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研究生的學術素養

西北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國慶

我指導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并為他們講授有關中國近代史課程,迄今已經有近二十年時間。古代圣人云:教學相長。對此,我有深切體會。研究生們敏捷的思維、躍動的思想火花和無畏的創新意識,都使我深受感染和啟發。研究生在與我的交談中提出了不少新問題,有的我回答不了,這就促使我查閱有關資料或者工具書,或者請教其他老師;他們提出的某些理論問題也引起我深入的思考。實際上,我的某幾篇文章就是我在與研究生的討論中構思出來的。歷屆研究生中也有同學提出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問題。比如,研究生應當具備哪些學術素養;怎樣才能寫出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答辯應當注意哪些問題等等。這都是很大而且帶有抽象性的問題。依我的學術功力來談論以上這些問題,顯然有些不夠水準。但是我愿意就我所知道的、或者我所理解的、或者我認為應該怎么做的,談一點意見,供大家參考。我談論的這個問題是研究生的學術素養,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研究生學位論文。因為只有學位論文才是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最終檢驗,因而它就顯得更加重要?! ?span lang="EN-US">

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答辯是研究生三年學習的最后環節。首先,我想提請大家注意的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在讀期間學術水平的綜合體現。換言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答辯過程并不僅僅限于對研究生所寫論文的內容來提問題,而是要通過對這篇論文的答辯來考察一名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所能達到的學術水平。如果答辯的時候涉及到任何與專業有關的問題,我以為都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如果是一名作者向刊物投稿件,編輯只能就這篇論文本身的質量加以取舍,他沒有辦法了解這位作者在本學科領域內的整體研究水平。但是,學位論文答辯則必須考察學生在本專業內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獨立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事實上,對于一位有較高造詣的編輯,他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來判斷某一篇論文的作者在本專業領域的學養情況。例如,你寫一篇研究康有為的學位論文。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你的專業是中國近現代史,那么就要透過你對康有為的研究成果,看出你對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學術素養如何,功底如何。如果在答辯時,有人問到中國近代尤其是清末的社會經濟情況怎樣,或者問到《清史稿》一書的大致情況,或者問到清代的思想文化發展趨勢怎樣,或者問到什么總理衙門、軍機處等問題的話,本論文的作者就應該做出完滿回答。因為這幾個問題與研究康有為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并沒有超出作者的專業范圍,甚至可以說與研究康有為有直接關系。如果不了解這樣幾個問題,那么這篇論文的質量也就成了問題。另外,我想在近代史學界,大概沒有人一生只是研究康有為一個題目。對于與康有為有直接或者間接關系的問題也應當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span lang="EN-US">

那么,究竟在學位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和學校有關方面對研究生都進行那些方面的學術考察呢?也就是說一名研究生應當具備什么具體的學養呢?我的認識是:考察研究生的理論水平、基礎訓練狀況和獨立進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  

所謂理論水平,就是研究者自身所具備的學術或者理論的水平。我自己的學術和理論水平不高,經過三十多年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前提下,還要對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尤其是歷史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試圖運用到學術研究實踐之中。學術界在對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中,都產生了不少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論著。通過對這些學術專著的學習,我們可以間接學到有關歷史學或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研究生對一些理論問題理解得還不夠深入和系統,或者還擺脫不了死記硬背的老一套學習習慣,出現一些教條主義的傾向,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難免的。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不是直接的模仿。在我所見到的學術論文中就有“公式主義”的毛病,喜歡套用別人的著作,給人以東施效顰的感覺,因而沒有說服力。  

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地提高水平,尤其是提高理論水平。對此,有人認為,學習歷史就要多掌握史料,多考證,學習社會學就是要多做調查研究,收集問卷或訪談記錄,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實學”,所以就輕視理論學習,以為所謂理論就是講空話,無益于歷史研究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也就不愿進一步理解和鉆研理論,這就不是正確的學習和研究態度。我見到有的學術論文,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是套用某些權威或者不權威的著作中的那些話,這些文章的理論與歷史實際或現實社會完全不相關,千篇一律,似曾相識。這樣的論文已經沒有寫作的必要。只要用工藝方法去裝配就可以了。實際上,在國外史學界很多學者不僅是對資料非常嚴肅和重視,而且都認真學習哲學和其他理論,他們對世界、人生和社會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看法,恐怕找不到一本沒有理論支撐的學術著作。可以這樣說,在學術研究中,幾乎所有問題都有理論的支撐,即使你找到了可信的資料,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考訂,從而得出符合事實的歷史結論或現實社會結論,這樣的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科學理論的支撐。在你的研究過程中實際上就已經貫穿著某種理論的指導,也許有時候研究者并不意識而已。沒有一定的理論就沒有學術研究?!?span lang="EN-US">

