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作為齊國故都,齊文化發祥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春秋戰國之際,為天下名都;其經濟之繁榮,文化之昌盛,軍事之強大,當時沒有能與之比肩者。1961年,臨淄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臨淄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臨淄被國際足聯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新時代,追尋這段輝煌的歷程,探求它形成輝煌的原因,對于我們從中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歷史悠久
臨淄區地處魯中平原,位于淄博市東北部,東臨青州市,西接張店區與桓臺縣,南與淄川區、青州市相鄰,北與廣饒縣、博興縣接壤,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辛孤路、博臨路縱橫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區總面積663.7平方千米。
臨淄古代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一是先齊時期,時間為8500年前至3000年前。此為臨淄歷史的初始階段。
先齊時期,與山東其他地區類似,臨淄依次經歷了距今約8500至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4500年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階段。
從龍山文化后期開始,臨淄進入東夷文化時期。作為東夷文化的核心區域——臨淄,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臨淄的龍山文化遺址、商代遺址等文物古跡,臨淄及周邊地區夏商方國——爽鳩氏、季荝氏、逢伯陵、薄姑氏的文獻記載,少昊鳥國、蚩尤鑄兵、大舜孝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上古傳說,均足以證明臨淄在東夷文化、中華遠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周漢魏晉齊都時期,時間為3000年前至公元311年。此為臨淄歷史的輝煌階段。
臨淄,是周代齊國、秦漢之間齊國、西漢齊王國、東漢齊王國、曹魏齊王國、西晉齊王國的都城,歷經六朝1134年,共有64位君主在此治國理政。
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長達800多年。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386年,姜氏齊國轉660年、20代32任齊君在此為都。姜太公封齊建國、齊桓公管仲春秋首霸、晏嬰相齊、田氏代姜等重大事件均發生在此。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田氏齊國傳166年、7代8任君王在此為都,齊威王改革、齊宣王納諫、稷下學宮興建、孟子游齊、荀子三為稷下祭酒、田單復齊等重要歷史事件均發生于此。
三是晉以后時期,時間為311年至1840年。此為臨淄古代歷史的余韻階段。
晉至明清,臨淄雖由王都市郡治,再到縣治,城市地位下降,建置轉低,但仍傳承著齊文化的流風余韻,英才輩出,不失省內、魯中的文化鼎盛之地。
近現代以來,在反帝反封建抵御外敵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爭中,臨淄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話劇,構成臨淄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內涵。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有1688名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為民族解放和共和國的誕生,譜寫了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
二、工商名都
三、文化之都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臨淄之所以光耀于中華歷史,在于它是齊國都城,齊文化發祥地。以變革、開放、務實、包容的齊文化,便是在這里誕生并得以發展興盛的。
從姜太公封齊至秦統一中國歷經800余年,這是齊文化誕生至發展的重要時段。
齊文化變革、開放、務實、包容的特點在太公封齊時,已基本形成。因之,姜太公不僅是齊國八百年事業的奠基人,也是齊文化的開創者。
齊桓霸業在文化上的直接貢獻,就是創造性地吸收了周文化的精華,并與齊國的實際相結合,從而有繼承、有摒棄、有融合、有發展,將齊文化融合成以兼容并包為特色的綜合性、開放性文化型種。獨具特色的齊文化至此才正式形成,這也是齊文化成熟的重要標志。
齊桓霸業的文化貢獻,還在于它以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的霸業之功,使齊一躍而成為當時的政治、軍事中心;而與此同時,齊都臨淄作為東方文化中心的基石也就初步奠定了。
稷下學宮遺址在齊故城西郊,系水河岸邊。這一帶在當時是交通便利、水波漣漣、蘆葦叢生、竹木蔥蘢、風景幽美的佳地。2003年,臨淄區人民政府在此區域內樹碑一座,上書“稷下學宮遺址”。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薈萃的中心。舉凡儒、道、墨、法、名、黃老、陰陽五行、縱橫、兵等各種學術流派,都曾活躍在稷下舞臺上,并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論爭促進了文化學術的發展,郭沫若高度評價說:“這稷下學的設置,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在有劃時代的意義。”(郭沫若《十批判書》)
