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邵榮世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師從全國孟河派名醫張澤生,深得其傳,從事脾胃病臨床及科研工作40 余年,對各種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見解,筆者有幸隨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目前,三方共同創新研制了名為“智寶”的移動式病蟲害智能化感知設備,填補了國內外移動式病蟲害智能測報技術與產品的空白。該設備集成了包括視覺、溫濕度傳感器、地理位置、移動終端等多種信息獲取手段,有效提升了現有病蟲害監測能力。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稱之為痢疾,臨床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西醫認為是一種具體病因尚未明確,由遺傳背景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疾病,呈慢性的炎癥反應狀態,病變呈連續性,可累及直腸、結腸的不同部位,臨床以發作、緩解和復發交替為特點[1]。
中醫古代文獻并無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本病歸為休息痢、久痢范疇,古今醫家對痢疾的病因病機論述多注重于虛與濕,“瀉皆成于濕,濕皆本于脾虛”,又“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后天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脾胃虧虛,生化無源,不能運化水濕而致泄瀉。《諸病源候論·赤白痢候》云:“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于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于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邵教授認為,這是潰瘍性結腸炎病機之常,而臨床往往錯綜復雜,常常病機為脾虛濕運,同時夾有氣滯、血瘀、疫毒、飲食積滯于腸,與腸中氣血搏結,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血行瘀滯,肉腐血敗,腸腑脂膜血絡受損,而內潰成瘍。邵教授認為不管潰瘍性結腸炎哪種分期,都離不開“瘀”,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云:“初病在氣,久必入血”,所以,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各種證型時,都兼以活血化瘀和絡,以利于改善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膿性等癥狀,促進結腸黏膜糜爛及潰瘍的愈合。
邵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之法,結合劉河間提出的“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兼參古今名家之論,結合當代研究成果,中西醫結合,臨床上在確定潰瘍性結腸炎之后,進一步明確潰瘍性結腸炎的類型,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參照八綱辨證,分清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從瘀治療本病創立如下四法。
天文有什么用?它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一生像微塵一樣輕;美有什么用?刺繡或者音樂,帶給我們的美感與驚喜,是擦過皮膚的戰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識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地變色,即使你不想當獵人(我估計雪兔也是保護動物吧),你是否會感到既輕微也巨大的悲哀:原來隨機應變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智慧……甚至,眼淚有什么用?除了滋潤眼部,讓眼睛不會太干澀之外,它還可以洗凈我們的靈魂。
2.1 理氣通降,化瘀行滯 本病患者常有腹痛、里急后重的表現,邵教授常用木香、檳榔、枳殼、香附、佛手等理氣通降之品,同時給予當歸、敗醬草、馬齒莧等活血消腫。
2.2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本病病程較長,呈慢性、易復發等,所謂久病必瘀,臨床多出現膿血便、便血等表現,故邵教授常用三七、蒲黃、焦山楂、炙大黃、香附等藥物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2.3 涼血祛瘀,止血止痢 對于本病瘀熱明顯者,病機關鍵是瘀熱阻絡,迫血妄行。邵教授喜歡用地榆、槐花、牡丹皮、赤芍、馬齒莧等藥物涼血止血,活血祛瘀。藥理研究顯示,此類藥物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脆性。
②《解釋》 第一條: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2.4 祛瘀生新,斂瘡愈瘍 若腸鏡下以腸黏膜糜爛、潰瘍為主要表現,其病機為肉腐血敗、腸腑脂膜血絡受損。邵教授善用仙鶴草、花蕊石、白及、木蝴蝶等藥物祛瘀生新,修復腸道黏膜損傷。
其實,何為“人渣”?人們都各有其標準和判斷。有說“人渣”就是社會敗類、人類渣滓、下腳料、爛到極點的“垃圾人”,就是自私自利、不擇手段、不顧他人、盡占便宜的“自私鬼”,就是無信無義、過河拆橋、恩將仇報、損人害友的“真小人”,就是不知廉恥、猥褻下流、道德敗壞、品質惡劣的“小流氓”,就是虛頭巴腦、花里胡哨、云山霧罩、沒句實話的“白話蛋”;也有說就是文學形象中的潑皮牛二、王婆、阿Q以及戲劇中的婁阿鼠、刁小三等丑角,還有說就是方言說的慫懶奸饞壞的“狗食”、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二流子”、不明事理不講道理的“混蛋”、品行不良的“壞蛋”等等。以上這些或綜合或側重的解釋,也大都是從道德品行視角評判的。
張某,女,30 歲。2018 年8 月17 日初診。患者2 年前出現下腹部隱痛,伴大便稀溏,帶膿血,里急后重感,下利每天3~5 次。曾于當地附屬醫院腸鏡檢查,提示結腸糜爛(潰瘍灶),予柳氮磺胺吡啶、潑泥松等治療,癥狀時好時壞。近2 個月來患者訴食用奶飲后出現大便每天7 次,溏中帶膿血,故來邵教授門診求治。診見:大便每天5~6 次,質稀,夾大量黏液膿血,便時有腹痛感,時有腸鳴,肛門下墜感,面色欠華,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弦。辨證屬脾虛濕熱夾瘀,脂膜腸絡受損;治以健脾清化,化瘀和絡。處方:煨葛根、黃芩、炙香附、建曲各10 g,黃連、甘草各3 g,炒白術、焦山楂、茯苓、槐花各15 g,甘松、防風各6 g,地榆、炒薏苡仁各30 g,生黃芪20 g。7 劑,常法煎服。
2018 年8 月23 日二診:服藥后患者腹痛改善,大便每天2~3 次,質稀,夾少量黏液膿血,肛門下墜及腸鳴癥狀緩解,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弦。原法既效,上方繼進,7 劑。
2018 年8 月30 日三診:癥狀明顯緩解,大便每天1~2 次,基本成形,無明顯膿血黏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患者濕毒漸消,宜加強補脾之功,同時久病成瘀,加用活血之藥,以促進黏膜修復。處方:生黃芪、仙鶴草、馬齒莧、炒薏苡仁各30 g,茯苓、槐花、花蕊石(包)各15 g,炒白術、姜半夏、炙香附、建曲各10 g,陳皮、地榆各5 g,砂仁、甘草各3 g,7 劑。
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2 個月,大便每天1~2 次,基本成形,余諸癥皆無。
按:《癥因脈治·內傷泄瀉》云:“脾虛瀉之因,脾氣素虛,或大病后,過服寒冷,或飲食不節,勞傷脾胃,皆成脾虛泄瀉之癥。”患者飲食不潔后,結合患者既往素體虧虛,兼濕熱瘀毒之實,致脾胃升降失常,腸傳導失司,氣血相搏,損傷腸絡;所謂急則治標,患者起病急,多以濕熱為主,故以清熱化濕之葛根芩連湯為基礎方,結合患者病程較長,劉完素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所謂久病入絡,病入血分,需重視血藥的運用,以活血止血止痢。緩則治本,后期予以六君子湯健脾化濕,同時結合活血之品修復腸道黏膜收功。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8):3585-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