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舌頭的刁鉆程度恐怕居于世界之巔,每一處味蕾都要追求味覺的極致體驗。不必說為了滿足舌尖體驗而誕生的各種花樣迭出的菜系,但就茶而言,必須刮起鮮的旋風、香的風暴,非“舌面生津、舌尖滴水、舌底鳴泉”不罷休。
綠茶終其一身走的都是鮮的路線,一抹抹的綠在滾燙的水中舒展復蘇,傳達著江南之春的信息,給人萬物復蘇、綠意盎然的無限遐想。烏龍茶為追香而存在,其典型的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三大烏龍茶,樣樣含香,走的卻是不同的路數。
巖茶一定要有巖韻,鐵觀音則追求蘭花的清高,至于鳳凰單叢,它的香永遠在變,從一個至高點沖到另一個至高點,從一種香氣過渡到另一種香氣,不到發酵之后殺青定型的那一刻,沒有人能確定它會以怎樣的香氣去傾倒眾生。
逃亡中的美麗邂逅
鳳凰山的產茶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但鳳凰山產茶真正得名則要從宋末元初講起。據說鳳凰單叢的首個發現人是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趙昺。
從北宋到南宋,文官體制下的宋朝積貧積弱,趙姓皇帝不斷從北往南退縮。到了公元1279年,南宋的歷史最終畫上了句號。是年,八歲的宋末小皇帝逃到了中國的南端——潮州。沿著鳳凰山繼續逃命時,小皇帝口干舌燥,體力不支,此時,侍衛們只能在山上才了一些葉片似鳥嘴型的樹葉,熬成茶湯。讓人意外的是,這種葉子煮出的茶湯能夠生津止渴,而且回甘悠長,小皇帝嘗后,連聲叫好。當地村民聽到這種說法后便廣泛栽種,于是這種茶樹便有了“宋種”的名字。
“宋種”的膜拜
喝鳳凰單叢,能喝到宋種才不會遺憾,那濃香的滋味其實是時間的味道。
凡是去過鳳凰山的人,一定會去瞻仰一下生長了七百余年的“宋種”母樹。而喝鳳凰單叢的人,也會以喝到“宋種”為至高的榮耀。究竟什么叫“宋種”呢?一種說法是南宋小皇帝用鳳凰山上的茶葉止渴,這種茶樹被后人廣為種植,被后人稱之為“宋種”。另一種說法是鳳凰山上確實有種植于宋朝的茶樹。
母樹“宋種”屬于黃梔香型,是鳳凰單叢的代表香型之一,曾用過“巖上珍”、“團結樹”、“東方紅”等名,是以種奇、茶樹古老、香味獨特而著名。
追香的制高點——鳳凰山
鳳凰山之所以出好茶,與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鳳凰山海拔從300多米到1400多米不等,有著粵東第一高峰鳳鳥髻山與烏崠山,常年云霧漫山,日照時間短,氣候溫和,降雨量大,平均濕度達80%。山上偏酸性的土壤富含大量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及茶多酚和芳香物質等內含物的形成。可以說,鳳凰山種植茶樹的條件得天獨厚。
鳳凰單叢中單叢的意思是單株種植、單株采制,這也就保證了成茶品質的純粹。而且鳳凰單叢的品質與海拔高度成正比,越高的地方,茶的純度越好,山高韻長,茶香水甜,更為耐泡。
古茶樹在幾百年的變遷中分化了差異性明顯的品種,根據葉片的大小、顏色的不同以采摘期,鳳凰單叢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現在,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根據茶葉的香型來劃分,主要分為黃梔香、芝蘭香、玉蘭香、蜜蘭香、夜來香、肉桂香、通天香等十大香型。
單叢以其高揚的香氣與武夷山巖茶、安溪鐵觀音并駕齊驅,構成了烏龍茶的三大品系。如果細分這三大品系的特點,巖茶香氣醇厚,鐵觀音香氣甘醇清高,而鳳凰單叢則香氣霸道、口感甘甜。
大俗即大雅——鴨屎香
在鳳凰單叢眾多香型中,有那么一款茶,出身和名字都與其他香型有著不太一樣的感覺,這就是鴨屎香單叢。
為什么叫鴨屎香呢?
據說,一茶農上山采茶,偶遇一棵長相烏黑的茶樹,初時未曾在意,采得鮮葉回去制得干茶,茶條壯實烏綠,沖泡后香氣濃郁,茶味濃厚,認為好茶,復又折回去想一探茶樹究竟,除茶樹葉色烏黑青綠外,只在茶樹下零星有幾堆鴨屎,于是就為這茶樹取名“鴨屎香”……
這樣一個接地氣的土的掉渣卻讓人忍不住要相望一視的香型的名字,卻是我現在最著迷的香型,我覺得,這便是道的意味啊,看清自己的意味,也沒有粉飾的一下子到底,大俗即大雅。
大烏葉單叢,俗名鴨屎香,茶葉條索粗壯,緊實,烏綠、潤,沖泡后香氣濃郁,高揚,湯色青綠帶黃,滋味醇厚濃烈,微甘苦,回甘持久,耐沖泡。葉底深青綠,葉質較厚。
鴨屎香單樅都還是一個名字與香氣滋味都很特別的一個茶,使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