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熱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咽喉不適,心慌失眠

頸椎病中,如果出現咽喉不適心慌失眠,是壓迫了交感神經屬于交感神經型往往表現為熱證,適合于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葛根黃芩黃連湯
《傷寒論》
【組成】  葛根(15g)  炙甘草(6g)  黃芩(9g)  黃連(9g)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協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中作渴,喘而無汗,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歌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共煎嘗,邪陷陽明成熱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主治】:外感表證未解而熱邪入里,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胸腕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為主藥,既能外界肌表之邪,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瀉利;輔佐黃芩、黃蓮清泄里熱,厚腸止利;使以甘草甘緩和中,協調主藥,共成清里解表之劑。原方先煮葛根,后納諸藥,則解肌之力緩而清里之力強,乃三表七里之治也。 【按語】:本方以身熱下利、苔紅苔黃、脈數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腸傷寒、小兒麻痹癥、小兒消化不良、嬰幼兒秋季腹瀉等。如兼嘔吐,加半夏、竹茹;夾有食滯,加山楂、神曲;腹痛,加木香、白芍;濕熱泄瀉,加銀花、車前子;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如銀花、白頭翁、木香。 如下利而不發熱,脈沉遲或微弱,病屬虛寒者,不宜食用本方。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對五聯疫苗所致發熱家兔具有明顯降溫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有

一定的抗菌作用;可對抗烏頭堿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等。 【附方】 加味葛根芩連湯(《趙錫武醫療經驗》)即本方加生石膏、金銀花、杭白菊、全蝎、蜈蚣組成。功能清熱透表,芳香逐穢,調肝熄風,宣痹通絡。主治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的急性期。

“頸椎不適,便溏不爽,肛門灼熱”是典型的葛根芩連湯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臨證思辨錄

《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本條宜分兩段讀,即從“太陽病”至“表未解也”為第一段,說明下利而兼表證。從“喘而汗出者”以下為第二段,說明表證誤下,病邪入里化熱以致下利。

第一段“太陽病,桂枝證”,即太陽中風證,本當調和營衛,解肌祛風,而誤用下法,引邪深入,熱趨大腸,令其傳導太過,以致“利遂不止”,是表未解而里證已重。既有表證,則有發熱,惡寒,自汗,頭痛等。此時必究下利之性質如何,方可確定病因病機屬性。“脈促”說明里熱已盛,邪正相爭激烈,影響氣血運行,故脈來數,時一止。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傷寒論·平脈法》曰:“脈來數,時一止,名曰促。脈陽盛則促”。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注本條云:“……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者,知表未解也”。

可見此時病因病機是里熱下利已重,而兼表證未解法宜清熱止利,兼以解表。葛根芩連湯清熱堅陰止利之方,然有一定的透表作用,可酌情用之。

第二段“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是表證誤下后,表證已罷,病邪入里化熱,不惟侵犯腸道,以致下利不止,而且熱邪上迫于肺,肺失消肅故喘;熱勢蒸騰,迫液外泄則汗出。此時脈象如何?

筆者以為,其脈仍促。否則病情加重,反不見促脈,于理難通。此外還可伴見尿黃,口渴,舌紅,苔黃等法宜清熱止利,葛根芩連湯主之。以上謹就原文加以詮釋,若征之臨床,里熱下利而見促脈者有之,然則為數甚少。無論表解未解,但見此脈者,說明病重,不可等閑視之,必以苦寒清熱,堅陰止利為先著,兼顧其余。由是言之,此類病情不可待脈促而后用此方

論中葛根用法如下:

其一,以風寒表證為主者,葛根用量為四兩。其中又分以下兩種情形:

1. 用于太陽病經輸不利,如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前者為太陽中風而見項背強,后者為太陽傷寒而見項背強。各自主方固有不同,而辛溫發散是其所同。二者均宜加葛根升津液,舒筋脈,以治項背強,然則葛根微涼,故僅用其常量(四兩)。