我主張學習理論,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絕不是指教條主義地照搬,更反對斷章取義的做法,我是指學習理論的精髓,運用各種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具體分析,對現實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研究,從而探討其本質的帶有規律性的結論。我贊同這樣的觀點“歷史家的責任就是顯示一切民族的活動都是有規律的?!睂W習理論是為了從歷史事實和社會現實中歸納概括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所以學習理論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不能單純依靠摘引理論家們的片言只語來代替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的結果。學習和研究理論,或者學習和研究前輩學者所研究過的理論問題,我想,我們是完全有能力能夠超過他們。這不是虛驕狂妄。因為我們今天所具有的理論水平應當更新,更科學。這不是說我們比他們更聰明、學識更淵博,而是因為我們有更多更好的工具書,可以看到他們沒有看到的許多善本和新資料,還有很多國內外的許多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利用,特別是前人的思想受到時代的約束,也有理論上的缺失。單純的孤立的考據,無論它如何淵博,也只能就事論事,最多只能個別地解決“是什么”,“是怎樣的”問題,至多只能從歷史上獲得片段的經驗教訓。沒有相關的學術或理論,就不能解決“為什么會這樣”,“將來有可能會是怎么樣的”一類問題,不可能掌握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性。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代社會人們受到的誘惑比古代人要大得多,分散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在某些方面的功夫遠遠不如古代學者。另外社會在發展,人們所關注的學術問題也與古代有所區別。舉一個例子。經學研究在近代以來幾乎要中斷了,研究者越來越少了,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所以在很多方面還趕不上乾嘉學者,不僅因為他們能背誦經籍,甚至注疏,而且由于20世紀后期以來,經學被認為與社會現實沒有什么關系,已經很少有人真正地去鉆研經學歷史了。日本漢學家本田成之著有《中國經學史》,其中寫道:經學這門學問恐怕在中國就要失傳而被保存到日本。這話看起來令人氣憤,但卻說明了實際問題。我們幾十年來有幾個人在搞經學研究呢?從某一個角度說,經學就是中國的傳統學術,一部中國學術史就是經學發展史,不研究經學就沒有完全搞清楚中國傳統學術。

學位論文答辯還要了解你看了多少有關的必讀書,特別是考察你對本專業有關的經典著作的閱讀情況,以及資料的搜集整理能力和對資料進行考訂的基本功。有些人一談到考訂就認為這似乎是高不可及的難題。其實,通俗地講,考訂就是對資料的二次調查研究而已,并不神秘。面對一個題目,能知道到哪些經典著作或文獻中去尋找這個方面的資料。從你的論文中看你都參考了一些什么書,搜集資料是否齊全,以及是不是第一手資料,這樣就可以判斷你資料搜集和運用的能力,如果你承擔某項研究任務還不知道到那里去找資料,怎么可能獨立地進行研究呢?況且不僅要掌握文獻、經典著作,還要了解前人和外國人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事實上,外國學者在中國問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豐富成果,你能不能使用外國學者的成果,還可以考察你的外文水平。目前,各國的大學生都至少懂一種外文,碩士研究生懂兩門以上的外語也很普遍。如果你不了解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他們已經做出結論的問題盲目地進行鉆研,結果你的結論與他們的結論是完全相同或者接近,那么你的研究就是花了不必要的功夫,完全是重復勞動。如果你的結論錯了或者沒有達到他們的程度,就是相形見絀了。在這里我不是說外國學者就一定是正確的,或者都是高質量的,其中也有水平不高的,也有錯誤的,對外國人也不能迷信,盲目崇拜。但我們應當掌握他們的研究成果,了解國外的研究動態,便于我們參考,少走彎路。

