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癥狀特點是關節紅,腫,熱,痛以及痛風石的形成,屬于中醫濕熱痹證,病機為濕熱下注,瘀熱互結,用二妙散(黃柏,蒼術),如果偏瘀血重者加牛膝,叫三妙散(黃柏,蒼術,牛膝)。如果偏濕重者再加薏苡仁,叫四妙散(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
濕熱是主證,濕證與瘀證是次證。
痛風久了,傷肝腎則關節變形,此時還要補肝腎。
?痛風牛夕杜地龍,
羌獨乳沒挑仁紅,
葛根木瓜五靈脂,
蒼術川斷薏米芎,
氣虛芪歸加龍眼,
陽明里實大黃攻。
此方是我師爺臨終時才傳于我恩師,而我恩師開始即傳于我,但是我遇痛風病少,此方沒用過幾次。肖春宏老師
痛風,西醫和中醫都有這個概念。但是中西醫的痛風概念雖然有所關聯,實際上卻有明顯不同。
在臨床上,西醫學關于痛風所界定的自然病程和臨床表現,大致可分四期:
一、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約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出現痛風發作,有的人終身血尿酸濃度偏高,可不出現痛風,但痛風患者一定是高尿酸血癥。
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一般在無任何不適的情況下,突然發病,關節劇痛難忍,紅腫熱痛并有活動障礙。大關節為病時,可見關節滲液。一般情況下,初次發作者,一般數天或數周后,除局部皮膚變色、皺縮、脫屑或輕度瘙癢外,疼痛可自行消退,關節恢復正常。
痛風的急性發作,還有一個特點,常伴有發熱,體溫在38°以下,少數畏寒、寒戰,體溫升高到39°以上,可有全身不適、頭痛乏力、食欲下降、多尿等癥狀。
三、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痛風石是尿酸鹽結晶積于肌腱、腱鞘、皮下結締組織引發的慢性炎癥反應,呈黃白色不等之隆起,小的如沗米而大如雞卵,初軟漸硬,其多位于關節內耳廓處。痛風石經皮膚潰破,形成瘺管,有白物排出,瘺管難合,感染較少。痛風石沉積,可致慢性關節炎。兩個特征:非對稱性和大小關節皆可受累。日久遷延可致畸,并誘發功能障礙,或發為腳氣。
四、痛風性腎病,是尿酸性結晶鹽沉積于腎組織引起的慢性間質性炎癥。進展較慢。早期可出現蛋白尿、夜尿增多、等滲尿等。晚期可現高血壓、氨質血癥。尿酸性腎病如果惡劣性進展,可誘發急性腎衰,處治失當,甚至誘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