2. 用于太陽病,風寒之邪不得外解,而內迫胃腸之下利或嘔吐,葛根用量亦為四兩。如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以上兩條所指之“陽明”,無非言其嘔吐屬胃,下利屬腸,因風寒之邪不解,內迫胃腸所致,實非陽明熱證。因邪未化熱,故用葛根升津止利:或協同半夏和胃止嘔,亦取常量。

其二,用于腸熱下利,即第34條所指之證。因外邪已入里化熱,宜苦寒清執,堅陰止利,并行升津止利,或兼以透表之法,故用葛根半斤。

.本方用于雜病,多不發熱應用范圍甚廣,如

 因熱邪所致之腹痛下利,痢疾;

 因熱邪上擾,陽明經脈受傷之多種痛證,如頭痛,三叉神經痛,齒痛齦腫等;

 熱邪傷胃之胃提灼痛:

 熱邪犯肺之咳喘等。

01 肺熱咳喘下利

  葛根芩連湯以治熱利為主,人所共知。而本方亦可治肺熱咳喘,原文有“喘而汗出”四字,已肇熱邪上逆犯肺之端,故熱邪犯肺之咳喘,或肺移熱于腸之咳喘下利,可酌情用之。

 何某,男,82歲,2016年4月20日初診。

 咳喘多年,復發月余,腹瀉20天。目前咳嗽白稠痰量多,尚易咯出,氣喘不能平臥,背部汗出,微惡風,不發熱,腹瀉稀水便,日行6-7次,肛門窘迫,里急后重,兼有少許粘液絲,下肢浮腫,飲食欠佳,脈弦數,舌苔淡黃而厚,質絳。此例龍鐘多病,似乎虛象,而致虛之由,在于邪實。

 考其發病過程,咳喘在前,腹瀉在后。而白稠痰量多,背部汗出,舌苔黃厚,質絳,知痰熱犯肺。痰阻氣道,熱邪蒸迫,是必氣喘。肺為水之上源,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功能受累,則水精難以四布,五經難以并行,故下肢浮腫。因老年汗出,毛孔疏松,故微惡風,然非主癥。肺移熱于大腸,其傳導太過,故有下利諸癥。

治宜清熱宣肺化痰,苦寒堅陰止利

處方:葛根15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廣木香10g,砂仁10g,肉蔻10g,浙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苑10g,冬花10g,蘇子10g,白英20g,敗醬草20g,魚腥草30g,葶藶子10g,7劑。

4月29日復診:咳嗽白痰好轉,氣喘、浮腫減輕,可高枕平臥,汗出惡風消失,溏便日行4-5次,無粘液絲,里急后重略輕,浮腫,脈弦數,舌苔黃而厚,質絳。是病情減輕,而病機未變。因其浮腫未減,必增強化氣行水功效,以復水精四布之常,故于原方加入五苓散(常用量)

至6月24日為第六診:二診之方共服35 劑,咳嗽甚輕,少許白痰,僅活動后微喘,可平臥,精神飲食好轉,糖便日行3-4次,或不成形,無里急后重,浮腫明顯減經,脈弦緩,舌苔薄白,質絳。此時肺熱及其移熱于腸,已去十分之六七,在老年體弱者,不可繼進苦寒,故改為化氣行水,宣肺化痰,祛濕止利之法。

基本方:桂枝10g,豬苓10g,茯苓30g,澤瀉10g,焦術10g,麻黃10g,浙貝10g,桔梗10g,黃連10g,廣木香10g,砂仁10g,肉蔻10g,草果仁10g,焦三仙各10g,雞內金10g,赤石脂10g。至8月9日為第九診:已服此方21劑,咳喘不明顯,浮腫消失,大便日行2-3次,微溏,脈弦緩,苔白薄。再予上方7劑,其后未來門診。

02 前額痛

左某,女,21歲,2005年4月22日初診。

前額痛三日,周身躁熱感,體溫正常,口鼻干燥,多夢,睡眠不安,溏便,日行1-3次,脈弦緩,舌苔白厚,質絳前額屬足陽明經脈循行之地,《靈樞·經脈》曰:足陽明經脈“循發際,至額顱”是也。周身躁熱,口鼻干燥,睡眠不安,亦為陽明熱象,如《素問·熱論》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大便溏瀉,乃熱邪兼濕,侵犯腸道