這些稷下學者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創造了黃老之學、荀子之學、陰陽五行學說;而且創立或豐富了如天人相合、道法自然、大一統、以民為本、禮法相輔、義利統一、名實相符、立公去私等理念。稷下學這些新學說,新觀點,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在稷下形成的大一統理念,為統一的封建制度在華夏大地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黃老之學的愛民、休養生息的主張,對漢初文景盛世的出現起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禮法治國的理念,也影響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
稷下學宮之所以產生于齊都臨淄,這是齊國執政者憑借招賢納士,爭雄天下開明政治路線的必然結果;也是齊人海納百川、包容百家學者的具體表現;它是以齊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做物質保障的。
悠久而輝煌的齊都歷史,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齊文化,而且為臨淄大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180余處古文化遺址,153座千年古冢遍布境內。規模大保存較完好的先秦古城——臨淄齊國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面積約15.5平方千米,至今遺址星羅棋布,如寬闊的宮殿建筑臺基、巧奪天工的排水道口、舉世無雙的東周殉馬坑、奕世相傳的孔子聞韶處,雄偉壯觀的古城墻殘桓,均歷歷在目。數座高臺建筑基址聳立于故城內外,其中包括齊王接待外賓的桓公臺,齊相晏嬰與齊桓公論辯“和而不同”的遄臺,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宣王討論與民同樂的雪宮臺,屈原兩次使齊下榻的梧臺等等,巍峨壯觀,舉世聞名。
臨淄地下有豐富的文物寶藏,堪稱為宏大的地下博物館,經多年考古發掘,先后出土文物數萬件。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具,記載了先齊時代臨淄地區人類活動的足跡,自西周至戰國、秦漢等時期出土的各種精美文物,是齊國燦爛文化的見證,是齊地先民智慧的結晶。這些文化遺址和文物無不反映著臨淄這座城市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也是臨淄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佐證。
四、兵學文化中心
中華兵學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尤其從上古到戰國時期,不論從初級形成之源頭,兵家人物之眾多,兵書著作之豐富,對戰爭和軍事領域影響之深遠,齊國都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穩居先秦各國之冠。
齊都臨淄是座偉大的城市。在這座城市中所產生并傳承至今的變革開放、包容務實、通商惠工、以人為本、富國強兵、人才強國、廉為政本、敬老孝親、自強不息、篤實奮進、和而不同等齊文化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這正是使齊都臨淄走向輝煌的偉大精神力量!今天,它又煥發出時代的風采和魅力,鼓勵人們去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生態、大氣精美的現代化臨淄而砥礪前行!“綿邈幾千載,雄風仍颯然,”恰是今日臨淄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宋玉順,1943年6月生于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楊家店村,中共黨員,高級講師。1967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學院中文系,多年從事教育工作。長期擔任臨淄區齊文化研究社領導職務。現任淄博市齊文化專業委員會顧問、臨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副會長、臨淄區齊文化研究社名譽社長。著有《齊文化簡論》《齊國名言精粹》《齊文化論集》。主編《齊文化與現代文明》《齊兵學文化大觀》《齊都臨淄》《臨淄地名史話》《齊文化廉政思想·廉政故事》《德潤臨淄·齊文化道德叢書》《齊文化理念·美德·精神》《稷下學研究叢書》《齊都臨淄工商文化》等齊文化專著20余部,其中《齊文化與現代文明》獲山東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德潤臨淄·齊文化道德叢書》獲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與應用讀物一等獎,多部著作和文章獲淄博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菊野文化傳媒編輯部組員:
詩詞: 大筱 羅學貴 北地梅香
詩歌: 鐘金洲 槐花飄香
湘子 新新 五月雪
組稿:羅學貴 湘子 劇明水
石峰 明月心 秋實 李漢軍
主播:深谷幽蘭 柳音
主編:菊野芳香(落英小橋)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