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在婚姻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會與伴侶發生沖突與爭吵。如何降低爭吵對親子關系和婚姻關系造成的傷害?如何把破壞性沖突升華為建設性沖突?如何在沖突中得到自我發展?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
周二
視野
全文共4918字,閱讀時間13分鐘
#1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父母總以為,小孩不會懂得大人之間的事情,無論是讓孩子多難過的事,日子一長,孩子就都忘了,也就不會難過了。我很希望事實如父母所愿。可實際上,不愉快的往事和愉快的往事一樣,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從腦海深處涌現出來。
小時候,我爸媽當著我的面吵了很多次架。具體原因不一而足,大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他們吵得兇了,在一旁的我常常像只小貓一樣,只會低聲哭泣。以前,我不太理解我在父母吵架時的感受。那些感受沒有隨著我的成長而被我遺忘。幸運的是,現在的我,已經能把它們當成一種豐富生命的體驗去看待。
在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害怕。我害怕他們的言語沖突會上升到肢體沖突,我害怕一場普通的爭吵會不可控地演變成一樁血淋淋的犯罪案件。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小時候的我有點過慮了。不過,這種過慮確實有合理的原因:小孩子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無窮的想象力。他們會敏銳地捕捉到父母在吵架時提高的分貝、威脅的語氣和驚慌的表情,并將其與電視上出現的恐怖畫面聯系在一起。他們具有一種預見因果的能力,能把摔盤碗的聲音和破壞東西的畫面,當成一場血腥家暴的伏筆。
在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的第二個感受是無助。作為小孩的我雖然不是當事人,但既然在場,那就意味著我無法置身事外,做個單純的看客。何況吵架的當事人是我的父母。這種在場,這種身份,都會讓我模模糊糊地意識到,我有責任去勸架,我應該去勸架。但我不知道怎么勸架,有時鼓起勇氣說“別吵了”也沒用,爸媽仍在爭吵。我覺得自己很沒用,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我意識到我需要別人教我怎么做,卻沒有人可以求助。
在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的第三個感受是內疚。爸媽吵架時,我會思考爸媽為什么吵架。當他們因為一點兒小事吵架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很沒意思,后面轉念一想:爸媽如果離婚了,兩人會不會過得更幸福?小時候,我問過他們為什么光吵架不離婚。他們說,夫妻之間吵架很正常。我知道他們沒有騙我,但那時我會想:他們是不是因為我而不敢離婚;如果是的話,那么我的存在,是不是阻礙了他們的幸福?我沒有多想,只是覺得自己好像有錯。
在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的第四個感受是,我被忽視了。孩子的哭聲和勸架的話語,都是在向父母表達,我不喜歡你們吵架,吵架的環境充滿了危險的氣息,你們嚇到我了。遺憾的是,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父母并沒有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很多父母在吵架時不允許孩子哭,不理睬孩子的哭聲和話語。他們忽視了孩子的負面感受。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以為,我雖然活著、哭著、勸著,但好像不存在一樣,爸媽沒理我,他們看不到我的存在,我在他們眼里并不重要。
現在的我明白,父母吵架與我無關。害怕、無助、內疚、被忽視,這些令我不愉快的感受,并不是我的過錯。正如老話說的,解鈴還須系鈴人。父母之間的沖突,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解決。我確實無法解決父母之間的沖突,但我不必承受由此帶來的無力感。我分析這些負面的感受,并不是想對父母吵架的行為判錯。我只是想讓父母們意識到,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哪些負面的心理影響。
#2
爭吵發生后,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有些父母會說,我也知道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好,但總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那么,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怎么降低對孩子的傷害呢?
