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但在中國的歷史篇章之上,卻出現了一些名門世家,其家族人才濟濟,將家族文化延續至今,例如南通范氏,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范氏家族自明末的詩人范應龍,到如今畫家范曾,已是第 13 代,在這其間,出現過文章高手,詩聲不墜,薪火相傳。范氏家族也因此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觀,而作為范氏家族一代畫家的范曾,在繪畫道路上上下求索間卻尋得一條生財之道。
范曾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畫家、學者,在工作方面也有著突出貢獻,他擔任南開大學文學院、歷史學院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還是北京大學中國文化書院的導師等等,范曾先生的丹青意境、國學素養為世人稱道,被人們稱作是集詩書畫于一身的當代奇才。
范曾先生畫得一手好畫,在國內外是家喻戶曉的畫家,還被稱為是'國寶級畫家'。他之所以能收到這樣高的贊譽,一方面是范曾的繪畫造詣確實非常絕妙,另一方面則是他相比別的畫家來說,更精通如何包裝自己。
先說他更精通包裝自己這件事,范曾自繪畫之初就開始不斷為自己進行炒作,以求得在藝術市場上能夠有持久的關注。而且在功名利益驅使之下,范曾的炒作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只要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流量,收獲更高的知名度,他就非常滿足。
范曾曾因一件事讓自己成為公眾談論的人物,這波熱潮甚至持續到現在。2010年時,范曾畫了一幅《老子出關圖》,畫中的老子白發飄逸,時而穩如山岳,時而身形縹緲,這幅畫將人物畫活了,連范曾都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幅作品。
隨后,九年前,范曾將其拿去拍賣會進行拍賣,賣了400萬的高昂價格。但在五年前的時候,范曾卻又畫了幅一樣的《老子出關圖》,變化顯著的卻是那成交價格,從400萬元一躍變成700萬元。
這幅畫要說比之前那幅《老子出關圖》有什么點睛之筆,一般人確實看不出來,那簡直就是'復刻版'的《老子出關圖》,而很多人都因之前的作品而似乎'審美疲勞',失去了對這幅作品的興趣。
更令人吃驚的是,后來又出現了一幅范曾的《老子出關圖》,在拍賣會場上以1650萬元的價格售出。
而這幅《老子出關圖》僅僅是將畫中童子的位置進行了調換,價格卻比之前翻了一翻。如此做派真是讓人震驚不已,眾人只能感嘆自己不懂藝術,實在不解其中奧妙,同時又不得不佩服范曾畫畫的想法,確實是與眾不同。
一幅畫重復畫三遍,拍賣價格還每次都翻倍、累積賣出3000多萬,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太讓人理解,但也許這就是藝術魅力的所在,那些欣賞范曾的藝術大師或許能夠看到畫中端倪,畫中變化,畢竟能夠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還是說明范曾受人追捧這個事實。
而范曾能想到以這種方式拍賣作品也是有跡可循的,從他畢業時的畢業作品就能看出,范曾絕不僅僅是一位只會畫畫的畫家。
當時,24歲的范曾剛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盡管他早已對繪畫有了超凡的見解,但他在這一領域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作者,于是范曾多了一個心眼。他的畢業創作畫是《文姬歸漢》,他想借此機會名聲大噪,于是便請郭沫若先生為其畢業作品題字。
不得不說范曾還很會投其所好,郭沫若看到畫后,發現正是自己話劇的題材,這樣一來,郭沫若不僅在畫作上題了字,還賦詩一首。盡管在范曾以此畫參加畢業展時,遇到了一些老師和同學的質疑,認為此舉有攀附的嫌疑,但始終沒影響范曾知名度的提升。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當時還沒有什么知名度的范曾好行小慧,通過這種方法博得了群眾的關注,又借以郭沫若老師的名聲讓自己暴露在群眾的目光之下。這樣想來,能將一幅畫以不同價格拍賣出去的事情,如此生財有道,恐怕也只有范曾能做到了。
再來說說范曾的繪畫造詣,范曾在總角之年,就已開始學習家族文化涵養,并承傳著先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等千載家訓。這些家訓,都演化成為激勵范曾不斷努力前進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內涵在范曾身上又得到發展和提升。
自幼受文化熏染的范曾最為崇拜八大山人這一古代畫家,他認為中國境界最高的筆墨,應當即使離開了他所要表現的對象,也仍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
范曾從小便喜歡臨摹八大山人的各種繪畫作品,他逐漸體會到,如果想真正掌握八大的繪畫技巧與能力,或許應該按照《莊子》一書中的一句話來做:'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因此范曾臨八大的畫,早就脫離了簡單的臨摹外形,而是'仿'在其中立意,其中內涵。
其實不僅僅是八大山人,凡是在繪畫上獨樹一幟、有突出貢獻的,他都抱有崇敬之心,對許多人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他對各路書畫大師的作品都進行過深刻的比較研究,可見范曾有一股鉆研精神。也正由于有了這種廣泛吸收的鉆研精神,他才能在今后的發展中境界高遠。
總而言之,范曾繪畫確實是經過細細研磨的,不能憑炒作、拍賣等事情將其一棒打死。他畫畫也確實是生財有道,也許財富真的可以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更好的條件,并且將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與魅力更加完美的展示給群眾。
作為一個藝術家,只要他不被錢財誘惑而迷失方向,不為財而創作作品,時刻緊握手中的畫筆,不忘初心,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