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應該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你可能從書中感受到純真快樂,也可能獲得一些深邃的思考。在不同的階段,同一本書也可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只是收獲的廣度和深度不一樣罷了。但是,讀書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只有貼合你專業的書對你有益,也不是每本書都要逐字逐句的讀下來。我們來看看那些名人大家是怎樣讀書的?
老舍:“印象”法。老舍先生讀書只要求有一點靈感就可以,他沒有功夫去分辨書的好壞,“印象甚佳”便是好書,“印象甚佳”有時只是書中的一段,不管這一段是書中的精髓還是破壞整體的美的一段。
魯迅:“跳讀”法。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在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提高閱讀速度。
巴金:“憶書法”。巴金先生的讀書方法很獨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的情況下進行的。巴金先生在第二次住院治療時午睡后等護士量體溫時,身體一動不動,但他的大腦在高速運轉,他此時會回憶過去讀的一些書,一些作品。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方法能夠不斷地從已讀的書中獲取力量。
蘇軾:“八面受敵”法。蘇軾讀書每本書都讀好幾遍,好書的內容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只指向一個方面,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到海洋。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向的信息而已。因此,蘇軾讀一本書總要讀好幾遍,每次都是只帶一個目標。
賈平凹:“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面不可以狹窄,文學、政治、哲學、歷史、建筑、美術、繪畫……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即使植樹造林,做飯炒菜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
列寧:“批注閱讀”法。列寧讀書總是喜歡在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論、注釋及心得體會。有時還在輸的封面上標注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
毛姆:“樂趣讀書”法。毛姆讀書不是讀完一本再讀另一本。他同時讀五、六本。可以保持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熱情。
除此之外還有朱熹的“二十四字”讀書法、顧炎武的“三讀”讀書法等等。
歡迎您和我們一起講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