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柴胡桂枝干姜湯(但頭汗出,心煩,焦慮癥)(寒熱并治方)的方證表達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方證表達

(1)柴胡證:中年婦女多見,尤其是家庭主婦;情志郁悶,易抑郁;常感疲勞;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情緒曲線起伏大;面色黃白無澤;胸脅按之不適。

(2)黃芩證:易焦慮;蒸籠頭;夜汗;舌紅,唇紅;心煩失眠;口干口苦;

(3)桂枝、甘草、牡蠣證:心中驚悸;臍下動悸;

(4)天花粉證:口舌干、大便干。

(5)干姜證:過度疲勞史 大量出汗史 飲食不規律史;腹瀉,大便不成型;腹部有振水音;舌面濕潤;腹部怕冷,臍下皮溫低;脈弱。

少陽經病,汗下并施:

膽經傷則寒熱往來,胸脅滿結(柴芩解少陽,除寒熱,舒胸脅)

脾土傷,則濕生尿短(桂枝泄小便以去土濕也)

中氣傷則相火不降,煩渴頭汗(牡蠣消滿結,瓜蔞合黃芩以降相火

四維皆病,中氣虛寒,干姜炙草以溫補中氣

柴胡桂枝干姜湯出自《傷寒論》第155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一、原文分析

  這是少陽病兼脾虛津傷的證治:

  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少陽經腑同病、樞機不利;

  小便不利少陽樞機不利、氣化失常、三焦水道不通;

  口渴津傷;

  不嘔病在少陽三焦,未及陽明胃腑;

  但頭汗出少陽郁熱

  “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嘔”連起來看,說明病機是三焦氣化不利、脾虛津傷,如果是胃有停水導致的口渴,小便不利往往就要“欲嘔”。這個有鑒別診斷的意義。

  二、方證要點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臨床表現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煩“臨床上出現這些癥狀,不管什么病,什么人,都可以用這個方。但是臨床上這些癥狀不一定全部都有,這個時候就要抓主證,何運強認為本方的主證有兩點:

  1、口干口苦;

  2、下腹部畏寒喜暖。

  只要抓住這兩點就可以運用。

  三、臨床運用

  這個方劉渡舟老臨床上用的非常溜,劉老的應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1、有少陽證又有太陰病的,就是少陽病兼有下利、腹脹的癥狀,就投此方。

  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往往出現這個現象,口干、口苦,肝膽有熱,但肚子又發脹,大便稀溏,脾胃還有寒,可用此方;

  2、糖尿病,尤其是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繼發的糖尿病,有口渴、心煩,又能喝水,用此方效果很好;

  3、寒多熱少的瘧疾;

  4、一些肝炎病,肝區痛,往往往后拽,往上面能到肩背,往下邊能到腰部,疼得很厲害,而且手指頭發麻,甚至碰一碰、打一打都不知道痛,脈弦而緩,下腹還有點脹,這個方子特別好用。

  何運強用此方加附子,認為可入六經:

  桂枝開太陽;

       柴胡、黃芩樞少陽;

       天花粉合陽明;

  干姜開太陰;

       牡蠣合厥陰;

       附子樞少陰。

  六經皆入,可使肝脾清氣左升,肺胃濁氣右降,從而達到天地交泰、清升濁降的境地。

  何運強運用經驗

  1、如果熱證突出,寒證次之,原方加連翹、梔子;

  2、腹脹、便干,加大黃;

  3、虛寒證明顯,減黃芩、天花粉用量,加黨參、白術合理中湯

  4、寒熱錯雜的咳嗽,加半夏厚樸湯;寒熱錯雜的痞滿,加枳術湯;

  5、寒熱錯雜的盆腔炎,加當歸芍藥散;、

  6、痤瘡以及一些慢性的皮膚病,合當歸芍藥散;

  7、風濕、類風濕、強制性脊柱炎,加桂枝芍藥知母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在用于慢性疲勞綜合征時可以加黃芪、茯苓來使用,

作者/肖相如老師

對于柴胡桂枝干姜湯證,五版教材的理解是對的。

但是有很多人持不同的觀點,這就需要將它理解透徹,講解清楚。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斷斷續續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來復習《傷寒雜病論》,最終整理成下面的樣子。

但我還是沒有信心認為是真正地說清楚了,留待大家討論吧!

疑問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臨床表現中,胸脅滿、往來寒熱、心煩,這是小柴胡湯證的基本表現,沒有疑問。

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這一組表現可以是津液損傷導致的,也可以是氣機不暢,津液輸布障礙導致的,究竟是何機理,存在爭議

微結,所指為何,難以確定。

什么是“微結”?

先討論“微結”。

微是程度副詞,理解沒有困難,指程度輕微。

一種是“胸脅滿微結”連讀,指胸脅滿的程度較輕。

其比較對象應該是第96條的小柴胡湯證的“胸脅苦滿”,即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胸脅滿比小柴胡湯證的胸脅滿要輕。

一種是“微結”獨立,指病邪結于體內。

第一種情況:如果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這一組表現是津液損傷導致的,則可能是指燥屎內結,即其癥狀可以有大便秘結。

因為是“微結”,則表明大便秘結的程度不重,也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微結”就是下一條,即第148條所述的“陽微結”,是第147條的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原文中漏掉了一個“陽”字。

第二種情況:如果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這一組表現是氣機不暢,津液輸布障礙導致的,則可能是指水飲內結,同樣,因為是“微結”,則水飲的程度也不重。

“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的形成機理

下面討論“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的形成機理。

第111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226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一、以上這些原文中都有“但頭汗出”。

其中,因為津液損傷不能全身汗出而只能“但頭汗出”的,只有第111條的火逆變證,其他的原文都不可能是津液損傷。

如,第134條和第236條是濕熱黃疸,第136條是水熱互結的大陷胸湯證,第148條是用小柴胡湯治療的陽微結,第226條是熱擾胸膈的梔子豉湯證,都不是津液損傷

顯然,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但頭汗出”不可能與火逆變證等同,應當不是津傷的結果,而可能是氣機不暢,津液被阻滯,不能暢達全身的結果。

二、其中,“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同時出現的條文有第111條的火逆變證和第236條的濕熱黃疸。

火逆變證是津液損傷,這毫無疑問;而濕熱黃疸的茵陳蒿湯證則是濕熱阻滯氣機,導致津液輸布異常。

顯然,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的形成機理不可能與火逆變證等同。如果排除了津液損傷的可能,則只可能是氣機不暢,津液的輸布障礙。

 三、“小便不利、渴”并見的方證也不少。

第71條: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第10條: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五苓散證的病機是氣化不利,津液輸布障礙,其中的小便不利是氣不化水,渴是津不上承。

豬苓湯證的病機是陰虛水熱互結,構成要素有陰虛、熱、水,從組方分析,以利水藥為主。

二苓、澤瀉是利水的基本藥物;滑石甘寒,清熱利水,即在利水的同時有清熱作用,顯然,清熱的作用不是很強大,也就是熱不太重;阿膠以養血為主,屬于養血滋陰,重點不在滋陰生津

可見,水是重點,小便不利和渴都以水液停聚,津不上承為主,雖然可以有陰虛的因素,但不是重點。

第224條是陽明病熱盛汗多津傷,從“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理解,應該有小便不利,否則就不會強調不能用豬苓湯利小便的問題。

如果有小便不利,就是口渴與小便不利同見,其形成機理為熱盛津傷無疑,治療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再加養陰生津藥。柴胡桂枝干姜湯證明顯與此不同。

