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兩個舌,雖然不一樣,但是有共同特點,共同特點如下:
1,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白苔布滿舌面,質地較厚,板貼不松。第二個特點是舌質略紅。
2,主病:濕熱病,為濕重熱輕。
3,治療:(1)用雷氏芳香化濕法,其組成是:霍香葉,佩蘭葉,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樸,鮮荷葉。(2)或者用薛生白《濕熱病篇》中的第十條之方,其組成是:霍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郁金,蒼術,厚樸,草果,半夏,石菖蒲,佩蘭葉,六一散。
濕由口鼻入,直趨中道,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上面兩個方是用于“中氣虛,病在太陰”,即濕重熱輕。
人乏力,您不要用參,茋,術來補,一補就壞菜了,立刻助濕而濕盛,應該辛開濕邪,濕去則脾健,人自然不乏力了。
講一下提綱癥中的“發熱”,這個發熱不是高燒,而是身熱不揚,下午明顯。
提綱癥: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欲引。其中胸痞,應理解為胸悶脘腹脹。
中氣虛,那么舌的中間應該凹陷下去,可是沒有凹陷,是因為有溫熱在中焦,邪在中焦則舌中間凸起。凹凸互相抵消,既不凸也不凹了。
這個人,舌中略凹,說明中氣虛多點,濕熱少點。
病人說乏力,可是舌既無齒痕,又無舌中凹陷,基本上是濕熱病。
濕熱病最大特點,就是癥狀矛盾,抓住這個特點。濕熱病的癥狀之所以矛盾,是因為濕熱之邪本身就矛盾,濕為陰,熱為陽,互相矛盾,導致的癥狀必然矛盾!
發熱,應該脈數,可是脈不數反爾緩。中氣虛,應該舌中凹,可是不凹陷反爾略凸。
許多病,怎么弄也不行,一解表就好了,何故?這是“從外之內者,調其外”,或者是“從外之內而盛于內者,先治其外而后調其內”,同理,溫病是邪由口鼻入,也要先治濕熱,風溫,熱邪。這就要求診斷時先辨“病”,必須這樣辦。你偏不這樣辦可以,沒人阻攔的,但是效果不給你面子,是絕不客氣的。
少陽病,只會用小柴胡湯,這治不了幾個少陽病的!少陽病夾血虛,夾濕,夾濕熱,夾膜原證,夾結胸等,怎么治?夾血虛用柴胡四物湯,夾濕用柴平湯,夾濕熱用蒿芩清膽湯,夾膜原證用柴胡達原飲,夾結胸用柴胡陷胸湯
治少陽病,古今第一高人是俞根初!治少陰病古今第一高人是朱莘農。
少陽病夾濕用柴平湯,少陽病夾血虛用柴胡四物湯。我一想:少陽病,既有濕又有血虛,怎么辦?柴平湯合桃紅四物湯,我一用,哇!效果簡直牛的不得了,治好了許多疑難病。
俞根初用小柴胡加減如神,其用原方比較少,多取柴芩、或取柴芩半、或去參草棗加減,非常之妙,一個俞根初,一個秦之楨,看完這兩人的書籍,對于加深方劑組方思維理解和提高臨床方劑加減運用,頗為有用。
余師愚的名方清瘟敗毒飲,這回講全了。此方治溫病中的熱邪,不是雜氣,即不是溫疫之邪,也不是濕熱之邪。
都可以叫陽明病,病性也都是陽性,不同的是:薛生白的病性是濕輕熱重,楊栗山的病性是郁熱,余師愚的是熱熾。
也都可以是陽明氣分證兼血分證,但是血分證輕重程度不同。
余師愚的血分證最重,薛生白的血分證最輕。
只掌握了白虎湯系列方和承氣湯,治不全陽明病,治不了的時候多去了。
溫病的斑疹,溫病家都能治,但是誰也沒講透徹,包括自認為善治斑疹的余愚師,其實余師愚善于觀斑疹知預后情況,陸子賢才是古今治斑疹第一高人!
陸子賢說“疹為太陰風熱,斑為陽明熱毒”,這道破天機啦!學中醫,要象蜂一樣,采百花。
余師愚,看斑疹形與色,對病的輕重,吉兇,望而知之,斑疹松浮病輕,吉。斑疹根緊縮,病重,兇。陸子賢見斑疹,對病的核心在何處?望而知之。疹多在肺,斑多在胃。
中醫各家都是在病位和病性兩方面作文章自立門戶,比較吳鞠通對病位劃分,不按表,半,里劃分,也不按五臟劃分,而按上,中,下三焦劃分,這符合溫病之邪從口鼻入傳中,下兩焦。而楊栗山在病性方面作文章,病性非熱非寒,非濕非火,而是雜氣。李東垣也是在病性方作文章,病性是陰火。
還有在正氣上作文章,這屬于在病性上作文章,比如鄭欽安,正氣真陽虛。朱丹溪,正氣陰常不足。
無論學哪一家,您要清楚他在干什么?
鄭欽安,他見濕熱,溫疫也迷糊的。
附子能治了濕熱和雜氣嗎?絕對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