從總體來看,屬熱重濕輕之證。法宜苦寒清熱,兼以化濕,活血理氣,處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玄胡15g, 郁金10g,廣木香10g,砂仁10g,藿香10g,佩蘭10g,片姜黃10g,當歸10g,川芎10g,7劑。

4月29日復診:頭痛已愈,大便正常,躁熱感消失,食欲不佳,易疲勞,脈緩,舌苔薄白,質紅。此為熱邪大勢已去,而濕邪殘留。

在年輕體壯者,祛邪務盡,慎用補脾健運之法。理同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所論:“……面色蒼者(指內熱或陰虛內熱者一一筆者注),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因而仍用前方加雞內金、建曲,7劑而愈。

03   眉棱骨痛、陰吹

鄭某,女,34歲,2004年12月29日初診。

眉棱骨痛數日,勞累后加重,伴口干苦,口臭,胃脘脹痛,矢氣則不痛,不反酸。月經周期正常,量少,伴腰腿痛。平時白帶較多,近來轉為黃帶,陰吹。脈緩,舌苔白厚,質絳。

以上諸癥屬熱盛兼濕,當無疑問。眉棱骨為足陽經脈循行之地。又其經脈“入上齒中,還出挾口還唇”(《靈樞·經脈》)。是故陽明熱盛兼濕,薰蒸于中上二焦,則有眉棱骨痛,口干苦而臭,胃提脹痛等。濕熱濁氣下注,故有黃帶,陰吹。

考沖任二脈均起于胞宮過陰器,而沖脈會足陽明于氣街;任脈之“中腕”為胃之募穴而會于足陽明、“上腕”亦會足陽明,此為濕熱下注陰部之經脈聯系。關于陰吹,《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曰:“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筆者曾用此方治療陰吹,其效不佳,然屬個案,姑且不論。而陰吹因“胃氣下泄”,“此谷氣之實也”,則陽明濕熱濁氣下注,似乎隱約其間。是以擬定苦寒清熱燥濕,兼活血通絡止痛為法。

處萬:葛根10g,黃芩10g,黃連10g,炙甘草6g,蒼術15g,黃柏10g,當歸10g,川芎10g,玄胡15g,郁金10g,片妻黃10g,全購10g,蜈蚣2條,鳳尾草30g,7劑。

2005年1月5日復診:眉棱骨痛、胃脹脹痛、口干苦而臭及陰吹消失,仍有黃帶,脈緩,苔白略厚,質絳。是濕熱未盡,仍予上方內服7劑。

外用下方坐浴:白頭翁30g,黃柏15g,秦皮15g,生大黃30g,苦參30g,蛇床子30g,明礬15g,7劑,每日一劑,煎湯坐浴30分鐘,每日二次。后因其他病證來診,知前病已愈。

04   三叉神經痛

章某,女,64歲,2009年5月15日初診。

左側眼眶、鼻梁、下頜、下唇灼痛,心煩約半月,某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服止痛西藥(不詳),療效不理想,而改投中醫。刻下除前述癥狀外,左足跟及足外側痛,右髖關節痛,尚可忍受,雙目干澀,大便干結,納少,脈弦數,舌苔灰黃厚膩。此例多處灼痛,心煩,目干,便結等,顯然屬熱舌苔灰黃厚膩,質絳,乃兼濕象。其疼痛部位,多與足陽經脈循行相符。

如《靈樞·經脈》曰:“胃陽明之脈,走于鼻,之交櫝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挾口還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至額顱……其支者……以下髀關……”。

由此可見,此例以熱盛為主,兼有濕邪,薰蒸足陽明經脈,故有諸痛。

治宜苦寒清熱,兼以化濕通絡

處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30g,劉寄奴25g,徐長卿25g,玄胡15g,片姜黃10g,全蝎10g,蜈蚣2條,7劑。