答辯委員會還要看你的論文中引證的是不是第一手資料。比如,近些年來,有些人在著作中引用《清史稿》的資料,但是一看注解,卻只是注出書名,沒有注頁,也沒有篇章,注釋一定要注意它的規范性,以備讀者復核你的史料出處,以取信于人。其實不論你引的是什么時代、什么學者的文字,都應當有根有據,必須找到原文去對照一番,還要看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資料的原意。要學會搜集參考書和使用最好的本子,所以要注意對版本目錄學的學習。從歷史學的角度而言,我不認為版本越老越好,這要看具體情況去分析,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論文題目都與版本學或者目錄學有關,參考不同版本的目的是為了??敝?,即利用某些善本去校訂那些通行本上的錯訛或被篡改之處,或借某個足本去補充通行本的殘缺等等。版本??睂嶋H上是版本學的一些外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對史料內容的鑒定,就是你所使用的史料有多大的可靠性。例如正史、野史或者筆記,哪一類史料的可靠性最大。在歷史上修史的時候,學者們已經搜集到了這些野史或筆記資料,但是并沒有被采納,原因在于他們認為這些資料對歷史事實的記載是很難確定的。那么今天如果再用這些被棄用的史料去反駁正史所記載的事實,就要持相當謹慎的態度。我們知道,古代史學是帝王將相為中心,對社會經濟的記載就比較少,那么在社會問題包括社會風俗和經濟問題的研究中,適當采用野史、筆記和其他歷史資料也是允許的。例如《近代稗海》一套書的資料可以參考。還有一點,即使是政治史的研究,由于正史對帝王將相的記載也多有回護,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能堅持不為帝王避諱的原則,因而我們在引用和分析正史資料的時候,也要認真仔細。對于筆記中涉及政治斗爭的記載要分析筆記者在當時的處境,對他所表現的政治態度要有充分認識。在學術工作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一是要盡可能減少錯誤,在引用資料上,在分析問題上盡可能全面深入和系統。如果出現了錯誤,一是承認錯誤,二是有錯必糾。因為鑒別史料的可靠性是很難的事情,一點也疏忽不得。別人指出了自己的錯誤,就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核實,有錯必改。我見到有的研究生對自己的錯誤根本不愿承認,尋找各種理由或者借口加以掩飾或辯解,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發展和學術進步。第三點是通過論文答辯,可以了解學生知識面是否寬廣。歷史本來是過去了的穩定的社會現象。而社會現象是極為復雜的,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F實社會是豐富多彩的,社會問題也是隨處可見的。最近30多年來,史學界對社會經濟問題特別關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我有一種直覺,就是人們在談論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是以經濟的變遷為出發點和終結點,成了唯經濟論。我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能完全等同于唯經濟史觀。經濟對社會的變遷雖然具有決定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應當與當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環境甚至宗教習俗等都有聯系。比如,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都與宗教迷信有關。近代的情況也是如此。無論太平天國還是義和團運動都與宗教迷信相關。那么,如果不懂一點宗教知識,只會用階級斗爭的理論進行分析,有些問題就沒有辦法得到解釋。有些國外學者依據宗教理論知識對中國農民戰爭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那么我們就不能再以其使用了唯心主義理論與方法解釋這樣的現象,而對其加以指責?,F在我們在研究涉及農民戰爭中的宗教問題時,不一定非要辨別出誰是唯物主義誰是唯心主義,只要能夠正確解釋這樣的現象,完全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span lang="EN-US">

其實,研究歷史也是知識面越寬越好。目前我們國內史學界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習中國歷史的人不懂世界史,這樣就有可能把中國孤立于世界之外,也沒有辦法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進行比較研究。為了便于研究,我們把中國歷史分為斷代史或者專門史,但社會是一個橫向整體,歷史是一個縱向整體,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新興學科就是趨于交叉和滲透。有些同學只對自己所選的很小的題目感興趣,對其他書籍的閱覽很有限。學黨史不懂近代史,學經濟史不懂社會史,學思想史不懂政治史等等,這實際是抱殘守缺、井底之蛙。  

