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貴州一位軍訓女孩唱《嘴巴嘟嘟》火爆全網。
瞧這魔性的歌聲,夸張的動作,在場所有人都被逗得捧腹大笑。
視頻傳到抖音后,瞬間引來500多萬播放量和10多萬點贊!
所有人都夸她自信開朗,但也有人質疑她過于沙雕,不要面子。
對此,女孩拍拍胸脯說:
“我要什么面子啊?我就是要活成另外一種樣子!”
軍訓女孩的戲精場面,讓我想起了最近流行的“社交牛逼癥”。
生活中,“社交牛逼癥”的孩子確實很討人喜。
他們社交能力強,無論走到哪兒、和誰交往,都能輕松帶動現場氣氛,得心應手。
01
社交牛逼的孩子,人生也更牛逼
李玫瑾曾在《圓桌派》中坦言:家長要從小讓孩子“臉皮厚”。
顧名思義,也就是要培養他們“社交牛逼”的性格,因為這樣的孩子不懼眼光,內心強大。
一次,主持人問撒貝寧:你剛上北大那會兒,怎么就當上了廣播電臺臺長呢?
撒貝寧撓撓頭,坦然回復道:
“就是因為我臉皮厚啊,我當時自告奮勇,全班就我一個人舉了手!”
那些社交牛逼的孩子,人生道路也更加牛逼。
95后小花張子楓,便是如此。
4歲那年,她去河南參加一檔少兒選秀節目。
面對鏡頭,她毫不怯場,反而上演了一出經典開場白,至今讓人記憶深刻:
“人在江湖飄啊,子楓不挨刀啊。 為啥不挨刀啊,因為有絕招啊。
一是我可愛,二是我活潑,三是會跳舞。 一二三四五六七,反正才藝特別多。”
在場所有評委都被逗樂了,其中有個評委,還特地把張媽媽叫到一邊:
“你家孩子放在河南太可惜了,可以考慮帶去北京闖闖看。”
從此,便開啟了“國民閨女”張子楓的燦爛星途。
但人紅是非多,一路走來,抨擊聲不絕于耳。
面對外界的風言風語,她永遠一副淡定自若的樣子。
不過也正是這樣,張子楓才能有更好的心態去發展事業,打磨演技,從而成為新一代小戲骨。
就像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說的那樣:
“面對蕓蕓眾生各式各樣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懷,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視若無睹。
在這方面人們的感覺各自不同,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才能開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有人說,那些社交能力強的孩子以后更能如魚得水,事半功倍。
但扎心的是,現實生活中,“社交恐懼癥”的孩子才占據了大多數。
02
臉皮越薄的孩子,越容易出問題
前幾天,閨蜜和我吐槽她女兒:
“一次考試沒考好,就一蹶不振;老師批評一句,她就立馬漲紅了臉,巴不得從地縫里鉆進去。
就連吃飯時,她也是低頭不語,完全不敢和同學溝通。”
近年來,像這種情況的玻璃心孩子越來越多。
曾有研究表明,我國46%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玻璃心,他們敏感脆弱,一旦遇到批評和指責就會立馬陷入恐慌,甚至會因為別人一個眼神和一句話而變得悶悶不樂。
至于我家孩子嘛,從小臉皮就薄。
逢年過節,別家孩子都在給外公外婆表演節目。
輪到他的時候,他卻捂著臉一路小跑到了我身后,使勁拽著衣服示弱:“媽媽,我不敢。”
外出游玩,他看到很多小朋友成群結隊在抓小魚,眼里滿是羨慕。
但當我建議他過去打個招呼時,他立馬卻把臉撇過去,始終沒有勇氣踏出這一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兒子四年級的時候。
那時,他成績還不錯,但因為粗心大意做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在課上當堂被老師批評。
回到家后,他倒也沒哭。
吃飯時,卻突然惆悵地問我:
“媽媽,老師今天批評了我,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而且全班人都看到了,這下他們也都不喜歡我了吧?”
聽后,我一臉愕然。
因為我特地詢問過兒子的同學,老師的批評其實很善意,語氣也沒有很不好。
如此一件小風小浪,怎么到了兒子那里,卻成了如臨深淵?
“玻璃心”、“薄臉皮”就是一個個枷鎖,束縛住了孩子的快樂和成長。
這樣的孩子,即便面對成功的機會,也很難有勇氣踏出去為自己爭取。
漸漸地,他們的心態會更加狹窄,人生道路也會更加寸步難行。
03
如何培養出社交能力強的孩子?