電影《怦然心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范本。在影片中,主人公朱麗對父母說,自己想要修整一下院子。她不想因為院子太亂而被鄰居歧視。孩子的話引發了父母的爭吵。
爸爸認為,修整院子需要很多錢,這筆錢應該拿來供養患有智力缺陷的弟弟。而媽媽認為,應該滿足女兒的需求,她不希望女兒因經濟困窘而被嘲笑,希望爸爸能多為自家考慮。原本一頓溫馨的晚餐,變成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從表面上看,朱麗似乎應該為這場爭吵負責,因為是她提的要求引發了父母的爭吵。很多孩子也像朱麗一樣,會以為父母的爭吵是自己的過錯。可實際上,朱麗的父母之間真正的沖突在于,兩人的價值排序不同:爸爸認為,撫養患有智力缺陷的弟弟是最重要的,自己應該盡己所能去幫助弟弟,修院子的錢應該用在弟弟身上;而媽媽認為,自己家里人過上有尊嚴、舒適、方便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弟弟應該讓政府撫養,修院子的錢應該給孩子。他們的價值排序雖有差異,但并無對錯之分。
面對已經發生的爭吵,朱麗的父母有兩點做得很棒:一是向孩子說對不起,告訴孩子,父母的爭吵并不是孩子的錯;二是爭吵過后,兩人分別找孩子談話,安慰孩子,向孩子解釋兩人為何爭吵,并表達對另一半的愛意。
朱麗的爸爸對女兒講了弟弟的不幸遭遇,講了自己對弟弟的愛、責任與承諾;媽媽則對朱麗說她有多愛爸爸,她愛他的堅強與善良。朱麗由此理解了父母爭吵的原因,也理解了他們的選擇。她明白,父母之間是彼此相愛的,不會因為這場爭吵而分開。她知道,這個家還是完整的、安全的,不會因為一次疾風驟雨而風雨飄搖。想到這兒,她安安心心地入睡了。
令人驚喜的是,第二天醒來,朱麗居然想到了解決父母沖突的方法,并積極地付諸實踐。從害怕父母爭吵到解決父母沖突,朱麗的轉變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道理:愛是安全感的基石。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朱麗,比同齡人有更加強大的內心。這也使得她有更強的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如同影片所展現的那樣,婚姻生活有甜蜜也有悲傷,有浪漫也有混亂。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但當爭吵發生后,我們可以試著像朱麗的父母一樣,冷靜下來,去撫平爭吵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去幫助孩子建設更加強大的內心。
#3
警惕六種加劇沖突的話語
人往往不喜歡沖突和爭吵。但事態發展常常脫離人的控制。很多人也不明白,小小的沖突為何會升級成激烈的爭吵。其實,只要把爭吵的過程錄下來,或者找個旁觀者記錄一下,做個復盤,你就會發現,大部分爭吵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這些話語或行為常常出現在爭吵中。它們不但無益于沖突的解決,而且會加深雙方的不滿,對沖突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1)推卸責任。比如:這都是你的錯。
當我們急于讓對方認錯時,可能會忽略自己也有錯。此外,有些人礙于面子不肯認錯。相比于找出誰犯了錯,更重要的是找出錯誤是怎么發生的。對于家庭生活中的錯誤,我們可能需要一種“對事不對人”的處理原則。
2)嘲笑父母。比如:你跟你爸/你媽一個德行!
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我們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某些優良的品質,也會延續某些不良的習慣。從某種程度上說,嘲笑父母就是嘲笑自己。無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自己的父母,我們都希望伴侶能體現出愛與尊重。因此,千萬不要說出嘲笑對方父母的話。
3)試圖改變對方。比如:你應該xx。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家,你就應該xx。
有時候,說出“你應該怎么做”這種話語,是在試圖改變對方,讓對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當我們只看到自己的意愿的時候,就會忽視對方的意愿。而說出“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家,你就應該怎么做”,是在將對方的做法作為愛與不愛的判斷標準,將對方推入選擇的困境,讓對方難以抉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希望擴大自己的選擇空間。試圖改變對方的話語,會對對方造成限制。
4)夸大頻率。比如:你總是xx。你怎么老是xx。你從不xx。
情緒激動時,我們容易用一些夸張而極端的詞,去形容對方行為的頻率,比如“總是”“老是”“從不”。這種不符合實際的表達會激怒對方,從而加劇沖突。
5)翻舊賬。
有人說,翻舊賬是為了加深對方的印象,讓對方對錯誤加深認識,長長記性。這種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在當事人看來,翻舊賬可能等同于對方抓住自己的缺點或錯誤不放,對方沒有包容或原諒自己。這樣來看,翻舊賬可能會讓當事人覺得惱怒、羞愧和難過,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相比于翻舊賬,就事論事才是解決沖突的良好方法。
6)嘲諷辱罵。
嘲諷辱罵會直接引起對方的敵意和防御,很容易將言語沖突引向肢體沖突。
看到這兒,你可以回憶一下以往的爭吵,看看你是否有過以上六種話語或行為。如果有的話,那么下次發生沖突的時候,可以留心一下自己的言行。
#4
如何化沖突為成長與幸福?
