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案件的裁判品質,進一步促進類案價值取向和適法統一,實現司法公正,上海一中院探索類案裁判方法總結工作機制,通過對各類案件中普遍性、趨勢性的問題進行總結,將法官的優秀審判經驗和裁判方法進行提煉,形成類案裁判的標準和方法。
本期刊發《法定繼承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后附PDF版下載二維碼),推薦閱讀時間20分鐘。
潘靜波
PANJINGBO
少年家事庭審判長
三級高級法官
法學碩士
張家偉
ZHANGJIAWEI
浦東法院
陸家嘴法庭審判員
三級法官
法學碩士
掃描下方二維碼,購買圖書
??
第二輯
第一輯
法定繼承
是指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繼承條件、繼承份額、遺產分配原則及繼承程序均由法律直接規定的繼承方式。法定繼承糾紛案件在家事糾紛案件中占比較大,且往往因當事人人數多、訴爭利益大、事實查明難、多伴有家庭矛盾等原因導致審理難度較大。司法實踐中,關于認定繼父母子女關系、確定特定遺產范圍等尚存在適法不統一的情形。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新類型遺產不斷出現,如何妥善處理往往也存在較大爭議。為促進此類案件的適法統一和妥當處理,本文結合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對法定繼承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目錄
01
典型案例
02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的審理難點
03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04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孫某、陳某于1984年登記結婚,婚后陳某與前夫所生之子陳甲(時年9歲)隨孫某、陳某共同生活。1991年,兩人協議離婚,陳某與陳甲均從孫某住所搬離。陳甲成年后長期居住在國外。案涉房屋于2000年辦理產權登記,登記產權人為孫某。孫某于2016年5月死亡后,各方就陳甲是否有權繼承孫某遺產意見不一而涉訴。
巫某與鄧某婚內育有巫甲等子女。沈某與巫甲系夫妻,兩人亦育有兩位子女。巫甲于2010年6月去世,未留有遺囑。2017年8月,巫某與鄧某以公證方式簽署《放棄遺產繼承聲明書》,表示自愿、不可撤銷地放棄對巫甲遺產的法定繼承權。后巫某、鄧某稱受騙簽署相關材料,放棄繼承并非真實意思表示,遂提起訴訟請求分割巫甲的遺產。
李某與張某系夫妻關系,兩人分別于2006年4月、2020年12月死亡。兩人生前育有李甲、李乙兩位子女。2005年,李某名下的房屋動遷安置時,李某、張某、李甲每人享有30平方米的動遷利益,相應的動遷款購買涉案房屋,房屋登記在李甲名下。李某、張某生前曾參加李甲舉辦的喬遷宴。李乙認為涉案房屋中有父母的遺產份額,應適用法定繼承方式分割房產,李甲則認為涉案房屋中并無父母份額。因協商未果,李乙起訴要求李甲向其支付房屋折價款。
王某與林某系夫妻關系,兩人分別于2010年4月、2019年1月死亡。兩人育有王甲、王乙、王丙三位子女。林某退休收入較高,在家居住期間聘請住家保姆照顧其起居。從2016年7月起至去世,林某一直居住在醫院,由護士、護工照顧其生活。聘請保姆費用及住院相關費用均由林某支付。林某住院期間,王甲如無特殊情況每日都去醫院看望林某。王乙、王丙在林某生前每月也會不定時看望林某。林某去世后,王甲以自己盡到較多的贍養義務為由起訴要求繼承林某遺產的60%。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因被繼承人已經去世,故審查其生前生活狀態、行為意思表示大多只能通過旁證推測。這使得審查當事人是否具備繼承人資格、特定財物是否屬于遺產以及部分繼承人是否盡到主要扶養義務等存在難度。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除配偶及具有血親關系的近親屬外,養父母子女、繼父母子女、盡到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女婿等有權要求作為繼承人分割遺產;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人,或者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也可以分得適當遺產。
不同于配偶等身份較為明確的情形,繼父母子女是否應認定為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能否分得遺產,則需綜合案件事實進行判斷。然而相關案件事實一般為一段時間內被繼承人與當事人之間生活的事實,大多需要結合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照片、視頻、繳費記錄等細節性證據予以審查。
其中一些證明事項和證據形成的時間,往往距離案件審理已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事人對相關內容的真實性爭議較大。因此,當事人是否具備繼承人身份、能否分得遺產的審查認定較為困難。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被繼承人的遺產多混同于夫妻共同財產或家庭共有財產中,審理此類案件時首先需進行析產,確定遺產的范圍。
然而,該類案件中家庭共有財產多是通過征收安置、購買售后公房或自建房屋取得。特別是在征收安置中,一些被繼承人由于行動不便,具體手續都交由子女至征收單位辦理。若安置房屋僅登記在辦理手續的子女名下,安置房屋中是否存在被繼承人遺產份額需結合案情綜合認定,該問題往往成為案件的爭議焦點和審理難點。另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些被繼承人生前會將工資卡、存款、理財產品直接交由部分子女保管或使用。
