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李鴻章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作為晚清名臣,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后人大多誤解他是一個毫無作為的朝臣,卻忽略了他其實也是一個有作為的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李鴻章去世前,曾泣血告誡后人:中國要想強大必先滅此國!
李鴻章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風順,1844年考中舉人后進京備考進士,由于其父李文安與曾國藩交好,所以在備考期間李鴻章一直居住在當時已是朝廷重臣的曾國藩家中,并且在曾國藩的諄諄教誨下,李鴻章進步極快。然而當時的李鴻章依然籍籍無名,滿腔抱負無處施展,于是他寫下了“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望封侯”的詩句。后來考中進士獲得官職,老師曾國藩多次為他上書推薦官職,但卻都沒被朝廷采用。
直到后來,朝廷為平定捻軍而任命李鴻章去組建淮軍,由于累有軍功,李鴻章接連升遷,很快就成為了與曾國藩并列的封疆大吏,年近四十的李鴻章也終于真正開始了仕途上的騰飛之路。那時的清政府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下夜郎自大,李鴻章也上書實施了一系列救國的措施,然而已無力回天。在屢次與洋人打交道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李鴻章多次代表清廷與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聲名鵲起、手握大權的他已不再是當初那孱弱書生,然而此時他卻比以往更感凄寒無助,他曾在簽訂條約的時候說:“世界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可見是多么無奈心酸。
正是由于這些與洋人交鋒的經歷,讓李鴻章對于各國侵略者都有深入透徹的了解。當時的鄰國沙俄與日本,在他看來是清朝未來發展的心腹大患,還曾告誡后人:中國若是想要真正地發展強大,就必須滅掉始終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的日本,否則后患無窮!后來的歷史發展也驗證了這句話,李鴻章的一生功過后人也無法評判,但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盡管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實,但這份愛國護國的心,卻是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