《金匱要略》中的栝蔞瞿麥丸明確提出 “有水氣”,那么其小便不利與渴都是“有水氣”的結果,治療當然以利水為主,方中的栝蔞根雖然可以清熱生津止渴,同時也是利水藥。

如《傷寒論》第395條“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只強調了有水氣,并沒有強調有口渴,但方中也用了栝蔞根,這也可以證明栝蔞根有利水的作用,特別是和牡蠣同用,有較強的利水作用。

方劑分析

先看方名,柴胡桂枝干姜湯。方名中的三味藥當然是最重要的。

其中,柴胡的意義是說明這是少陽病,這是小柴胡湯的加減方。

桂枝,辛甘溫,現在認為功效有三,解肌祛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神農本草經》記載有“補中益氣”的功效。

桂枝的作用部位在心脾,溫通心陽和平沖降逆都是以桂枝的溫通作用為基礎的。

溫通心陽就是增強心陽的氣化功能,心陽本身可以鎮攝寒水,同時心陽還可以溫暖腎陽,幫助腎陽溫化寒水,以維持水液代謝的正常。

心陽虛除了可以影響心臟本身的功能,出現心悸等癥狀外,還經常出現水氣泛濫的癥狀,故利水的方大多有桂枝,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苓桂甘棗湯、茯苓甘草湯等。

桂枝還有補中益氣的功能,作用部位在脾。桂枝湯的功效就是補脾胃以祛除寒邪,以補脾胃為主的小建中湯就是桂枝湯的變方。

而脾有運化功能,其運化水濕的功能是人體水液代謝的基礎,脾虛就會生濕,《內經》甚至認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補脾本身就有利濕的作用。

桂枝溫通心陽的作用和補中益氣的作用都和利水有關,說桂枝是利水藥并不為過。

干姜,辛熱,功能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

干姜的辛熱可以加強附子溫腎回陽作用,在陽衰陰盛,甚至陽虛欲脫的時候常同用,如四逆湯之類。

溫中散寒是干姜最重要的功能,用于脾陽虛弱,寒濕阻滯中焦,如理中湯;干姜也是溫化寒飲的主藥,如小青龍湯、甘草干姜湯之類。

則該方用干姜也可與寒濕和寒飲有關。

甘草,甘平偏溫,首先可以益氣健脾。

和桂枝配伍,即是桂枝甘草湯,可以溫通心陽;和干姜配伍,即是甘草干姜湯,治療虛寒肺痿的多涎唾,即可以溫肺化飲。甘草的在該方中的作用也與水飲有關。

栝蔞根,即天花粉,甘、微苦,微寒。現在認為其功能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等。

其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用的最多,第96條小柴胡湯證或渴的時候就是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顯然是清熱生津止渴。

但是,《傷寒論》中也用天花粉來利水,前已述及牡蠣澤瀉散即是其例

牡蠣,咸,微寒。功能滋陰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酸止痛。

除了上述功能,《傷寒論》中也它用來利水,前已述及牡蠣澤瀉散即是其例,特別是和栝蔞根同用,有較強的利水作用,這是張仲景的用法

從方劑組成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湯治水飲的作用明確,養陰生津的作用不是主要的。

如果“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是津液損傷,化源不足所致,則僅用栝蔞根來養陰生津,藥力明顯不夠,更何況還用了辛溫的桂枝、辛熱的干姜,都有傷津的可能,于理不合。

再則,手少陽之腑為三焦。

《內經》認為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少陽病會影響三焦的功能,三焦水道不通暢,水液代謝障礙,就會產生水飲。

三焦功能障礙,水道不暢,水飲泛濫,是少陽病的基本病變。

如小柴胡湯證有嘔,雖然有“邪在膽,逆在胃”的機理,但也有水飲犯胃的機理。

小柴胡湯的止嘔,一方面用柴胡、黃芩,清膽熱,使膽不犯胃;一方面用半夏、生姜,溫化痰飲,降逆止嘔。

其或然證中有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咳,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都與水飲有關。

并且,第230條明確指出,用小柴胡湯以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陽病,三焦水道不通暢,津液不能暢達全身,出現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也就并無費解之處。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特異性方證構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病機應該是少陽病有水飲。

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煩,是少陽病的基本表現;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是三焦阻隔,水道不暢,津液輸布障礙的表現。

至于“微結”是和“胸脅滿”連讀,還是獨立,都不影響對病機的理解,已經不是重要的問題。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的特異性方證構成,也是這兩組表現。

  這幾天看了幾篇關于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文章,就摘錄了一些筆記上來作個小結。這個方在臨床運用非常廣的,可惜現在方劑學教材包括一些講方劑的書籍都沒有把它收錄進去。有些人去看中醫,有些醫生會跟說“你陽虛啊,你陰虛啊,脾虛啊,腎虛啊,肝血不足啊……”等等,實際上臨床上沒有單純的陽虛或者陰虛,也不會有單純的脾虛或腎虛之類的。中醫跟西醫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中醫注重宏觀,也就是整體,西醫注重微觀與局部。比如脾虛,那脾虛會怎么樣?脾主運化,脾氣虛了,脾失健運,那飲食水谷得不到運化,就會堆積在體內,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積滯,積滯久了就會化熱,那有積滯存在不就有實邪了嗎,積滯郁而化熱,原本一派寒象,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熱證。這就形成虛實寒熱錯雜了,所以在遣方用藥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柴胡桂枝干姜湯就是一張治療寒熱錯雜、虛實錯雜的方。比如有些人特別怕冷,又經常長口腔潰瘍,這個就是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的表現。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運用: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證,疲乏無力而渴者,概屬本方證。慢性病口渴,疲乏甚,小便不利者,常用本方。

一、方劑

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黃芩9g,天花粉12g,牡蠣12?15g,甘草6g。

水煎600mL,分3次服。

柴胡桂枝干姜湯■但頭汗出,心煩,焦慮癥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的附《外臺秘要》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中注曰“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后,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即邪氣猶在半表半里之介,為未解也。胸脅滿,微結,寒熱心煩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也。
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內燥也。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嘔,今渴不嘔,知非里熱也。

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津液不足而陽虛于上也與柴胡桂枝干姜湯,以解表里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

柴胡、黃芩之苦,以解傳里之邪

辛甘發散為陽,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

咸以軟之,牡礪之咸,以胸脅之滿

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固陽虛之汗津液不足而為渴

苦以堅之,栝樓之苦,以生津液。”

吳謙在《醫宗金鑒》中說:“少陽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主之,即小柴胡湯之變法也。

去人參者,因其正氣不虛

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

加括萎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

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

加牡蠣,以軟少陽之結

干姜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

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煩也。

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初服微煩。藥力未及。復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

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說:

少陽經病,汗下并施:

膽經傷則寒熱往來,胸脅滿結(柴芩解少陽,除寒熱,舒胸脅)

脾土傷,則濕生尿短(桂枝泄小便以去土濕也)

中氣傷則相火不降,煩渴頭汗(牡蠣消滿結,瓜蔞合黃芩以降相火

四維皆病,中氣虛寒,干姜炙草以溫補中。)

原文中說“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此為病因誤用下法傷及脾土,脾土樞機不利。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土上升,胃土下降;肝氣隨脾土而升,化為心火;肺氣隨胃土下降,化為腎水

