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注:《神農本草經》將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而上品中藥共有120種,在方劑配伍中,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配伍,上品中藥為君藥(君藥: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主養命,以應天(三才:天、地、人),無毒,君藥一般分量多,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應依據《神農本草經》上品。
原文: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注:《神農本草經》將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而中品中藥共有120種,在方劑配伍中,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配伍,中品中藥為臣藥(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癥的藥物。),主養性,以應人(三才:天、地、人),有些中藥有毒,有些中藥無毒,使用時應仔細斟酌其適宜的病癥及藥物互相配伍的適宜情況,欲遏制疾病的發展及補虛羸瘦者,應依據《神農本草經》中品。
原文: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注:《神農本草經》將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而下品中藥共有125種,在方劑配伍中,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配伍,下品中藥為佐使藥(佐藥:意義一是為佐助藥,用于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為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藥、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三是為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使藥:意義一是引經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經常作為使藥入方。),主治病,以應地(三才:天、地、人),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應依據《神農本草經》下品。
原文: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注:《神農本草經》三品合共三百六十五種藥,以合標準的三百六十五天日月星辰之行度,用一行度來應和一天,以成一歲(歲:年,即日月星辰之行度三百六十五度,《神農本草經》三品合共三百六十五種中藥,一年標準三百六十五天)。
原文:藥有藥物一百二種作君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注:《神農本草經》中有一百二十種作君藥,在方劑配伍中,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配伍,選擇相宜(即配伍協調,使藥物發揮到極限)的方法,即一味君藥,二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使藥,還可以一味君藥,三味臣藥,九味佐使藥。
原文: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
注:所有的藥物具有陰陽屬性配合,子母兄弟,如,根與莖、花與實、草與石、骨與肉。
原文: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注:七情:
單行:是指單味藥治療病。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共性的藥物,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藥的療效。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
減輕或消除。
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
關系。
在七情中,相須、相使屬于增效療效的配伍關系;相惡、相反屬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關系;相畏、相殺屬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關系。
原文: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
注:藥有五味:酸、咸、甘、苦、辛;
四氣:寒、熱、溫、涼,
有毒和無毒,有的藥物在陰涼處晾干,有的藥物在太陽光下曬干,采集制造要有適宜的季節和月份,生熟,根據藥物的產地要辨別真偽與新鮮度,及藥物的制法(炮、炙、炒等)。
原文: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
注:根據藥物的性質,有適合作丸者,有適合作散者,有適合水煮的,有適合酒漬者,有適合膏煎者,亦有一種藥物幾種方法(丸、散、水煮、酒漬等等)都適合的,亦有一些藥物不可熱水泡、煮和酒泡的,應根據藥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方法,不得違背。
原文: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皆,血脈未亂,精神未散,腹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注:欲療病,先察病源、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一定活,若病已成,有一半治愈的可能,病勢太甚,病難痊愈。
原文: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注:若用毒藥治病,開始用黍粟那么大,病去即止,若不去,加倍用它,還不去用十倍之,病去為度。
原文: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注:根據藥物的性質來治療相宜的病癥,如治寒用熱藥,治熱用寒藥,治療飲食不消癰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用瘡藥,風濕用風濕藥。
原文: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注:根據病所在的部位,采取適宜的服藥方法,即先食后服、先服后食、空腹、在旦、在夜等等。
原文: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痿;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注:百病之本(主癥)有中風;傷寒;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痿;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大概主要的病癥),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根據病癥中的蛛絲馬跡找到以上主癥,并根據適宜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