同樣,研究社會學也是知識面越寬越好,社會學界最近幾年的進步很大,但是與傳統學科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比如與傳統的文史哲學科相比就有差距,甚至于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相比也是后進學科,我所接觸到的社會學家的水平還是偏低,但是他們都很自信,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一點。社會學家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其他學科的了解也是很有限,他們學了西方的社會學理論,學了香港的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沒有很好的消化,采取了拿來主義的態度,甚至鸚鵡學舌、邯鄲學步,迷失了自己。這是需要社會學界認真反思的。  

此外,有了真實可靠的史料,對于現實社會的研究對象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理論水平并掌握了研究方法,在撰寫論文的時候,還要有較好的思辯能力和寫作技巧,如何進行分析論證、謀篇布局,組織成章,修改校訂,這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但就是缺乏訓練,不會寫文章;有的人所知不多,卻能下筆成文。這與一個人的“輸出功能”有直接關系。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總是要寫得通暢一些,讓人有興趣看,能夠看得下去。如果你的論文里能有一些文采那就更好了?! ?span lang="EN-US">

最后,我想說的是論文要有較高的質量。即所謂學術價值。一篇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不能等同于任何一種通俗讀物,僅僅在自己的論文中把眾所周知的東西加以概括,算得上研究嗎?研究生的論文題目是研究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心得體會之后提出來的,如果是導師代擬的題目或者是導師同意了研究生自定的題目,導師大體上是心中有數了。研究生導師一般是學有專長的人,總希望學生的論文有自己的心得,所謂心得就是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研究要有創造性。學生的創見要能夠站得住腳,但不是沒有說服力的標新立異。是不是從未有人研究而你開拓的新的研究領域?是對新發現的史料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是不是糾正了前人或者外人的錯誤而做出了更精辟的論證,還是對前人或者外人的成果進一步做了更深入更細致的分析?不管字數多少,總得在科學的意義上有點分量。即使不同意導師的論點也無關緊要。因為學術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導師也希望青出于藍勝于藍,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會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如果一個新的論點,站得住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當然是有價值的科學成果,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別人不同意,而又提不出更可靠的資料加以反駁,也不能從邏輯上指出你的推理錯誤,沒有辦法推翻你的觀點,那么你的觀點在目前來說也可以成一家之言。即使將來你的觀點被推翻了,那么你當時對此問題所做的探索、對這個問題所做的貢獻也是不可抹殺的。記得有一篇題為《義和團運動與封建蒙昧主義》的論文,發表在1980年的《歷史研究》,很多人當時對這篇文章的觀點表示不同意見。但是這并不影響此文作為一家之言而存在的學術價值,在許多學術綜述和論點摘編中,都要引用這篇文章的觀點。因為科學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古人說:考證之學,譬如積薪,后來居上,因為你是站在科學巨人的肩上進行科學研究的,后人完全應當超過前人。如果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搞所謂學術創新的話,那就是很不必要的了。這就是我對歷史學和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下面我談中國傳統史學對學者的要求。

從中國傳統史學理論角度講,歷史專業研究生培育自己的學養還要特別注意這樣幾個問題。即史學、史識、史德、史才。我把這四個要求也擴展到社會學專業領域里去?! ?span lang="EN-US">

作為歷史學和社會學專業研究生應當如何嚴格要求自己,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自己的傳統。唐代大歷史學家劉知幾講過,做歷史研究工作要有三種長處:一是才,二是學,三是識(這里講的是見識)。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后來到了清代,有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叫章學誠。他說,在這三種里,具備一種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具備三種就更難了。盡管如此,章學誠還是在這三種之外又增加了一樣:史德。我們今天已經不是劉知己的時代,也不是章學誠的時代了,我們不僅應當具備這樣幾個方面的史學修養,還要有新的內涵和標準來要求我們真正具備這幾種長處。古今中外的歷史學家在史學研究中的學術成就有高有低,但是都應該要求自己具備這幾種長處,否則,自己的研究工作就會有缺陷,或者沒有長遠發展的潛力。