如今脾胃樞機失調,肝氣本應隨脾氣上升,郁結不能上,故胸脅滿微結心火不能降下而獨盛于上,故可見“但頭汗出”。心火不降則腎水不得溫煦,閉藏于內,而上有肝木欲升發,“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澀而不利”發為小便不利。心火亢盛則心煩,傷及津液則口渴,少陽膽氣郁蒸則往來寒熱。

方中柴胡舒達肝木,黃芩清瀉心火,同時黃芩可制約干姜之熱,不至于加重心煩;干姜與甘草溫補中焦脾土;牡蠣重鎮,可助心火下行,栝樓根益陰生津以解口渴;桂枝辛甘,可助肝木疏發,又可補益中氣。肝主疏瀉,汗與小便的正常排出都有賴于肝疏泄功能的調節,服藥后由汗出恢復正常可知體內肝氣升發恢復正常,由外而知內,可知此時疾病已愈。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方證表達
(1)柴胡證:
中年婦女多見,尤其是家庭主婦;
情志郁悶,易抑郁;
常感疲勞;
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情緒曲線起伏大;
面色黃白無澤;
胸脅按之不適。
(2)黃芩證:
易焦慮;
蒸籠頭;
夜汗;
舌紅,唇紅;
心煩失眠;
口干口苦;
(3)桂枝 甘草 牡蠣證:
心中驚悸;
臍下動悸;
(4)天花粉證:
口舌干、大便干。
(5)干姜證:
過度疲勞史 大量出汗史 飲食不規律史;
腹瀉,大便不成型;
腹部有振水音;
舌面濕潤;
腹部怕冷,臍下皮溫低;脈弱。

寒熱不均,少陽主證,用柴桂;
大便秘者加小承氣,
結胸者加瓜蔞、焦三仙、黃芩、法夏,潤燥止痙。

少陽者,半表半里之謂也,上下之關卡。
柴胡加萊菔子亦治牡畜肚疼。


柴胡桂枝干姜湯
?抑郁、疲勞、怕冷:柴胡
?焦慮、心煩、口苦:黃芩
?頭汗、失眠、心中悸動、臍腹悸動: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口干、便干:天花粉
?腸鳴下利,舌面水潤:干姜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 胸肋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柴胡12,桂枝9,干姜6,栝蔞根15,黃芩9,生牡蠣6,炙甘草6.

解:病在少陽,本當和,汗, 下皆不對;

下傷肝氣,汗傷脾胃;

肝肺為爭力,肝氣不升,則肺氣不降,故升肝氣,辛苦和一,開降之路,補汗上陰,之煩,渴;
肝氣不達,而脾胃中虛,心肺火氣不降;
此處,認為下傷肝氣;汗傷脾胃;心肺腎汗傷液,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湯,用,黃芩,干姜者,開結也;柴胡,桂枝提升肝氣;其余補汗傷之液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容易出汗、疲勞、腹瀉,要注意到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傷寒論》:柴胡桂枝干姜湯
別名柴胡桂姜湯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和解散寒生津斂陰

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湯
功能主治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用法用量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功能主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少陽癥兼見太陽,小便不利。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法:

(1)腹中疼痛 面黃 眩暈:合當歸芍藥散

(2)口渴(水少) 浮腫水多):合五苓散

(3)腹脹腹痛:合四逆散。

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焦慮癥

六經辯證分析

病史:蘇XX,男,62歲,因“失眠焦慮,坐立不安3年,加重9個月”來診。

患者多年前經商失敗患上“焦慮癥”,失眠,焦慮,坐立不安,擔心恐懼害怕,心煩氣躁,經過多方中西醫治療,與文拉法辛,帕羅西汀等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現服用丁螺環酮,阿普唑侖,奎硫平。

刻診:失眠,心煩,焦慮,坐立不安,口干,口苦,下午四五點開始潮熱,面熱,晚上惡寒怕冷,惡風,穿2條棉褲仍覺得冷,二便正常。舌暗紅苔白,脈寸浮尺沉細

六經辨證:

患者口干,口苦,頭暈,屬少陽,典型的少陽證提綱證

心煩,潮熱,面熱,為陽明外證,晚上惡寒怕冷,欽州天氣現在正常穿一條長褲即可,患者晚上要穿兩條棉褲,為陽郁厥逆,上熱下寒,寸脈浮,惡風怕冷,斷為有表證,心煩,為上有熱。

辨證:不寐—上熱下寒,少陽樞機不利,表證不解,少陰陽虛不溫,屬厥陰。

考慮良久,予柴胡桂枝干姜湯+當歸芍藥散加減。

柴胡30克 桂枝20克 干姜10克

黃芩15克 牡蠣20克 甘草10克

白芍15克 當歸15克 川芎10克

黨參20克 大棗10克 龍骨30克

半夏20克

四劑,水煎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這是典型的“上熱下寒”表現。上熱:口干,口苦,心煩,潮熱,寸脈浮。下寒:

渴欲飲溫水,晚上惡寒,尺脈沉細。少陽火郁樞機不利,腎陰無以上達蒸騰滋

潤,肝膽之火愈旺;上下不交,心火不暖腎陽,致熱者愈熱,寒者愈寒。

關于六經辯證的思路及問診可以點擊:一例干燥綜合征病案的經方辯證思路分析

方子含有小柴胡,桂枝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當歸芍藥散之意,疏解少陽樞

機不利,桂枝湯扶正調營衛氣血,解肌,當歸芍藥川芎調氣血,干姜溫運下焦之

寒,與桂枝合用,龍骨牡蠣降逆安神,寒熱并調,氣血并立。

2017.03.17二診:

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口干口苦減輕,潮熱不甚明顯,褲子只需一條外褲,整個精

神狀態好轉,患者說老中醫說我是典型陰虛火旺,要滋陰降火,老中醫看了你的

方子,說絕對不敢開干姜桂枝給我。

我說,您的體質及目前表現,不是滋陰降火治療,您吃了那么久藥還不好,還是

兩條褲子,現在癥狀好轉了。說明思路是對的。

舌淡苔白逆,脈沉細,癥狀好轉,效不更方,加茯苓30g,蒼術30g入太陰。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熱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

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

之。”

是說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醫者不詳查,而又

誤用下法,因使邪熱內陷,雖胸脅滿未去,但呈現微結。

汗、下、邪熱皆傷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傷津致燥,故渴

而不嘔。氣沖于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為邪還在半表半里。心煩,為上有

熱。

這里的微結,是針對大陷胸湯證說的,即是說此結輕微,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

為陽明證者顯異。

小柴胡湯方證屬半表半里,這是人們的共識。柴胡桂枝干姜湯由小柴胡變化而

來,由以上各家對其方解可知,該方證的病位仍與小柴胡湯一樣屬半表半里。

而且不少人看到了兩者的不同,如《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記有:“當年劉渡舟

老師與經方名家陳慎吾先生請教本方的運用時,陳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

少陽病而又兼見陰證機轉者,用之最恰。”

張路玉指出:“小柴胡湯本陰陽二停之方,可隨瘧之進退,加桂枝、干姜,則進

而從陽,若加栝樓、石膏,則進而從陰。”

