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連續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其鼎盛時期橫跨歐亞大陸,國土面積約3300萬平方公里。然而從十三世紀中期開始,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突然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雖然后者在名義上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但實際上卻都是獨立的國家。那么問題來了,蒙古帝國為什么會分崩離析呢?如果要給這個問題找出一位“背鍋俠”的話,南宋表示可以對此事負責。
1258年,蒙古帝國兵分三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同時對南宋發起攻擊。其中,大汗蒙哥親自指揮從四川入侵的這路蒙古軍。
在蒙古人強大的攻勢面前,南宋軍隊雖拼盡全力抵抗,但還是節節敗退。1259年初,蒙哥集結主力攻打位于嘉陵江畔的一座戰略要地合州釣魚城。在南宋軍隊的頑強抵抗下,戰事從春天打到了夏天,蒙古軍隊傷亡慘重,但釣魚城依然堅如磐石。然而,由于其他幾路蒙古軍隊進展順利,南宋還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生存危機之中。
正在這危急關頭,一個意外卻讓南宋幸運地躲過了滅頂之災。原來,在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大汗蒙哥突然去世了。關于蒙哥的死因史籍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死于痢疾,有的說是被南宋的拋石機擊中而亡。
蒙哥去世后,蒙古帝國在各地的軍事行動都相繼停止。因為對于蒙古諸宗王來說,眼下最迫切的問題不是開疆辟土,而是要參與到汗位之爭中。
當時蒙古帝國汗位的主要競爭者有兩人,分別是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蒙哥的七弟阿里不哥。蒙哥生前從未公開指定過繼承人,但他曾暗示過幼弟阿里不哥有優先繼承權。正是這種模糊不清的表態讓托雷家族內部出現了分裂。而對于其他蒙古宗王來說,汗位之爭則是他們趁機擴大自身勢力和攫取利益的好機會。
蒙古各支宗王曾因汗位繼承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紛爭。后來蒙哥登基稱汗后,用雷霆手段打擊政敵,從而緩解了帝國內部矛盾。蒙哥去世后,諸宗王間的個人恩怨和領土爭端再次集中爆發。
曾經遭到蒙哥“重錘”的窩闊臺家族盡其所能促使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走向極端化,并希望托雷家族因此徹底崩潰,從而以報當年被托雷之子蒙哥奪走汗位之仇。1269年,窩闊臺之孫海都組織起了一個中亞蒙古宗王聯盟,以對抗忽必烈及其繼承人的統治。
另一個曾被蒙哥用重拳打擊的察合臺家族則迅速在突厥斯坦建立起他們自己的獨立汗國。后來,察合臺汗國時不時與位于伊朗的伊利汗國和中國的大汗作戰。
當時的“四大汗國”中,金帳汗國和伊利汗國并不想給汗位之爭添亂,但這兩個汗國之間卻因對外高加索地區的支配權爆發了戰爭。為了打擊伊利汗國,金帳汗國君主別兒哥選擇了與伊利汗國的主要敵人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結盟。兩個成吉思汗的孫子為了自身利益而與異族勢力結盟,這在蒙古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時候突然離世導致蒙古帝國缺失了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之后宗王間爆發的內戰導致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歸根結底,在蒙古帝國分崩離析這件事情上,南宋當居首功。
參考文獻:《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