(一)學。根據劉知幾的觀點,所謂學就是歷史學家對資料的占有情況,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詳盡地占有資料,這實際上是一個常識問題。我不贊成那種只發議論而沒有資料依據的學風。即使是歷史評論體裁的文章也要以資料為依據,決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更不能對資料采取各取所需、斷章取義的態度,這樣做違背了歷史工作者和社會學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做到詳盡地占有資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什么是詳盡地占有資料呢?一是對材料的真實性要搞清楚,如果它是假材料就會對我們的研究造成很壞的影響。過去歷史學界總是說,對于歷史材料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要占有就要去偽存真,對這個材料要進行考核,經過分析,才能認為它可靠。如果對這個材料并不理解,也還不能說是占有了它。要把材料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才叫真正占有了資料。不能說我已經把材料抄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了,這就算是占有材料了嗎?不是,材料是材料,你是你。寫在筆記本上只是為了備忘,不等于你已經占有了它。占有材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與觀點是直接相關的,要注意的是,決不要想找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對待材料要老老實實。要注意找那些反駁自己觀點的材料,因為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堅實、更有說服力、更能夠站得住腳。自己的觀點不對,完全可以改正。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就是科學態度。占有材料還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看到有用的資料就趕快抄下來,不然時間一長,就很容易忘記了。可以用卡片或者用筆記本抄下來,這是幫助記憶和積累的好辦法,還要注意編一個資料檢索,或者分門別類地存放。因為材料是要經常查閱和反復研究的。對待這些材料要首先進行分析,辨別它的真偽,還要研究這個材料的意義是什么,研究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不要牽強附會,不要主觀對待,這涉及到我們的學風問題。在歷史研究和社會問題研究中,我們有這樣的經歷,對于某一個問題上,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這是因為對同一種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一方面是材料本身的問題,就是本身不清楚,容易使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也有的材料是既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研究者不能只從有利于自己觀點的角度去解釋,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去理解,這對自己觀點的成熟也很有益處。這就是占有史料的問題,也就是劉知己所說的“學”。 

(二)識。識是關于學風的問題,也是一個知識面的問題。閱讀面太窄,知道的不多,見聞不廣,就是缺乏史實。知識面里包括很重要的社會實踐問題,有些人的社會閱歷豐富一些,那么它對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認識也會更深刻一些。理論方面有兩個問題,一是理解理論,對于任何一種理論,要完整準確地加以理解。比如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和他們的意圖去理解。二是使用理論,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得出新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發展了你所運用的那種理論。如果只是在理論上繞圈子,沒有提出一點創見,這樣的研究工作就沒有什么意義?,F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問題都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比如,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對這個問題,學術界的觀點莫衷一是。有的學者引證幾段經典作家的話,對此加以解釋。這樣的解釋是簡單化的,這樣是不妥的。這也不是科學的解釋,不能用經典著作里的話來代替中國歷史事實。還有關于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究竟是農民階級的斗爭呢,還是生產力發展或者是其他社會因素呢?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學者提出了互不相同的認識。這樣的爭論是正常的。但是必須明白一點,要看看歷史到底是什么樣的,不是你引用幾段經典作家的話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大歷史學家,也是大政治家、思想家,特別是他們對歷代興盛衰亡的規律性的認識,就有很多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和判斷。有很多東西是可以供我們做參考的。雖然在史學研究的體系上并不完全可取,可是在某些具體的研究問題上還有可取之處。這對于我們歷史學的發展還是很有促進作用的,在識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知識面寬窄的問題。一個歷史或者社會學專業的研究生的知識面還是要更加寬廣一些,因為這兩個學科都是綜合性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都有。從這一點上講,我們這一代學者比起前輩學人來說,確實是自愧不如。當今自然科學的發展趨勢是高科技的尖端,同時各個學科相互滲透。那么歷史學科和社會學學科的本質要求既要了解很多東西,又要了解這些東西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們不能坐井觀天,讀幾本書是根本不夠的。在20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專家幫我們制定了歷史專業的教學計劃,主要是八大塊,就是中外各四塊: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這樣的計劃一直使用到今天,學生們無法接受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一輩子只講一門主要課程,學科發展就受到很大限制。據我所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可以開出100多門有關中國的課程。我們不能自己局限自己。我的認識是:歷史或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包括研究生,還是要學一些文學知識,哲學知識,經濟學知識甚至是自然科學知識。一個人的知識面越是寬廣,他今后的學術進步就越是有后勁。如果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就不能在學術上有大的長進。