陰證機轉是什么?從陰從陽是什么?未曾說明。

經方大師胡希恕一語道破了其機關,在所著《傷寒約言錄》中把柴胡桂枝干姜湯

放在少陽病篇講解。

當講解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時明確指出:傷寒五六日,為表病常傳少陽之期,因

已發汗而復下之,使津液大傷,使半表半里的陽證變為半表半里的陰證。

可知小柴胡湯從陰,是適應治療半表半里陽證,從陽則適應治療半表半里陰證。

也可知,陰證機轉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陽證轉為陰證。

經方家認為:六經來自八綱,即人體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病性分陰陽。

半表半里有陰證、陽證之分,已知小柴胡湯方證屬半表半里陽證,又稱為少陽

病,很顯然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屬半表半里陰證,當屬厥陰病。

那么用厥陰病提綱來衡量該方是不是相符的呢?厥陰病的提綱為:消渴,氣上撞

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主要病機特點是:半表半里,虛寒,上熱下寒,沖逆明顯。柴胡桂枝干姜湯的

適應證已如上述:治瘧多寒,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往來寒熱、心煩等,更值得

注意的是該方有桂枝可降沖逆,有花粉、生牡蠣可滋津、斂津止消渴,用干姜溫

下寒、黃芩清上熱,是治療厥陰病典型的方藥,而臨床用其治療厥陰病常能取

效。

當歸芍藥散是太陰方,方中有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利水,當歸、川芎、白芍養

血,該方適合太陰里虛、津血不足、水濕內盛之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簡析 – 經方派【組成】柴胡12g,桂枝6g,栝樓根6g,黃芩6g,牡蠣6g,甘草4g,干姜2g。

【原典】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效。(《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

【功效】和解少陽,兼化痰飲。

【主治】少陽證兼內有停飲的癥狀,如胸脅微結、往來寒熱、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目眩、小便不利、口渴、心下有振水聲、脈弦滑或弦細、苔白膩等。

循證/臨床應用】治療:

①外感熱性病,如感冒、肺結核、腦膜炎、瘧疾、肝炎、肺炎、風濕熱、泌尿系感染、膽囊炎、瘧疾等出現寒熱往來、口干口渴者;

②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痢疾、十二指腸潰瘍、過敏性結腸炎等病癥;

③膽道系統疾病,如膽道感染或膽石癥并發膽囊炎等疾病;

④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高血壓性眩暈、梅尼埃綜合征、神經癥、失眠等疾病;

⑤其他,如中耳炎、產后發熱、乳腺小葉增生、陽痿、早泄、圍絕經期綜合征,以及頭部脂溢性濕疹、痤瘡等皮膚病。

藥理】保肝作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對二乙基亞硝胺制備大鼠肝損傷模型肝功能和脂質過氧化起保護作用。

    *體寒很重,一點生冷不敢吃,不渴,不煩,但是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頭汗特別多,一吃飯頭汗就下來了,一喝水頭汗就來了,尤其是吃火鍋,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頭汗如瀑,順著臉頰匯聚到下巴,像小水龍頭打開一樣,常常招到同去的人的嘲笑和驚異。吃了很多藥不管用(以前以為是胃熱)。有一天看到柴胡桂枝干姜湯曰:胸脅微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寒熱往來,心煩者,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心中一動(我還兼有胸脅微滿結),何不試試?

      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瓜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 炙甘草二兩

     于原方中去瓜蔞根、黃芩,加附子、細辛,一劑藥頭汗減少,共服三劑,頭汗近無。還試著去吃了一次火鍋,頭汗微微。

      柴胡24 桂枝15 干姜12 附子20 細辛10 牡蠣12 炙甘草10

二、方解

此亦以柴胡為主藥的制劑,但無半夏,不治嘔,有瓜蔞根、牡蠣則潤燥止渴,桂枝則治沖氣。故治柴胡證津液枯燥,不嘔而渴,心下微結,氣上沖者。

胡老講:此微結既不似大陷胸湯證的結如石硬,亦不及大柴胡湯的心下急,而只是心下微有結滯感爾,本方治療確有捷效。

我常用本方,深有體會。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證,疲乏無力而渴者,概屬本方證。慢性病口渴,疲乏甚,小便不利者,常用本方。



三、應用

胡老臨床常用本方與當歸芍藥散合方,屢起沉疴。

方用: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瓜萎根12g,黃芩9g,牡蠣9g,炙甘草6g,白芍18g,當歸9g,川芎9g,茯苓12g,白術10g,澤瀉18g。

水煎400mL,日1劑,分2次服。

本合方適用于慢性腎炎、紅斑狼瘡、貧血病等,均有良效。長久無名低燒,用之尤驗。

屢用本方加吳茱萸治頭痛劇烈的青光眼,得奇效。

慢性肝炎肝區痛可加王不留行,增加甘草用量。

肝功能不正常宜加丹參、茵陳。

胡老常講,本方癥見:肝區疼痛,肩背痛,腰酸,渴而不嘔,小便不利,疲倦無力

臨床常配伍方劑:

血虛浮腫合當歸芍藥散。

腹脹食欲不好合半夏厚樸湯。

小便不利,大便溏,小腹脹合五苓散。

浮腫或有汗合防己黃芪湯。

肝區痛明顯或左側少腹痛合桂枝茯苓丸。

肝區痛較輕或胸痛合旋覆花湯。

頭痛,頭暈,吐涎沫合吳茱萸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妙用】之前視頻講過柴胡桂枝干姜湯這個神奇的處方,今天接著再說說。該男性患者口干口苦,心下痞,還便秘,還有一個令他煩惱的問題就是愛放屁。舌苔如下,因為是疫情期間沒有把到脈,故脈不詳。邪陷少陽,氣郁不舒,故心下痞膽火上炎而灼津,故口干口苦內傷脾寒,加上少陽氣機不利故放屁多。那很多人會傷寒疑惑原文中柴胡桂枝干姜湯多是便溏,而這里便秘居然有效果。其實臨床中很多便秘的就是陽虛引起的陽氣不足無法推動腸道中的shi結。方中柴胡、黃芩解少陽之熱,舒暢氣機干姜、炙甘草溫中散寒桂枝通陽行氣,以化津液栝樓根、牡蠣生津軟堅以化心下痞硬

四、醫案

李某,女,32歲,經兩家醫院確診為紅斑狼瘡,因短期用激素治療不效,經人介紹來診。

癥狀有不規則發燒,面及背紅腫,皮膚病變如牛皮癬樣,兼有頸項腰背痛,血象變化亦明顯。

給柴胡桂枝干姜湯與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生石膏45g,藥后有效,故連服藥30余劑后復診。面部、背部紅斑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規則發熱、頸項腰背痛消失。

(《北京中醫學院三十年論文選》“胡希恕柴胡劑的應用概述”)


宋某,女,40歲,北新橋帆布廠工人。1971年7月25日初診。面部起紅斑已半年,因牙痛到醫院拔牙,醫生看到鼻上眉間有紅斑,懷疑是紅斑狼瘡,不給拔牙。

后經多次檢查,找到狼瘡細胞,告之為不治之癥,建議中醫治療。

現癥:鼻上及眉間生有兩塊紅紫斑,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癢不明顯,但見陽光后癢加重,自感全身疲軟無力,食欲減少,時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口干,經常感到身熱,而體溫不高,二便調,舌苔白少津,脈細沉。

證屬血虛水盛,邪郁少陽。

治以養血利水,和解少陽,與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

柴胡四錢,黃芩三錢,天花粉四錢,生牡蠣五錢,桂枝三錢,干姜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三錢,澤瀉五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六劑,水煎,分服。

二診:1972年2月11日。自服上方后,眉間處狼瘡紅斑逐漸縮小,一般情況均見改善,故一直服上方。

三診:患者全身癥狀明顯好轉,紅斑僅在鼻尖上看到一小點,一般情況良好。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