5月20日復診:左則頭面部諸灼痛明顯減輕,二便正常,左眼瞼微腫,頭昏,納差,脈緩,舌苔白厚,質紅。是濕熱之邪未盡,故于原方去炙甘草,加藿香、佩蘭、鉤藤、天麻,3劑(因前方尚有二劑未服)。

2011年11月4日第三診:經上述治療后,三叉神經痛未發,近三日左顴及下頜痛,尚能耐受,頭昏,口渴,飲水較多,目赤,后半夜自覺躁熱(體溫正常),汗出,納差,二便正常,脈數,舌苔白厚,質紅。此乃前次治不徹底,時隔二年余而復發。其口渴飲水,躁熱汗出等,仍為熱邪兼濕,不過程度較輕,部位略有差異而已。仍用前方加土鱉、紅花、丹參,共服14劑,諸癥消失。

05   齒齦腫痛

吳某,男,67歲,2015年8月21日來診。

右側上下臼齒痛,齒齦紅腫四天,徹夜難眠,心悸胸悶氣短,胃不痛,脈弦數,舌苔中根部白而略厚,質鮮紅。有冠心病、慢性淺表性胃炎史。凡齒齦急性腫痛,風熱上擾者恒多,所謂風火牙痛是也。足陽明經脈入上齒中,手陽明經脈入下齒中。從部位結合病象,當屬陽明風熱上擾。

此為宿疾而兼新病,本當急則治其標,然而宿疾中之冠心病、慢性胃炎,極易因疼痛不眠而誘發,發則更甚于前,或有不測之變。

故宜標本同治,以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為主,兼顧宿疾為法。

處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金剛藤30g,忍冬藤30g,白英30g,敗醬草20g,白芷10g,細辛6g,全蝎10g,蜈蚣2條,吳茱萸6g,烏賊骨15g,玄胡15g,郁金10g,片姜黃10g,當歸10g,川芎10g,生蒲黃10g,五靈脂10g,7劑。

方中從葛根至敗醬草八味,清熱泄火,解毒消腫;從白芷至蜈蚣四味,功在疏風通絡止痛,均是以治新病為主。從吳茱萸至片姜黃五味,既防胃痛復發,又增止痛之效。從當歸至五靈脂四味,活血化瘀止痛,以兼治冠心病。用藥雖雜,而條理尚屬清晰。

8月28日復診:右側齒齦腫痛明顯減輕,僅進食時微痛,夜間可以入眠,心悸胸悶氣短亦有減輕,因而轉用小胸湯加味,以治宿疾為主,兼治新病。

06   顳頜關節痛

查某,女,49歲,2016年6月17日初診。

左顳頜關節痛,張口時痛重,伴有關節響聲,只能半張其口,左耳內痛、耳鳴,大便秘結,依賴通便藥排便,無腹脹,月經周期紊亂,已延期一周未行,脈緩,舌苔白厚,質絳。足陽明經穴“下關”,位于顳頜關節前下方:足少陽經穴“上關”,位于顳頜關節前上方。足少陽經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可見顳頜關節痛,耳痛耳鳴,與此二經脈密切相關。而大便秘結,舌苔白厚,質絳,是熱邪上擾之象。

治宜清泄少陽陽明,活血通絡。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葛根10g,黃連10g,炙甘草6g,當歸10g,川芎10g,土整10g,蘇木10g,劉寄奴25g,徐長卿25g,全蝎10g,蜈蚣2條,忍冬藤30g,金剛藤25g,虎杖25g,7劑。

此為小柴胡與葛根芩連湯合方,其中虎杖除清熱解毒外,通便尤佳,僅通其便,而不致腹痛腹瀉。

6月29日復診:左顳頜關節不痛,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左耳不痛,但有耳鳴及閉脹感,便秘消失,月經于23日來潮,脈舌同前。病未痊愈,不便更方,而加辛夷、藁本、蒼耳子、鵝不食草,辛以通竅,7劑。