此類由被繼承人子女直接保管、支配的財產是否被合理使用,應認定為贈與還是保管,需要在案件審理中結合多方面因素綜合認定,該問題也增加了認定被繼承人遺產范圍的難度。
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遺產分割規則較為復雜: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為均等,但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可以多分遺產;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卻不盡扶養義務的繼承人應少分或不分遺產;繼承人協商一致的,也可以不均等分割。
案件審理中,當事人對于繼承人是否盡到主要扶養義務或未盡到扶養義務的事實,往往存在較大爭議,且此類事實難以通過單一事實或證據予以證明,不僅需要考量、對比繼承人付出的精力和財物,還要考量被繼承人生前的生活狀態、身體狀態和生活來源等。即使認定了上述事實,在確定遺產分割比例時仍需綜合考慮案件整體情況。
在此類案件審理中,部分繼承人明確表示放棄繼承遺產后又反悔,當事人能否反悔往往成為案件爭議的主要焦點。
一般情況下繼承人放棄繼承后又反悔的法院不予準許,但若存在欺詐、脅迫或有違公序良俗等特定情形的,則可視情允許繼承人反悔。在特定情形認定標準嚴格把握的情況下,對相關事實的審查認定也較為困難,因此繼承人放棄繼承后能否反悔的審查存在難度。
法院審理法定繼承糾紛案件,要秉持公平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同時,由于該類案件涉及民生,關乎社會和諧穩定,案件處理既要符合法律規定,也要貫徹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尊老愛幼、互諒互讓、團結和睦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重日常生活中的常情常理。
在裁判文書說理中,凸顯家事案件特點,倡導情、理、法的有機融合,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具體到案件審理中,首先,應排除案件中存在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或家庭協議;其次,審核繼承人身份,確定遺產繼承人;再次,審慎審查并確定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最后,根據案情確定各繼承人取得的遺產比例并據此分割遺產。
法院審理繼承糾紛案件,只有在審查確定無有效遺囑、遺贈扶養協議及家庭協議的情況下,才應按照法定繼承規則處理案件所涉遺產。
案件審理中,應當首先詢問當事人有無遺囑或家庭協議,并審查被繼承人生前是否與他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若被繼承人生前留有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法院需著重審查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的形式要件,以及被繼承人簽訂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時的行為能力,進而確定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
所謂家庭協議,多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或子女之間就老人贍養問題、家庭財產的分配與繼承所達成的一攬子協議。若當事人之間達成家庭協議,法院則應通過審查被繼承人是否參與簽訂家庭協議、全部繼承人有無簽字、協議中是否附有其他義務等內容來認定家庭協議的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案件中雖然存在有效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或家庭協議,但若上述遺囑、協議只處理部分遺產,對于其他未處理的遺產仍應按照法定繼承規則處理。
《民法典》第1127-1129條對繼承人的資格作出明確規定:繼承開始后由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沒有上述繼承人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作為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若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民法典》第1125條規定,繼承人存在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1)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2)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3)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4)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5)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的。