本文選自《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

        聽過涂師講座的人都知道,涂師常說,“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一部《傷寒論》為什么叫'傷寒’,仲景以傷寒為例,為我們講述了寒邪這個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有其深刻意義的”。現代人因過勞、嗜涼等因素,體質多偏于陽虛,陽虛易生寒濕,腫瘤病人更是如此,涂老師常常以冰塊作喻,“陽化氣,陰成形”,人體的腫瘤好比冰塊,人要做的不是去撈冰塊,而是應找到結冰的原因,要升高水溫,化掉冰塊,提升人體的陽氣,祛除體內的寒濕,調好體質,病自然去了。“小到癌癥,大到感冒”,不論什么病,醫圣的方都能治。此時雖值春初,依然天寒,時有雨雪,又逢肝氣生發,所以涂老師臨床除真武湯、吳茱萸湯、茯苓理中湯外,還多用柴胡桂枝湯及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在臨床能解決哪些疾病呢?我們全國天南海北的師友給出了答案。

急性膽囊炎案

患者:邢某

性別:女

年齡:76歲

初診日期:2015年5月2日

腹痛,嘔吐,腹瀉,在當地醫院以急性腸炎治療效果欠佳,縣醫院B超確診為急性膽囊炎。

查:急性病面容,大便可,眠差,納差。脈弦,舌質淡有瘀點,苔白膩。

辨:有少陽證系在太陰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二診:所有癥狀全部消失,臨床治愈,停藥。

相關條文:《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安徽·蘇昌富醫生)

【腹脹案】

姓名:萬某

性別:女

年齡:69歲

初診日期:2016年8月3號

病人于2012年7月因膽結石在石家莊某醫院做膽囊切除術;2014年因右脅區脹疼在我院查出肝內膽管結石,后返復住院多次。

病人主訴口苦,腹脹午后開始,夜晚加重,下半夜減輕,有輕度發熱,食偏少,大便日一次,不爽。

查:右寸關弦尺沉弱,左寸弱關滑尺弱,舌淡暗,苔白膩,舌下瘀絡。

正好我剛從鄭州學習回來兩天,涂老師所講柴胡桂枝干姜湯在腦海立即出現。

方組:柴胡60克 炙甘草15克 牡蠣20克 干姜15克 黃芩25克 肉桂20克 天花粉30克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治療效果:8月11日病人電話告知全好了,不脹不發熱,口也不苦了,又脅也不難受了,非常感謝。我想真要好好感謝涂老師才對呀!(河北 ·劉洪志醫生)

慢性病

患者:張某(本人母親)

性別:女

年齡:53歲

初診日期:2016年5月

有高血壓病史五年,高壓高的時候是160-170mmHg,低壓高110-120mmHg。患類風濕,癥狀加重三年,雙手腫脹,難以屈伸,無名指最為嚴重。平時胃納可,大便多年不成形,質溏薄,小便晚上次數多,且痰涎多,醒后入睡困難。甲亢病史十余年,平時易發脾氣。最近兩年在我們本地醫院檢查有頸骨動脈瘤,且面部有錢幣大小老年斑,手臂前部也有明顯的老年斑。平時乏力,怕冷。舌淡,苔白厚,脈沉細弱,尤其是尺脈非常弱。

診斷:病人體內淤積嚴重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制附片 仙靈脾各30g

方組:制附片30克 柴胡60克 黨參20克 茯苓20克 龍骨20克 牡蠣20克 肉桂20克 磁石20克 黃芩20克 制半夏60克 生大黃20克 仙靈脾30克 生姜20克(切片) 干棗6個(撕開)

劑量:十四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再煮30分鐘,去滓,分三次熱服。

二診:病人自我感覺療效不明顯,沒有堅持意愿。考慮病人血壓高,低壓也高,給予病人補腎合劑加淫羊藿30g調理。

方組:制附片15g 白芍45g  茯苓45g  白術30g  肉桂30g  菟絲子30g  生龍骨45g  生牡蠣45g 淫羊藿30g  生姜45g(切片)

劑量:十四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熱服。

三診:補腎合劑喝至第五劑的時候,病人感覺精神狀態特別好,身上也有勁兒,但是繼續服用一段時間后,又感覺身體不舒服。后又改用柴龍湯加制附片、淫羊藿,十幾劑后,效果仍然不特別明顯。

四診:7月12日,后來聽涂老師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上熱下寒中痞結、渾身癥狀比較多、虛又比較亂的病癥,而且適合醫療工作者用來保健,我自己服用的同時,就想給母親也用一下這個方子,讓她保養一下。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0g(打碎)  柴胡125g 炙甘草60克  牡蠣60克 干姜60克 黃芩90克 桂枝90克 天花粉120克

煎服方法:大約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藥滓,將剩余藥液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

      開始給我母親少喝一點,一劑中藥,中午嘗試喝了幾口,晚上喝的稍微多一點。次日早上起來以后,她三年多伸不直的手指竟然抻直了,脖子感覺也輕松,以前脖子都是發緊發強,舌頭比以前靈活,說話比以前自在,全身都感到輕松。一副中藥只喝了三分之二的量,還不到一劑(一般來說中藥要喝七劑,七日來復),還沒有喝到一劑就有這么大的療效,效果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三劑之后,在沒有吃西藥的情況下,去醫院檢查血壓,意外的發現血壓也有好轉,頸骨動脈瘤也好轉很多。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湯之前,她還有全身怕冷的癥狀,但現在無論是類風濕癥狀、脖子不舒、胸悶、下肢怕冷怕涼的感覺,都大大的改善,病人自己感覺非常的明顯。

     喝了不到五劑藥后,小便次數明顯比以前減少,痰涎也很少了,睡眠跟著也改善很多,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從頭到腳,真的非常好。她自己都不能相信這個方子效果會這么明顯,直稱贊這個方子的療效太厲害。目前還在堅持用這個方子調理。

感悟:深深地感嘆經方精妙不可思議!而且在治病思路上,我深刻領悟到治病不能固定在病名上,比如說不能根據甲亢、高壓高、慢性咽炎、腸炎、胃炎之類的諸多病名去用方。中醫經方用對癥了,療效真的是超出想象。(湖北· 盧靜醫生)

【二尖瓣關閉不全

患者:李某

性別:女

年齡:69歲

初診日期:2015年10月28日

心痛一個多月,在兩家市級醫院檢查:二尖瓣關閉不全。兩家醫院都要求病人做手術,沒有藥物可治。10月28號來診,訴稍動即胸口痛甚,有時不動也痛,頭汗,齊頸而還。雙下肢水腫二十年,心悸,眠差,心煩,納可,大便可。脈沉細。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劑量:十四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二診:上方服十四劑后來診,諸癥好轉,但活動幅度大時胸口還稍疼,原方加栝蔞實、薤白。

方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栝蔞實30g 薤白30g

劑量:十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治療結果:11月29日來復診,胸痛基本消失,共服三十一劑。感謝涂華新老師的指點幫助!