07   胃院及咽喉灼痛

潘某,女,37歲,2005年6月22日初診。

噯氣氣頻繁,胃脘灼熱,以旋覆代赭湯加減,先后二診,共14劑。

7月6日第三診:自述病情本已明顯緩解,日前因事大怒,以致噯氣加重,胃脘及咽喉灼痛,頭昏,目赤而脹,心煩,睡眠不安,大便干結,二日一行,脈弦緩,舌絳少苔。

其病原為胃氣上逆,而大怒之后,肝陽暴張,沖逆胃腑,以致肝胃火盛。如胃脘灼熱而痛,噯氣,大便干結,乃胃火亢盛所致。咽喉灼痛,頭昏,目赤而脹,乃肝火上逆使然。火熱上擾心神,則心煩而睡眠不安。

《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之后,上入頑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觀此則以上諸癥之臟腑經脈聯系,自可了然。舌絳少苔,已示陰傷苗頭。

治宜清泄肝胃,柔肝降逆。

處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10g,丹皮10g,炒梔子10g,當歸10g,川芎10g,丹參30g,青葙子10g,棗仁30g,合歡花20g,7劑。

其后略事加減與服,至8月5日第七診:共此方28劑,上述癥狀多已消失,惟存睡眠不安,精神不振,脈緩,舌苔白薄,質正常。肝胃火盛得已平復,尚存此癥,當屬順象,不便冒然進補。蓋以大怒之后,神疲眠差,乃正氣待復之佳兆,故以平肝和胃為法以善其后。

08   面部痤瘡

邱某,女,27歲,2013年7月5日初診。

面部痤瘡,以鼻、唇部為多,色紅,少數有白色膿點,部分結痂,微痛微癢,自覺患處皮膚干燥,腹脹,飲食正常,月經周期正常,經期小腹痛甚,有小血塊, 伴嘔吐,腹瀉,乳脹,脈弦緩,舌苔白而略厚,質鮮紅。

痤瘡因熱者居多,其有小脹點看,熱盛化毒也。考其部位,鼻與唇主要有手足陽明經脈分布。面部主要有足陽明、足少陽經脈分布。因知痤瘡為陽明燥熱、少陽風火,循經脈上擾所致;經期腹痛吐瀉等,亦為此二經邪熱,乘血室暫虛而下犯。蓋沖任二脈,均起于胞宮,而沖脈與足陽明經脈會于氣街;任脈附于陽明而隸于肝,故有斯癥。

法宜清泄陽明少陽邪熱為主,兼顧其余。

處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生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廣木香10g,陳皮10g,茯苓30g,綠萼梅10g,月季花10g,玫瑰花10g,冬瓜子30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佩蘭10g,7劑。

7月12日二診:面部痤瘡平復,鼻唇周圍痤瘡明顯好轉,部分平復,又生少許濕疹,納差,大便日行1-2次,成形,脈數,舌苔中根部淡黃而厚。此時病情明顯好轉,而舌苔轉為淡黃而厚,說明熱而兼濕明顯,筆者有自擬“四土湯”,具清熱祛濕,解毒通絡之功,故加入前方:葛根10g,黃連10g,黃芩10g,炙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土獲苓30g,土大黃20g,土貝母10g,土牛膝10g,當歸10g,川芎10g,全蝎10g,蜈蚣2條,白鮮皮10g,地膚子10g,焦三仙各10g,7劑。

7月24日三診:痤瘡大多平復,殘留少許痕跡,濕疹已愈,為鞏固療效,仍予二診之方7劑。

09  鼻衄

李某,男,83 歲,2014年12月12日初診。

患者從今年九月至今,共衄血三次,量多。第三次從11月初開始,因量多難止,而住院治療。11月27日好轉出院,診斷為“鼻出血”。鼻咽鏡提示:左鼻腔可見出血點。目前鼻通氣尚佳,有清涕噴嚏,并帶少許血絲,眉棱骨痛,頭暈,心悸,心煩,肢軟乏力,腹脹,納差,大便干結,日行一次,尿不暢,脈弦數,苔白厚,質絳。有高血壓、糖尿病史。

