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干姜湯——胃熱脾寒證
⑴臨床癥狀:胃脘灼熱,或嘔吐,心煩,口干,或身熱,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紅,脈數或沉。
⑵病機辨證:郁熱蘊結上擾,寒氣凝結下注。
⑶審證要點:胃脘灼熱,心煩,腹部畏寒,舌質淡或紅,脈數或沉為用方審證要點。
⑷處方用藥:《傷寒論》第80條,“梔子干姜湯”。
⑸隨證加減用藥:若脾寒明顯者,加干姜、桂枝,以溫脾散寒;若胃熱明顯者,加黃連、石膏,以清瀉胃熱;若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竹茹,以降逆止嘔。
⑹西醫辨病:常用于急慢性腸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膽囊炎,膽石癥急性發作,膽道蛔蟲癥感染等屬于中醫“胃熱脾寒證”的患者。
⑺使用禁忌:脾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中醫學與中藥學
梔子干姜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①清上溫下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之功效。主治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癥。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癥見:身熱不去,微煩,便溏。臨床常用于上熱下寒之胸膈煩熱,大便溏軟,腹痛者。
基本信息
名稱
梔子干姜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梔子、干姜
功用
①清上溫下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
主治
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癥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
目錄1歌訣
2組成
3用法用量
4功用
5主治
6方義
7配伍特點
8運用
9加減化裁
10使用注意
11附注
12重要文獻摘要
13各家論述
折疊編輯本段歌訣
①梔子干姜熱利煩,上焦有熱中焦寒。
②梔子干姜湯二味,清胸膈熱溫脾寒;身熱不去又微煩,上清下溫兩顧兼。梔子干姜二味湯,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又下利,辛苦寒溫盡所長。
③十四山梔二兩姜,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虛盡所長。
折疊編輯本段組成
梔子(擘)十四個,干姜二兩。
折疊編輯本段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二味,水煮,去滓,溫服。
現代用法:用水700ml,煮梔子、干姜,取300ml,去藥渣,分為兩份,溫服一份。
折疊編輯本段功用
①清上溫下。
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
折疊編輯本段主治
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癥。
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
折疊編輯本段方義
①本方即梔子豉湯去豆豉加干姜而成,為寒溫并用,上清下溫之劑。梔子苦寒,清胸膈之煩熱,干姜辛熱溫中焦脾胃,以除寒。用于寒熱錯雜之證。
②方中梔子苦寒清降,人心、肺、三焦經,功擅清瀉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郁熱而除煩,為君藥。干姜辛熱燥烈,人脾胃,既散脾胃之寒,又溫脾胃之陽,為臣藥。二藥相伍,清上熱,溫下寒,寒溫同化,調和脾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仲景組方奇妙之處。
③苦以涌之,梔子之苦以吐煩,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益氣。
④梔子干姜湯由梔子和干姜組成,治身熱、溏利、微煩。病機是上焦有熱,中焦有寒。梔子苦寒以清上焦之熱,干姜辛熱以暖中焦之寒,寒熱并用,寓有苦降辛開之義。二藥一清一溫,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職,且有相互監制之妙。
折疊編輯本段配伍特點
本方原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其證由表證誤下,中陽受損,余熱留擾胸膈所致。表邪不解,余熱未盡,故身熱;余熱擾及胸膈,故心煩;中焦虛寒,水濕不運則便溏。老專以寒涼藥清熱,則更傷中陽,若單以溫熱藥散寒,則易助上熱,治宜寒熱并用,清上溫下并舉。本方用法云:"得吐者,止后服。"言本方雖非吐劑,卻可以吐取效。
折疊編輯本段運用
診斷要點:身熱不去,微煩,便溏。
臨床常用于上熱下寒之胸膈煩熱,大便溏軟,腹痛者。
折疊編輯本段加減化裁
①若心煩較甚,加豆豉宣散透邪以除煩;若胃脘痛者,加積殼行氣止痛;若兼肝郁化火,加川棟子疏肝清熱。本方亦常與瀉心湯及黃連湯合用,治寒熱錯雜之胃脘痛等。
②若口苦咽干、乏力、舌紅苔白、脈細弦,加黨參20克,白術15克,柴胡9克,陳皮9克,白芍16克。
折疊編輯本段使用注意
①梔子酸寒而涌泄。病人舊微溏者,里氣本虛而臟腑寒也。里虛則易涌,內寒則易泄,故此示禁。
②脾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③素體陽虛、大便溏者慎用,孕婦及有表證,見發熱惡寒脈浮者禁用。臟器虛寒者及有形實邪者,不宜單用。
折疊編輯本段附注
①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服。此言下后脾氣虛寒,又宜配以干姜也。傷寒以丸藥大下之,則丸緩留中而陷于脾矣,太陰脾土本臟之熱發于形身,故身熱不去;脾為至陰,內居中土,上焦之陽不得內歸于中土,故微煩。此熱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梔子導陽熱以下行,用干姜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按:梔子干姜,一寒一熱,亦調劑陰陽,交媾坎離之義也。(《傷寒論直解》)
②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承上文梔子干姜湯而言,梔子雖能止煩清熱,然性苦寒,不可輕用,又當審量病人平素之寒熱而用之也。病人舊微溏者,脾氣素虛寒者也,虛寒之人,病則不能化熱,必現虛寒之癥,故不可與服也。按:上節梔子干姜湯,已于熱證之后,結寒證一條矣。又恐人不問寒熱,一見虛煩便用梔子,故又復結一條,其丁寧致戒也切矣。讀者宜三致意焉。(《傷寒論直解》)
③本方為治上熱下寒證的基礎方劑。現代應用:常用于急慢性腸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膽囊炎、膽石癥急性發作、膽道蛔蟲癥感染等。(《中藥藥對配方理論及應用》)
④本方以梔子為主藥。其適用標準在傷寒誤下,胃腸已傷,表熱郁滯,寒氣留中而見微煩者。故與梔子泄熱,干姜溫中,此蓋瀉心之變法也。煮服法中所云"得吐者,止后服"與前同為衍文,宜刪。(《祝味菊傷寒新義》)
折疊編輯本段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四部經典大字版傷寒論》:"梔子干姜湯方。梔子(擘)十四個,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折疊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閻德潤:據張令韶謂:梔子導陽熱下行,千姜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陸淵雷謂:此條之微煩,乃寒熱交錯者,故以梔子清上熱,干姜溫下寒,與瀉心、黃連等湯同意。二氏所論,皆以清熱溫寒為說也。我以為大下之后,腸胃滌蕩一空,勿庸再取消化酵素以助消化,故此方去香豉也。干姜之辛熱力較生姜尤大,故可利用其辛性,興奮心臟機能,舒張血管,使血行旺盛而治下后之虛。(《閻德潤傷寒論評釋》)
成無己:丸藥不能除熱,但損正氣。邪氣乘虛留于胸中治中而未人深者,則身熱不去而微煩。與梔子干姜湯,吐煩益正氣。柯韻伯: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恨,則非吐劑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千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尤在涇:大下后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寒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論以梔子徹胸中陷人之邪,干姜復下藥損傷之氣。(《傷寒論三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