁| 洪泽县| 林甸县| 博爱县| 白河县| 宁蒗| 青铜峡市| 裕民县| 淮南市| 荥经县| 望都县| 平潭县| 蒲江县| 罗城| 聊城市| 喜德县| 道真| 金秀| 澜沧| 乌兰察布市| 沙坪坝区| 浪卡子县| 黎城县| 乌海市| 奉贤区| 塔河县| 德清县| 伊川县| 西平县| 永福县| 台前县| 闸北区| 读书|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