相關條文:《傷寒論》第148條: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湖南·劉立平醫生)

【腦血栓案】

患者:某女

年齡:60歲

初診日期:2016年1月25日

腦血栓。

自訴:住院約20余天,經別人介紹而出院,來我處治療。胸悶、心悸、心慌、心煩,夜間頭甚熱不能眠,需貼到窗戶的玻璃上涼透才能睡,頭暈脹痛,右拇指食指不能持物,語言有時吐字不清,乏力甚!大便干,無汗。

脈診:脈沉,弦緊,陽脈大于陰脈

舌診:舌體大,尖紅。

治療:中藥結合針灸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20g 柴胡60g 桂枝30g 干姜20g 黃芩30g 天花粉40g 牡蠣30g 炙甘草20g 大黃25g

劑量: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復診:第二天來做針灸,自訴:晚上頭熱明顯好轉,基本不怎么熱了;說話好了,且用拇指食指捏我的白大衣,說:神了。

患語:“吃了多個中醫大夫的藥,都說中藥慢慢調,真沒想到吃了你的藥這么快!該我好病啊”。

四天后血壓130/90,各方面癥狀大好,正在治療中….

按:“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吉林 陳亞平醫生)

【口腔潰瘍案】

患者:張某

性別:女

年齡:60歲

初診日期:2016年2月2日

主訴:口腔潰瘍平均每個月一次,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臨近春節,不能吃好的,痛苦萬分。

查:口干苦,大便溏,睡眠差。脈沉細,苔白厚。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125克 炙甘草30克 牡蠣30克 干姜30克 桂枝45克 黃芩45克 天花粉60克

劑量:三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約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藥滓,將剩余藥液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

二診:口腔潰瘍痊愈,為鞏固治療,原方再開五劑,

2016年3月9日病人來我處治療肩周炎,告知口腔潰瘍未再出現。

方歌: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相關條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河南 焦繼鋒醫生)

【陽痿汗多案】

患者:黃某

性別:男

年齡:38歲

初診日期:2016年1月2日

頭身汗出,以子時后為甚一年余,汗出后怕冷,腰酸腿軟,性生活欠佳,伴陽痿不舉,納食可,大便稀,日行2-3次,量適中,溲夜行2次,口干渴,喜溫水,寐差,舌淡胖,苔白膩,邊有齒痕,舌下絡脈粗,左脈沉細,右脈沉弦略滑。

辨六經:厥陰病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

方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黃芩25克  天花粉30克  生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制附片15克

劑量:10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二診:藥服完后患者訴精神較前佳,汗出稍有改善,陽事不舉無變化,知藥已中病,病重藥輕。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原量

方組:柴胡125克  桂枝45克  干姜30克  

   黃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生牡蠣30克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30克 

劑量:10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約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藥滓,將剩余藥液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

三診:患者自訴汗出已止,大便能成形,日行一次,溲夜行一次,已出現晨勃,但房事仍無變化,再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原量十劑。

效果:藥盡患者訴癥狀已除,房事已有明顯改善,予補腎合劑15劑鞏固,囑其忌寒涼食物,綠豆、啤酒等飲料,適房事。(江西 左文鋒醫生)

【急性多發性腦梗塞案】

患者:楊某

性別:男

年齡:58歲

患者一周前因家庭瑣事操勞,于半夜突發右側上肢和下肢無力,不能行走。嗜睡,精神差,繼而發生雙腿無力,頭痛,視力模糊,精神恍惚,口干口苦,左側嘴角向右側偏歪,說話不清晰,反應遲鈍。曾在當地三甲醫院以急性多發性腦梗塞收住院一周,療效不顯,遂來我處求治。

查體: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恍惚,精神差,嗜睡貌,舌苔黃厚,脈實稍有力,口渴,哈欠連天,晚上通宵失眠,整夜無法入眠。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真武湯

方組:制黑附片15g 麻黃15g 細辛15g 白芍45g 茯苓45g 白術30g 生姜45g(切)

劑量:四劑(每天一劑,少量多次,飯后服)

煎服方法:先煮黑附片40分鐘后,再下其他的藥物,水開再煮30分鐘,熬藥時不蓋蓋子。

二診:上述癥狀無好轉,改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柴胡根60g 炙甘草15g 牡蠣15g 干姜15g 生黃芩20g 桂枝20g 天花粉30g 郁金20g 合歡皮20g 遠志20g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藥注意: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甘草一定要用蜜炙的。

治療效果:后又開七劑,共服藥14劑,諸癥全消,現病人行走自如。特感謝河南南陽涂華新恩師的教誨。(湖北 宋奎醫生)

【持續性低熱案】

患者:劉某

性別:女

年齡:36歲

初診日期:2016年2月10日

自元月21日始低熱20余天,經多家診所治療效果不佳,用藥不詳,經人介紹來我診所治療。主訴,全身乏力,低熱,下午發熱,大小便可。脈沉遲,苔白厚。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原量

方組:柴胡125g 炙甘30g 牡蠣30g 干姜30g 生黃芩45g 肉桂45g 天花粉60g

劑量:7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0分鐘,去藥渣再煮20分鐘,分三次溫服。忌綠豆類制品。 

治療效果:藥吃第三劑病去多半,囑其繼續服用。(河南 單團結醫生 )

【長期面部痤瘡

患者:李某

性別:女

年齡:42歲

初診日期:2016年3月3日

主訴:面部長期粉刺痤瘡,吃東西上火了長得就多,反復發作。平時吃中藥會有所緩解,停藥一段時間就又反復發作,來診時,有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的癥狀,還伴有盆腔炎,面部粉瘡暗紅點多,典型的上熱下寒,吃熱性食物容易上火,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黃。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方組:柴胡60g 炙甘草20g 牡蠣30g 干姜30g 黃芩45g 桂枝45g 天花粉60g 制附片15g(打碎)

劑量:七劑(一劑吃兩天,每天三次,兩天六次)

煎服方法:冷水泡半小時,煎煮45分鐘,分三次溫服,每次300ml。

二診:2016年3月17日

面部痤瘡淡了許多,自訴口不苦,胸部舒服了,頭天吃了火鍋也不上火了。

又帶七劑鞏固療效,后電話隨訪說沒有再長痤瘡,各方面都好了許多,吃熱性食物也不上火、長痘痘了。(云南 金國陽醫生)

【6年頭汗出

患者:段某

性別:男

年齡:26歲

初診日期:2015年8月28日

頭出汗6年余。2010年因參加學生會演講時緊張,頭出汗至今,他服用過桂枝湯類方無數,均不見效。刻下:頭出汗,情緒緊張時、勞力時、喝湯時加重,冬天也照樣出汗,苦不堪言。舌下靜脈,迂曲怒張,舌質淡紅,舌邊右側有白涎,舌中豎裂紋,脈浮弦滑,易生悶氣。

辨證:氣郁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125g 桂枝45g 干姜30g 黃芩45g 天花粉60g 生牡蠣30g 炙甘草30g

劑量:1劑

煎服方法:冷水泡10分鐘,煮開再煮20分鐘,去滓重煎。一日一劑,一天三次,喝半紙杯。

忌:苦瓜,冰鎮冷飲。

治療效果:服一劑第二天汗止。

理論依據:《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辨證分析:患者為本所外治員工(陳老師診所員工分內治、外治),他為了治頭出汗到新華書店翻閱了各種醫書,吃過玉屏風散、牡蠣散、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附子湯,均無效。

8月份從河南學習仲景經方回來后,我也給他用過柴胡劑,無效。之前也給他用過柴胡桂枝干姜湯,當時按1兩=3g的小劑量來治療,無效。

8月27日晚一直想此事,涂老師的話語在耳邊回響“疑難病 找仲景”,對《傷寒論》要慢閱讀,重新打開《傷寒論》原文一條條悅讀,被第147條吸引住了。“但頭汗出,心煩者,”病人從小父母離異,性格內向,長期氣郁,能不煩嗎?但此方用過啊?這次就按原劑量1兩=15g來用,一劑下去,果然立止。