孩子的內向,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天生內向,父母在尊重的前提下,要指引孩子找到適合他的路。
另一種是后天內向,是因為被家長打壓得多了,自然而然養成了社交障礙的壞習慣,所以父母應該及時逆轉此局面,讓孩子重返社交自信。
華盛頓大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Carolyn Webster-Stratton和兒童臨床心理學家Jamila Reid在研究中發現:
“社交力強的孩子在學業上會更加成功,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學業上表現較差的可能性更高。”
而那些有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特質之一就是:臉皮厚。
他們敢于放下成見,輕松地行走于世間之上;他們即便遭遇磨難,也會有起死回生的決心和勇氣。
清華教授也說過:“臉皮厚”的孩子很快樂,長大后容易成功!
那么,為人父母,該如何養育這種孩子呢?
一.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為了治好我家娃的玻璃心,我開始運行心理學上的共情法則。
舉個例子:
前幾天,我家娃回來向我傾訴,說副班長在發卷子的時候瞥了他一眼,好像對他很不滿意。
我不再一臉愕然,也不再小題大做,而是嘗試著從一位玻璃心的小孩子身上出發,識別他的情緒,嘗試和他交流:
“寶貝,我很理解你!要是我被瞥了一眼,我肯定也會很難過的。”
兒子突然抬起頭來欣喜地望著我,這說明他的情緒已經得到了肯定和正面回饋,于是我緊接著又說:
“你知道嗎?媽媽上學的時候也被同桌瞥過,那時候我還找他理論,沒想到他頓時哈哈大笑,說那是因為眼睛進沙子了,不是在瞥我!”
話語未落,我就看到兒子和我一起笑了起來。
這種共情式的談話精髓就是,你要全盤接納孩子的“玻璃情緒”,要讓他知道這種情緒很普遍。
當父母為孩子鏟除了情緒的泥沼,他才不會深陷進去,從而悶悶不樂,懷疑自己。
二.鼓勵 :父母心底的認可,是孩子前行的勇氣
楊迪剛開始進入主持界的時候,憑著一張其貌不揚的臉,收獲了很多質疑與反對。
但他卻憑著自己的幽默風趣,在主持界爭到了一席之地。
有人說:節目如果沒有楊迪,根本枯燥無味,看不下去。
他自己也自信地表示:
“主持界少了我,就會失掉一些快樂。”
這種源于內心的勇氣和自信,全靠父母的鼓勵與肯定。
他解釋道:“從小我不管干什么,我媽都說好,從未說過一句不是。
他們不斷地鼓勵我,肯定我,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
很多關注楊迪的朋友也都知道,楊迪媽媽也是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憑借自己開朗活潑的性格圈粉無數,相信這樣的性格也持續地為楊迪的成長帶來光和熱。
教育學上,積極的心理暗示永遠是最行之有效的提高自信力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孩子過度害羞,那就要從言行舉止上去暗示他并不是個害羞的孩子,舉個例子:
之前,我想讓孩子去給隔壁王奶奶送一條魚,但他推讓半天,說不敢去。
我腦瓜子一動,便哄他:“今天王奶奶還夸你,說你勇敢,會說話呢。”
兒子一聽王奶奶這么喜歡他,趕緊拿著魚就跑了。
事實證明,一個從小得到積極暗示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收獲健康陽光的心態。
三.接納 :讓我們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孩子就像是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石頭,作為造物主的父母只有勇于接納自己,才能點石成金。
我從小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并因此對自己的性格耿耿于懷,把自己關在書房,很少與外人交流。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盼望他能落落大方。
但事與愿違,孩子竟與我的性格一模一樣。
我開始寄希望于育兒書,但不論我怎么使勁,他還是一成不變。
楊瀾說過:
“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那一刻我才發現,從始至終,我的勁兒都使錯了地方。
于是,我學著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書房,而是積極參加了很多戶外活動、親子活動。
我不再因性格感到自卑膽怯,而是完完全全地接納了自己。
在這種強大的磁場下,孩子也變得開朗了很多。
這種“模仿的教育作用”,比我以往任何的教育成果都來得高效。
原來,父母只有穩住自己內心,接納自己本身,孩子才能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前進。
04
正因這世間光怪陸離,所以我們才更傾向于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我們希望他樂觀,心大,堅強。
這樣的孩子,不會被失意和質疑撂倒。
他們仿佛就像游戲里的人物,不僅有一身盔甲,還能在失敗的時候自行療傷,自己為自己補充能量。
這樣的孩子,世界看到了都會對他和顏悅色吧。
點擊“在看”,愿每一個生命,都能活在愛的關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