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滄海 曹操
1.請分析“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臨”和“觀”兩字的作用
“臨”字寫出了詩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觀”字是全詩的詩眼,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系列的壯闊畫面。
2.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勢,表達出詩人胸襟開闊、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氣概和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古詩賞析
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1.首句描繪了哪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描繪了漂泊無定的楊花和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詩人通過描繪南國的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種哀傷、愁苦的氣氛,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2.請從修辭手法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和同情。
3. 次北固山下 王灣
1.本詩的頸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既描繪出景物的特點,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本詩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認為詩中的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為什么?
“鄉書處達?歸雁洛陽邊。”這一句運用了鴻雁傳書的典故,突出表現了游子之思。
4.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1.“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繪了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文,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游子的孤獨凄涼以堪 共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2.這首小令運用了什么寫法?渲染了怎樣的意境?烘 善托了天涯游子怎樣的心境?
這首小令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借助枯藤、老樹、昏鴉等具有明顯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了蕭瑟凄涼的意境,烘托了游子孤寂、悲涼的心境。
5. 夜雨寄北李商隱
1.詩中兩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達效果?
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虛實相生,強調了詩人對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強烈而纏綿。
2.三、四句明明是寫今日的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描繪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的情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這是一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構思用想象未來相逢時的歡樂反襯出今夜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秉燭夜話的內容,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在時間和空間的回環對照中,將深摯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曲折、細膩又含蓄雋永。
6. 峨眉山月歌
詩人借“峨眉山月”抒寫了怎樣的情懷?
詩人借“峨眉山月”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起來,抒發了離鄉思友之情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意思對即可)
7.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對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8.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1.這首詩寫到了哪個傳統節日?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來?
重陽節。“登高”“送酒”“菊”。
2.“遙憐”二字別有韻味,請從藝術表現手法以及表達思想情感這兩方面加以賞析。
詩人運用想象,描繪了在戰場中開放的故園菊花,表達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飽經戰亂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9.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這兩句的妙處。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回樂烽前的白沙比作雪,把受降城外的月色比作秋霜,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詩人登城所見凄冷孤寂的夜景,說明了成守邊疆的將士們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
10. 秋詞
1.詩的一、二句用什么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境。
2.“晴空一鶴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處?
排”是“推開”的意思,寫出了孤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謫,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
11. 夜雨寄北 李商隱
1.“秋”字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點明了季節,秋天容易勾起人們的愁思,渲染了一種孤單、悲涼的氣氛。
2.文中兩次寫“巴山夜雨”,它們的內涵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實寫,當時巴山正在下雨;第二次是虛寫,是詩人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時的情景。
12.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1.詩中第三句既是對眼前現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著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2.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寫出了詩人臥病在床、孤苦無依的處境。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凸顯詩人志向的堅定不移。
3.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
表達了詩人光復故土、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強烈愿望和熾熱的愛國情懷。
13. 潼關 譚嗣同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2.請對“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這兩句詩加以賞析。
這兩句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山河。詩人不直接描寫黃河的奔騰不羈,而寫其流入廣闊的平原后仍嫌河床約束太緊;也不直接描寫山峰的巍峨險峻,而寫其進入潼關以后桀驁不馴,不知何謂平坦。這樣寫帶有鮮明的主觀色彩,充滿浪漫主義精神,反映了詩人沖破封建束縛,變革社會現狀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