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母親節(jié)
文/魏 莉
母親兩歲時,姥娘就得了產后風去世了。料峭春寒中,載著姥娘的靈車漸漸走遠,母親的哭聲響徹天際。從那時起,未諳世事的她,已經開始體味人世的艱辛。
姥娘去世后,姥爺一個人拉扯著三個沒娘的孩子,日子過得甚是艱苦。于是,好心的鄰居便又給姥爺張羅了一房媳婦。“小白菜呀,地里黃呀。三歲兩歲,沒了娘呀。跟著爹爹,還好過呀,就怕爹爹,娶后娘啊......”母親每唱起這首歌時,都會淚流不止。
姥爺續(xù)弦的目的本是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而后姥娘據說在舊社會是一名交際花,本是閑散慣了的,怎會下力氣做照顧別人的活?有一次,后姥娘讓母親給她拿一件東西,只因動作稍稍慢了一點,后姥娘手中的飯勺便重重地敲在了母親頭上,登時腫起了一個大包,疼得她好幾晚上睡不著覺。母親九歲時,便在鄰村的一戶人家里做保姆。九歲,現在仍是在父母跟前撒嬌的年齡,而九歲的母親,卻已經在冰凍的井臺前,用紅腫的小手給東家的孩子拆洗棉襖棉褲了。母親說,從那時起,她慢慢學會了做針線活,言語中,竟有些許的自得。而我在母親平靜我的訴說中,卻仿佛看到了年幼的她,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的樣子。
母親初中畢業(yè)后,考上了張店農機中專,于是她開始住校。離開后母呵斥的同時,也遠離了父親的關愛。仲秋節(jié),同學們都回家了,只有母親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宿舍里,對著清冷的圓月,吃著班主任老師送來的有些發(fā)硬的月餅。突然,宿舍的門開了,背著一口袋干糧的姥爺出現在母親面前。姥爺知道倔強的小女兒仲秋節(jié)肯定不愿意回家,便背著干糧從昆侖徒步走到張店,趕來跟女兒共渡仲秋。月光下,看著因長途跋涉而盡顯疲憊的姥爺,嘴里含著尚未咽下的月餅,母親泣不成聲。姥爺疼惜地撫摸著母親的頭,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文革中,成績優(yōu)異的母親,不顧老師們的苦苦挽留,毅然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來到了父親所在的小山村,也就是我現在的老家。
經人介紹,母親與父親相識了。初小畢業(yè)的父親當時也是一表人才,但在母親面前卻訥訥地說不出話來。因字寫得不好,給母親寫信都是由私塾出身的二爺爺代筆。以至于母親總是懷疑:這么年輕的小伙子,怎么寫起信來感覺老氣橫秋的?
交往了一段時間,母親托媒人捎話,提出分手。而恰逢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把母親送進了醫(yī)院。正當母親一個人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時,父親提著一網兜蘋果進來了。看著生病的母親,父親張了張嘴,想說句寬慰的話,卻終未說出口。把蘋果放在床頭柜上后,父親便開始一邊搓著手,一邊在病房來回地踱起步來。而母親的心里卻熱乎乎地開了鍋。自小少人關愛的苦孩子,在那一剎那,便決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直到現在,我仍然打趣父親,說他僅憑一網兜蘋果就打開了母親少女的心扉。
有了我們姊妹三個后,母親的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她常跟人說:咱打小就沒有享受過真正的母愛,可不能再虧待了這三個孩子。也因此,母親在村里成了有名的”護犢子“。幾個調皮的孩子在嘗過母親的厲害后,再也不敢欺負我們姊妹三個。但也因為我們,她失去了許多進修的機會。母親的中專文憑在當里的村里已屬高學歷了。結婚后,大隊安排母親在村辦小學里當民辦教師。我還不到一生日的時候,學校有個到公社進修的名額,本來是讓母親去的,可她為了還在吃奶的我,毅然放棄了,也因此失去了做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的機會。又一次,村里選派一名赤腳醫(yī)生,可那里的母親剛懷上弟弟,于是,她與這次機會又失之交臂。每當別人替她覺得惋惜時,母親都會淡然一笑,說:“這三個孩子,才是我的寶。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母親的呵護下,我們渡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長大后的我,腦海中經常會浮現這樣的一副畫面:晨光中,母親從絲瓜架上摘下尚帶著初夏露珠的小嫩絲瓜,用蔥花嗆鍋給我們煮面條吃。每次碗底都會臥著一個荷包蛋。母親卻不吃,只在旁邊靜靜地看著我們。看到我們打飽嗝的樣子,她會滿意地笑,然后目送我們踏上去學校的路。那絲瓜面條的味道,一直滲透到了我們的生命里,歷久彌香。
因為姥娘去世早,所以,沒人記得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所以,我們姊妹三個相約,把每年的母親節(jié)定為母親的生日。那一天,無論在哪里,都要趕回來聚在一起,給母親過生日。也因此,每年的母親節(jié),于我們和母親,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今天,是第110個母親節(jié),也是母親陰歷七十大壽的日子。我們姊妹三個,連同被母親看大的孫子孫女外甥們,一起返回老家,給母親慶祝生日。
母親開心地笑著,忙碌著,我們臨走,又跑到門口的小菜園子里,摘草莓,挖生菜,再細心地裝進塑料袋里,一個個地給我們放到車上。
搖下車窗,揮手道別。轉彎時回頭,仍能看得到在絢美的夕陽中,佇立遙望的身影。
那個仿佛就在昨天,還和我們一起跳繩、嬉鬧的母親,在無情的歲月面前,開始日益老去。皺紋爬上了額頭,霜雪染盡了黑絲。只有那顆愛我們的心,亙古不變,一如往昔。
作者簡介:魏莉,山東淄博人,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師。一個熱愛生活、喜歡文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