此例高齡體弱多病,鼻涕帶血,眉棱骨痛,心煩,腹脹,大便干結,脈弦脈,苔白厚舌質絳等,乃陽明少陽邪熱循經上犯所致。鼻腔有出血點,又有少許血絲,刺激鼻腔粘膜,故有清涕噴嚏;即令兼有外感風寒,亦非主癥,以其鼻息尚通故也。

治宜清泄陽明少陽邪熱為主,處方:葛根 10g,黃芩炭25g,炒黃連10g,炙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蒼耳子10g,藁本10g,白英20g,敗醬草20g,半枝蓮30g,蛇舌草30g,枳實25g,虎杖25g,萊服子15g,紫草10g,大小薊炭各10g,7劑。

12月19日復診:清涕噴嚏明顯減少,無血絲,左下肢沉重乏力,活動后自行緩解,大便干結及尿不暢減輕,飲食尚可,脈弦緩,舌苔根部淡黃而厚。仍與前方略事減7劑。其后于2015年1月16日、2月15日,來診各一次,病情穩定,用方同前。

【案例追蹤】尚某,36歲,主述:2011年5月17日頭頸肩部酸脹,頭暈昏痛;咽喉不適,心慌失眠,大便偏干,口苦,容易上火,舌瘦而暗紅,有薄黃苔,脈細滑。   

    【處方】:葛根80g  黃芩10g 甘草10g  黃連8g 白芍30g  木瓜30g  天麻15g  石斛10g  棗仁30g  炙遠志10g  茯神30g 香附子15g  合歡花10g  七劑

   上方服后,癥狀消失而獲全愈。

   【按語】:本案代表了頸椎病的一種類型。從頭頸部酸脹疼痛這一癥狀來看,可以確定為頸椎病。頭暈昏痛,是壓迫了椎動脈,導致頭部供血不足所致,屬于椎動脈型;咽喉不適,心慌失眠,是壓迫了交感神經,屬于交感神經型。這一類頸椎病,往往表現為熱證,適合于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其中,香附子、茯神、合歡花,調氣安神,與遠志、棗仁相配,有很好的治療心慌、失眠的作用。特別是合歡花,既可以安神,又可以利咽喉,與石斛相配,能夠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

   【心得】在臨床中,我經常采用葛根制劑作為治療頸椎病的主方,在雜病中表現為寒證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表現為熱證的,用葛根芩連湯。但葛根劑量要大,煎劑每劑至少用50g。

   本案頸椎局部酸脹、僵硬,屬于頸型;手麻、抬舉不便,神經根受壓,屬于神經根型,患者怕冷、舌淡,適合于用葛根湯溫通。

  【加減】如果手臂麻木原方中如果加羌活、秦艽祛風,白芥子化痰,雞血藤活血,豨簽草、鹿銜草通絡。后3味藥加入,治療手臂麻木特別有效。如果手臂疼痛劇烈,還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倘若頸椎病日久,已經發生器質性改變,則必須在煎劑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劑緩圖。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軟堅散結,消融骨刺,加當歸、巴戟天,滋養精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梅國強:葛根黃芩黃連湯臨證思辨錄
【麗東書院】丁元慶辨治濕熱頭痛經驗
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神奇功效與作用
葛根與合病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經方應用】血壓居高不降的X先生(附新址)
高血壓→血壓居高不降的X先生→大柴胡湯+黃連、葛根(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千阳县| 开封市| 黑龙江省| 泸西县| 青岛市| 千阳县| 松滋市| 根河市| 肇庆市| 岳普湖县| 承德市| 淳化县| 玛沁县| 乌拉特前旗| 会东县| 堆龙德庆县| 林口县| 潍坊市| 罗定市| 谢通门县| 河北省| 永吉县| 盐城市| 全南县| 怀集县| 乐安县| 莎车县| 同德县| 玉龙| 敦煌市| 淄博市| 塔河县| 讷河市| 鸡泽县| 同心县| 日土县| 宝鸡市| 曲阜市| 上杭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