上面講了如何減少爭吵對孩子的傷害,以及如何避免沖突升級。你可能覺得,接下來該講講如何避免沖突了吧。很抱歉地說,我們是無法避免沖突的。夫妻之間無論多么親密無間,多像靈魂伴侶,都必然存在沖突。因為有差異的兩個個體,必然存在沖突。
事實上,沖突是個中性詞。視沖突為洪水猛獸的人會逃避它。視沖突為成長機會的人會升華它。沖突反映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和我們發生沖突的人,我們要感謝他,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加深了我們對自我的認識,豐富了我們對人生的體驗。
那么,我們如何做,才能激發出沖突積極的一面,化沖突為成長與幸福呢?做法很簡單,我們可以借助薩提亞的冰山理論,通過沖突的表層行為和應對姿態,深入挖掘雙方內心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并嘗試著轉變冰山。
比如,一位全職媽媽白天帶娃很累,向丈夫提要求,希望丈夫下班后能多帶帶孩子,不要自顧自地玩手機、玩電腦。丈夫說自己下班后很累,不想帶孩子,全職媽媽比自己輕松多了,應該帶孩子。兩人因此起了言語沖突。下面借助冰山理論分析這場沖突。
行為:妻子的要求被拒絕。
應對方式:雙方互相指責對方不體諒自己的辛苦,嘗試說服對方帶娃。
感受:雙方都感到悲傷、生氣、委屈。因為不知道如何解決,雙方還體會到無助的感覺。伴隨著沖突升級,雙方既害怕沖突惡化而傷害到彼此,又害怕兩人的關系走向破裂,有點后悔自己的行為。
妻子的觀點:丈夫下班后應該帶娃。他有責任分擔帶娃的重任。玩游戲玩電腦這些事情沒有帶娃重要。自己白天帶娃很累了,丈夫應該體諒自己,主動分擔家庭責任。當全職媽媽需要付出很多,比上班累多了。自己的勞動對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是有價值的,他理應尊重我、體諒我、關愛我。他不該為此事和我爭吵。
丈夫的觀點:帶娃是全職媽媽分內的事情。玩手機玩電腦比較放松、好玩,自己上了一天班,理應休息一下,妻子應該體諒自己。自己掙錢養活一家人,妻子理應尊重我、體諒我、關愛我。她不該為此事和我爭吵。
妻子的期待:期待丈夫答應自己的要求去帶娃,讓孩子有良好的發展。期待自己有休閑的時間和自由發展的空間。期待丈夫能溫柔對待自己,體諒自己。
丈夫的期待:期待妻子能自己帶娃,讓孩子有良好的發展。期待自己有休閑的時間。期待妻子能溫柔對待自己,體諒自己。
渴望:雙方都渴望自己能夠被尊重、被關愛,自己的付出能被認可,自我的價值能得到體現,自己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自我:愛家的好伴侶。
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在觀點和期待方面都有不合理之處,都需要改變;雙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而在養娃問題上,夫妻雙方不是敵人關系,而是盟友關系。解決沖突的要點,不是把帶娃的責任推到某個人身上,不是為彰顯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吵贏對方,不是借助指責和抱怨讓對方答應自己的要求,而是讓自己、伴侶和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發展。仔細思考后,你會發現,在這個要點的指導下,其實有很多解決辦法。
比如,雙方可以協商如何分配帶娃的時間,或者想一些不費爸也不費媽的方法,或者把帶娃變成一件快樂又放松的事情,以此改善親密關系。除此之外,雙方都對家庭付出很多,可以表達對彼此付出的理解與感謝。
像上面這樣,當沖突發生時,我們可以借助冰山模型進行深度覺察,了解自我和伴侶,看看雙方的冰山在哪些層面上需要改變,想想可以為自己、為對方做點什么。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因為沖突而受傷,而會因沖突而收獲幸福與成長。
12
邱思齊
童行學院編輯
曾在兒童動畫公司和出版社工作,愛好閱讀與寫作,喜歡觀察生活、書寫生活。
互動話題
你平時會和伴侶發生爭吵嗎?你又是如何降低爭吵對親子關系和婚姻關系造成的傷害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