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英語有一個單元是談論家務勞動,課上我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Can you wash your clothes? 學生們的回答大多是No, I can’t. 我們這一代人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不僅洗自己的衣服,有的還會給父母洗衣服。我想,衣服不會洗,襪子總該自己洗吧。于是,我繼續追問:Can you wash your socks? 還是有很多學生搖著頭回答No, I can’t.自己在家里洗襪子的學生寥寥無幾。我繼續打破砂鍋問到底:Who wash your socks at home? My mother/ grandma. 課后我深入調查學生在家里做家務的情況,結果是沒有幾個學生做家務的,甚至有的學生連地都不會掃。
學校大掃除的時候,我們老師的感觸更深,大多數學生不愛干活,也不會干活,能逃避就逃避,能糊弄就糊弄。記得去年暑假開學的大掃除,老師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一圈學生在旁邊談天說地,沒有學生主動要求和老師一起干,也沒有一個學生說一句:老師,我來,您歇會兒。勞動休息期間,學生們都領到了一瓶水,卻沒有一個學生注意到大汗淋漓、筋疲力盡的班主任老師沒有水喝。
我還聽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因為早晨做衛生的時間緊任務重,班主任老師為了讓學生盡快完成衛生任務,每天會早早到校,和學生們一起做衛生,結果六七個學生在衛生區磨洋工,不督促就不干,衛生的大多部分是老師一個人完成。老師實在看不慣,于是問學生:咱們班的衛生區衛生該誰做?學生們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該老師做!”這個把老師氣蒙圈的答案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能包辦!包辦等于縱容,包辦等于寵溺。時間久了,孩子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不知道勞動的辛苦,不懂得感恩,不會有責任感。
在與家長的溝通當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現在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在家我們什么家務都不讓孩子做,只要學習好了就行。殊不知,教育從來都不是只局限在課內和書本知識的學習,其實家庭生活中的鍛煉能帶給孩子更多??此坪唵蔚募覄談趧樱瑤Ыo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都是一生的財富。
有一份關于各國中小學生每天勞動時間的統計顯示: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難道他們對孩子的愛不如我們嗎?不,那是他們在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讓孩子為自己創造幸福生活。在很多歐美國家,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勞動幾乎是共識。在德國,甚至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做家務,并且沒有哪個孩子對這條法律持有異議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主能力差,工作成績平平。
其實,孩子需要在體驗中長大,體驗越多,感受越深。爸爸媽媽們應該學會讓孩子去體驗家務勞動,而不是包辦一切,看似愛孩子,實則害了孩子。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
歡迎您和我們一起
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的微信:xxygg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