醫者按:涂老師說中醫不是慢郎中,是因為劑量不夠才慢,按仲景先師原劑量,才能一劑知,甚至是一劑已。(云南 陳慶兵醫生)

【嚴重失眠案】

患者:吳某

性別:女

年齡:43歲

初診日期:2016年4月17日

主訴:嚴重失眠,胃口不好,口苦咽干,無力,子宮切除,腎切除,平日靠安眠藥方可入睡2到4個小時,心煩。脈沉細,舌紅苔白。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125g 桂枝45g 炙甘草30g 干姜30g牡蠣30g 生黃芩45g 天花粉60g

劑量: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加水2400ml,泡30分鐘,水開后煮至1200ml,去滓,再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忌綠豆制品。

治療效果:藥吃完5劑癥狀明顯減輕,睡眠可達6小時,效果明顯繼續服用,原方5劑加以鞏固。(黑龍江 趙鵬醫生)            

【三叉神經痛

患者:某男 

年齡:68歲 

初診日期:2016年10月27日

左半側額頭至上唇陣發刀割樣疼痛,額頭迎香穴,太陽穴周圍疼甚,一年余。經市中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中西藥治療年余無效,經人介紹來我處求治。 

主訴:發作時疼痛難忍、心煩小便次多夜甚,大便可,吃飯、說話受阻。 

刻診:該患精神不振,雙手抱頭,少氣懶言。左脈浮微弦,右脈沉弦,舌紅苔黃膩,中裂紋,舌下靜脈瘀滯。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原量,針刀松解 

方組:柴胡125克 肉桂45克 生黃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炙甘草30克 牡蠣30克 干姜30克 

劑量: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以2400ml水泡藥10分鐘煎煮,水開后煎煮30分鐘,去滓再煮至600ml,分三次一日熱服。 

二診日期:2016年11月4日 諸癥悉減,唯小便次多不見好轉,效不更方,囑其再服10劑。 11月9日電話隨訪,效果滿意。10劑服完后,還是小便不利,夜甚多,考慮患者腎虛,前列腺肥大,予補腎合劑7劑,服完后尿多緩解,附桂地黃丸善后,11月28日隨訪,病告痊愈。 

相關條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體會:患者三叉神經痛一年余,經中醫西醫治療無效,反復針灸、輸液。中藥治療多次,無比心煩。10月26日從長沙學習仲圣經方回來后遇上第一位患者,涂老師在課堂上講到:“疑難病,找仲圣”,患者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看作但頭而疼,時發時止,心煩者,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臨床應用其效如神,感謝仲圣平臺王亮老師的指導和涂老師的教誨。(湖北 米其國醫生)

【持續性發熱

患者:毛某 唐河縣人

性別:男

年齡:61歲

初診日期:2015年5月13日

主要癥狀發熱兩月余,消瘦,身困乏力,在外院檢查懷疑肺結核,汗出多,上半身易汗,眠納二便可。舌淡紅,苔滑膩,脈滑數。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125克 炙甘草30克 牡蠣30克 干姜30克 黃芩45克 桂枝45克 天花粉60克

劑量:五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約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藥滓,將剩余藥液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

二診:5月18日,體溫正常,患者自述服藥過程中,每日發熱體溫漸減,五劑藥服完后體溫恢復正常,無其他不適。

原方五劑,鞏固療效。

該患者至今未再發熱。(涂華新先生醫案)

以上醫案均由仲圣平臺師友臨床提供,仲景中醫文化傳播編輯整理

                 柴胡桂枝干姜湯應用案例10則

1、云南省陳慶兵醫生案例: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氣郁

患者:段某

性別:男

年齡:26歲

初診日期:2015年8月28日

頭出汗6年余。2010年因參加學生會演講時緊張,頭出汗至今,他服用過桂枝湯類方無數,均不見效。刻下:頭出汗,情緒緊張時、勞力時、喝湯時加重,冬天也照樣出汗,苦不堪言。舌下靜脈,迂曲怒張,舌質淡紅,舌邊右側有白涎,舌中豎裂紋,脈浮弦滑,易生悶氣。

辨證:氣郁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125克  桂枝45克 干姜30克  黃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生牡蠣30克  炙甘草30克

劑量:1劑

煎服方法:冷水泡10分鐘,煮開再煮20分鐘,去滓重煎。一日一劑,一天三次,喝半紙杯。

忌:苦瓜,冰鎮冷飲。

治療效果:服一劑第二天汗止。

理論依據:《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辨證分析:患者為本所外治員工(陳老師診所員工分內治、外治),他為了治頭出汗到新華書店翻閱了各種醫書,吃過玉屏風散、牡蠣散、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附子湯,均無效。

8月份從河南學習仲景經方回來后,我也給他用過柴胡劑,無效。之前也給他用過柴胡桂枝干姜湯,當時按1兩=3g的小劑量來治療,無效。

8月27日晚一直想此事,涂老師的話語在耳邊回響“疑難病 找仲景”,對《傷寒論》要慢閱讀,重新打開《傷寒論》原文一條條閱讀,被第147條吸引住了。“但頭汗出,心煩者,”病人從小父母離異,性格內向,長期氣郁,能不煩嗎?但此方用過啊?這次就按原劑量1兩=15g來用,一劑下去,果然立止。

醫者按:涂老師說中醫不是慢郎中,是因為劑量不夠才慢,按仲景先師原劑量,才能一劑知,甚至是一劑已。

2、安徽省蘇昌富醫生案例: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急性膽囊炎

患者:邢某

性別:女

年齡:76歲

初診日期:2015年5月2日

腹痛,嘔吐,腹瀉,在當地醫院以急性腸炎治療效果欠佳,縣醫院B超確診為急性膽囊炎。

查:急性病面容,脈弦,舌質淡有瘀點,苔白膩,大便可,眠差,納差。

辨:有少陽證系在太陰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二診:所有癥狀全部消失,臨床治愈,停藥。

相關條文:《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3、涂華新醫生案例: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治療發熱

患者:毛某 唐河縣人

性別:男

年齡:61歲

初診日期:2015年5月13日

主要癥狀發熱兩月余,消瘦,身困乏力,在外院檢查懷疑肺結核,汗出多,上半身易汗,眠納二便可,舌淡紅,苔滑膩,脈滑數。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制附片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125克  炙甘草30克  牡蠣30克  干姜30克  黃芩45克  桂枝45克  天花粉60克

劑量:五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約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藥滓,將剩余藥液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

二診:5月18日,體溫正常,患者自述服藥過程中,每日發熱體溫漸減,五劑藥服完后體溫恢復正常,無其他不適。

原方五劑,鞏固療效。

該患者至今未再發熱。

4、湖南省劉立平醫生案例: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心痛、心悸

患者:李某

性別:女

年齡:69歲

初診日期:2015年10月28日

心痛一個多月,在兩家市級醫院檢查:二尖瓣關閉不全。兩家醫院都要求病人做手術,沒有藥物可治。10月28號來診,訴稍動即胸口痛甚,有時不動也痛,頭汗,齊頸而還。雙下肢水腫二十年,心悸,眠差,心煩,納可,大便可,脈沉細。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劑量:十四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二診:上方服十四劑后來診,諸癥好轉,但活動幅度大時胸口還稍疼,原方加栝蔞實、薤白。

方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黃芩25克 牡蠣15克 炙甘草15克 栝蔞實30g 薤白30g 

劑量:十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治療結果:11月29日來復診,胸痛基本消失,共服三十一劑。感謝涂華新老師的指點幫助!