(三)才。才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對歷史問題或現實問題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卓越才氣;二是對文字的掌握水平;三是著作編纂或論文撰寫的才能。現在有一些著作,存在某些問題。有的書寫得干巴巴的,沒有一點文采,也有的書存在很多語病,找不到主語,或者沒有賓語。人們不喜歡看歷史書和社會學的書,他們的歷史知識是從小說中學來的,是從電視戲劇中學來的。不是人們不喜歡歷史,主要是書寫得不好。寫歷史文章和歷史著作,主要是為了讓別人去看,但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不只是寫文章的技巧問題,主要還是學、識問題,是不是已經掌握了很多資料,是不是對這些資料都融會貫通了,是不是從對材料的分析得出了科學的認識,讀者對你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產生了興趣,你的觀點是不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等等。沒有這幾個方面的研究,你在字句上再怎么琢磨、推敲,也是無濟于事的。中國古代史著的特長,一個是寫人物,一個是寫戰爭。《史記》里列傳對一些人物的描寫,《戰國策》、《左傳》等書中對戰爭的描寫都是非常精彩的。關于中國歷史編纂問題,怎么讓我們的歷史著作和歷史論文讓人們喜歡讀,實際上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在精深的學術研究和通俗性的介紹中能夠兩者兼顧是最好的。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實際很不容易的。由淺入深難,由深入淺更難。  

(四)德。德的問題是歷史學和社會學界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這首先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問題,學歷史、寫歷史的人,研究社會問題的人,首先要有很好的道德,就是要有所謂的德。要講真話,要敢講真話,要不畏學術權威,因為歷史學的生命線就是真實。沒有真實,就沒有歷史學。昨天看到一本書,名字叫做《假如光緒皇帝沒有死》,這樣的研究就沒有任何意義。研究歷史學和社會學,就要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形而上學,反對不負責任地隨意亂說。德還要講世界眼光。不能埋頭研究而不關注社會現實。毫無疑義,時代發展對歷史研究和社會學研究肯定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史學工作者和社會學工作者應當加強自身修養,為歷史負責,為現實負責,為人類負責,還有一點就是學習歷史和社會學的人,要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有人說,沒有良好的道德,就不能做成大學問。我同意這樣的說法。比如你研究儒家的道德,就應當從自身做起,學問與做人是相同的。所以要不斷地修養自己,成為有較高道德修養的學者。做人與做學問的關系是一致的。因為你對某些社會問題的理解和個人身心的修養與對學問的理解是相通的。這就是要求大家一定在做好學問的同時也要做一個好人。

(選自書記院長信箱 )

書記回復:

這是一位同志推薦給我的一篇文章,我讀了后感到我的心和作者是相通的,我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再此把它推薦給大家,希望我們的老師和研究生們能夠一讀。也希望電教中心的工作人員能把它掛到我們網站的學術交流欄目中,以使更多的同志能夠讀到它。盡管作者是講史學研究的,但我認為從事音樂藝術的學術研究同樣需要這樣的態度和方法,更需要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今天下午在全體研究生的會議上,我談到了研究生應該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問題,我認為本文的作者講得更好,更透徹。作為從事音樂藝術高等教育的學府,我們有很多同志在從事著學術研究,本文提到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是值得我們大家認真學習和思考的。希望我們都能從中得到教益。感謝本文作者!謝謝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法律人生】蘇力:美國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對我們的啟發
大衛·馬丁宗教世俗化研究中的理論視角
聚焦變遷:凱瑟琳·西倫與歷史制度主義
訪談 | 阿伯特:芝加哥大學與社會學研究(上)
碩論選題普遍存在的三個問題,你中招了嗎?
【社會學吧】你的畢業論文綜述打算怎么寫? | 來點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凤凰县| 巴林右旗| 万荣县| 凌云县| 门源| 合肥市| 台湾省| 潜山县| 古蔺县| 尼勒克县| 嘉定区| 新乡市| 丽江市| 芷江| 进贤县| 宾阳县| 巧家县| 兴业县| 临颍县| 平顶山市| 郸城县| 长兴县| 明溪县| 永安市| 准格尔旗| 墨玉县| 文化| 巴里| 绥芬河市| 万安县| 兴隆县| 新营市| 丰原市| 察哈| 年辖:市辖区| 延长县| 西畴县| 东安县| 井冈山市|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