相關條文:《傷寒論》第148條: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5、湖北省宋奎醫生案例: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治療急性多發性腦梗塞

患者:楊某

性別:男

年齡:58歲

患者一周前因家庭瑣事操勞,于半夜突發右側上肢和下肢無力,不能行走。嗜睡,精神差,繼而發生雙腿無力,頭痛,視力模糊,精神恍惚,口干口苦,左側嘴角向右側偏歪,說話不清晰,反應遲鈍。曾在當地三甲醫院以急性多發性腦梗塞收住院一周,療效不顯,遂來我處求治。

查體: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恍惚,精神差,嗜睡貌,舌苔黃厚,脈實稍有力,口渴,哈欠連天,晚上通宵失眠,整夜無法入眠。遂擬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真武湯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真武湯

方組:制黑附片15g   麻黃15g 細辛15g 白芍45g 茯苓45g 白術30g 生姜45g(切) 

劑量:四劑(每天一劑,少量多次,飯后服)

煎服方法:先煮黑附片40分鐘后,再下其他的藥物,水開再煮30分鐘,熬藥時不蓋蓋子。

二診:上述癥狀無好轉,改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方組:柴胡根60g 炙甘草15g 牡蠣15g 干姜15g 生黃芩20g 桂枝20g 天花粉30g 郁金20g 合歡皮20g 遠志20g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藥注意: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甘草一定要用蜜炙的。

治療效果:后又開七劑,共服藥14劑,諸癥全消,現病人行走自如。特感謝河南南陽涂華新恩師的教誨。

6、河南省單團結醫生: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持續性低熱

患者:劉某    性別:女

年齡:36歲

初診日期:2016年2月10日

自元月21日始低熱20余天,經多家診所治療效果不佳,用藥不詳,經人介紹來我診所治療。主訴:全身乏力,低熱,下午發熱,大小便可,脈沉遲,苔白厚。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原量

方組:柴胡125g 炙甘30g 牡蠣30g干姜30g 生黃芩45g肉桂45g 天花粉60g

劑量:7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0分鐘,分三次溫服。忌綠豆類制品。

治療效果:藥吃到第三劑病去多半,囑其繼續服用。

7、東北陳亞平醫生: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治療腦血栓

患者:某女

年齡:60歲

初診日期:2016年1月15日

腦血栓。

自訴:住院約20余天,經別人介紹而出院,來我處治療。胸悶、心悸、心慌、心煩,夜間頭甚熱不能眠,需貼到窗戶的玻璃上涼透才能睡,頭暈脹痛,右拇指食指不能持物,語言有時吐字不清,乏力甚!大便干,無汗。

脈診:脈沉,弦緊,陽脈大于陰脈

舌診:舌體大,尖紅。

治療:中藥結合針灸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方組:制附片20g 柴胡60g 桂枝30g 干姜20g 黃芩30g 天花粉40g 牡蠣30g 炙甘草20g 大黃25g

劑量: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復診:第二天來做針灸,自訴:晚上頭熱明顯好轉,基本不怎么熱了;說話好了,且用拇指食指捏我的白大衣,說:神了。

患語:“吃了多個中醫大夫的藥,都說中藥慢慢調,真沒想到吃了你的藥這么快!該我好病啊”。

四天后血壓130/90,各方面癥狀大好,正在治療中….

按:“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著,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8、黑龍江 趙鵬: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嚴重失眠

患者:吳某

性別:女

年齡:43歲

初診日期:2016年4月17日

主訴:嚴重失眠,胃口不好,口苦咽干,無力,子宮切除,腎切除,平日靠安眠藥方可入睡2到4個小時,心煩,脈沉細,舌紅苔白。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柴胡125g 桂枝45g 炙甘草30g 干姜30g牡蠣30g 生黃芩45g 天花粉60g

劑量: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加水2400ml,泡30分鐘,水開后煮至1200ml,去滓,再煎至600ml,分三次溫服。忌綠豆制品。

治療效果:藥吃完5劑癥狀明顯減輕,睡眠可達6小時,效果明顯繼續服用,原方5劑加以鞏固

9、云南金國陽: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長期面部痤瘡

患者:李某

性別:女

年齡:42歲

初診日期:2016年3月3日

主訴:面部長期粉刺痤瘡,吃東西上火了長得就多,反復發作。平時吃中藥會有所緩解,停藥一段時間就又反復發作,來診時,有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的癥狀,還伴有盆腔炎,面部粉瘡暗紅點多,舌質淡紅,苔黃,典型的上熱下寒,吃熱性食物容易上火,大便正常。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方組:柴胡60g 炙甘草20g 牡蠣30g 干姜30g 黃芩45g 桂枝45g 天花粉60g 制附片15g(打碎)

劑量:七劑(一劑吃兩天,每天三次,兩天六次)

煎服方法:冷水泡半小時,煎煮45分鐘,分三次溫服,每次300ml。

二診:2016年3月17日

面部痤瘡淡了許多,自訴口不苦,胸部舒服了,頭天吃了火鍋也不上火了。

又帶七劑鞏固療效,后電話隨訪說沒有再長痤瘡,各方面都好了許多,吃熱性食物也不上火、長痘痘了。

10、安徽蘇昌富醫生: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腦外傷引起的癲癇:

患者:某女

年齡:52歲

初診日期:2016年6月15日

4年前騎電瓶車被轎車撞上,當時出現腦外傷,住院治療,未出現特殊癥狀而出院,出院半年左右,出現暈厥,發作時上吐下泄,神志不清幾分鐘,后自行醒來,先后去南京某三甲醫院,八六軍區醫院治療,腦電圖有輕度不正常波,醫院都以為是胃腸功能紊亂,一直以胃腸疾病治療,一直不見好轉,后由別人介紹來我處診治。

查:神清,面稍黑黃,舌淡紅,苔薄白,舌下瘀不顯,脈左弦右緩弱,睡眠一般,飲食可,二便正常,每次在受涼,勞累,情緒不好等情況下出現上吐下泄,然后不醒人事,幾分鐘后緩解。

診斷:少陽樞機不利,太陰虛寒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附片

方組:附片15g  柴胡125g 桂枝45g 干姜30g  黃芩45g  天花粉60g  生牡蠣30g  炙甘草30g

劑量: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煮20分鐘,分三次飯后溫服。

二診:2016年6月23日

自述近來一直很好,發作了一次,但沒有暈厥了,現精神狀態也好很多。后繼前方,共用了35付,至今未發作。

嘆經方,有是證用是方,效果佳,從六經來說,經,腑,臟的生克制化也是傷寒雜病論的精髓所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經驗錄—習方心悟(十九)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經方筆記丨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及其運用 作者:張長恩
傷寒論29: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
抓住柴胡桂枝干姜湯的主癥,臨床效果才會主桿見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潢川县| 高州市| 海晏县| 枝江市| 洞头县| 海口市| 海宁市| 蓬溪县| 长岛县| 余干县| 新河县| 临高县| 敦煌市| 菏泽市| 吐鲁番市| 沙坪坝区| 龙江县| 宝鸡市| 明水县| 眉山市| 灵石县| 荆门市| 乌鲁木齐县| 宁南县| 通化市| 中方县| 于田县| 温州市| 汉寿县| 西安市| 深泽县| 分宜县| 南部县| 澄迈县| 浠水县| 醴陵市| 达孜县| 精河县| 兴安盟|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