繼承人有上述第三至五種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司法實踐中,該類案件當事人對繼承人資格的爭議多產生于以下三類情形中:
1.繼父母子女作為繼承人的審查
判斷繼父母子女之間是否享有繼承權,以是否形成扶養關系為標準。確定是否形成扶養關系應重點審查繼父母與未成年繼子女共同生活的時間和狀態,需結合結婚證、離婚證或離婚法律文書、戶籍信息、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照片、視頻等證據材料判斷繼父母子女之間是否形成較為穩定的扶養關系,進而認定部分當事人是否屬于繼承人。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54條規定,生父與繼母或生母與繼父離婚后,對曾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繼父或繼母不同意繼續撫養的,仍應由生父母撫養。
根據上述規定,繼父母與繼子女是基于姻親而產生的一種事實上的撫養關系,這種關系是由法律擬制的。父母離婚后,若繼父母不同意繼續撫養繼子女的,則可解除與繼子女之間的擬制血親關系,子女由其生父母撫養。然而,若生父母死亡時已形成撫養關系的未成年子女無其他撫養人,一般不允許解除繼父母子女關系。
如案例一中,陳甲曾經由孫某撫養,但在其生母陳某與孫某離婚時陳甲尚未成年,且孫某、陳某在離婚協議中明確約定陳甲由陳某繼續撫養,孫某不再承擔撫養費用。在此情形下,應認定孫某不再繼續撫養是對已形成撫養事實的終止,孫某與陳甲之間的繼父子關系視為解除。此外,從陳甲與孫某的繼父子關系解除起至孫某病故,期間長達二十余年,雙方并無來往,且陳甲成年后也不存在贍養孫某的事實。
因此本案繼承發生時,陳甲與被繼承人孫某之間繼父子關系已解除,陳甲不符合《民法典》規定的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情形,陳甲對被繼承人孫某的遺產不應享有繼承權。
2.養父母子女作為繼承人的審查
收養行為形成于1992年4月1日之后的,認定養父母子女關系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登記為準。若收養行為發生于1992年4月1日之前,則要依據當時的法律、政策等審查收養關系是否存在。
該種情況下,需要綜合考慮戶籍登記信息、親友群眾公認以及村委會、居委會證明等證據,以確認收養人與被收養人是否達到以父母子女關系長期共同生活的程度。事實收養關系可以從被收養人與收養人共同生活年限、收養人是否以收養為目的,以及是否存在公認的父母子女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認定。
3.部分繼承人放棄繼承后又反悔的審查
在繼承開始之后至遺產分割之前,如部分繼承人以書面形式向其他繼承人表示自愿、無條件地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下的權利義務,視為從繼承開始就與該放棄繼承權人無關。
因放棄繼承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除繼承人放棄繼承致其不能履行法定義務的情形外,放棄行為自意思表示作出時生效,故遺產處理前或者在訴訟進行中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反悔的,一般不應準許。
然而,司法實踐中以下例外情形應予以特別考量:(1)其他繼承人同意放棄繼承人反悔的;(2)放棄的意思表示存在欺詐或脅迫的;(3)放棄的意思表示存在錯誤認識的;(4)放棄的結果影響家庭倫理的。
如案例二中,巫某和鄧某出具的聲明書名稱為“放棄遺產繼承聲明書”,具體內容的文義表述清晰明確,并不存在隱瞞或者欺詐的情形,放棄遺產繼承聲明書依法成立并有效。巫某和鄧某出具聲明書時,兩人放棄遺產繼承的意思表示即生效。巫甲的配偶沈某對巫甲獲得財產的貢獻度更大,巫某和鄧某放棄繼承遺產是祖父祖母將兒子的遺產留給孫子孫女,符合傳統習俗和日常經驗法則,難以判定存在顯失公平情形,故法院對二人的訴訟請求予以駁回。
一般而言,被繼承人名下的房產、存款、理財產品、股權、股票、車輛以及債權、債券等財產均屬于被繼承人的遺產。另外,被繼承人的喪葬補助金、撫恤金等雖非被繼承人遺產,但系被繼承人死亡后產生,為減少當事人訟累,當所有當事人均申請或同意在法定繼承案件中一并處理時,法院可以一并處理。
在審查被繼承人遺產時,需要求當事人提供房產證、銀行流水等證據來確定被繼承人遺產范圍。若被繼承人的遺產混同于家庭共有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則需要依法進行析產,再對析出的遺產予以繼承。司法實踐中常見的遺產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房屋
被繼承人名下的房屋或房屋份額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在確定遺產范圍時一般以產權登記為準。案件審理中應要求當事人提供產權登記資料,以確認房屋權屬情況。
司法實踐中,因房屋多有明確的產權登記,當事人多對房屋是否屬于被繼承人遺產不持有異議。在部分案件中,系爭房屋來源于動遷安置房或售后公房,雖然取得的房屋直接登記在部分繼承人名下,但被繼承人在房屋取得過程中作出較大的貢獻,如被繼承人同為被安置人、購買售后公房時使用了被繼承人的工齡、購買房屋時被繼承人大量出資等。在上述情形下,當事人之間往往對被繼承人是否享有部分產權意見不一。
對此,一般情況下未登記在被繼承人名下的房屋和被繼承人的購房出資款不宜輕易認定為遺產,但有以下三種情形的除外:
(1)被繼承人生前主張過相應權利
若有書證、聊天記錄、證人證言等證據證明被繼承人生前曾通過居委會、村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訴訟等途徑向房屋所有人主張過權利,且被繼承人與房屋所有人未達成一致意見,法院則需審查被繼承人是否在系爭房屋中享有產權份額以及被繼承人出資的購房款是否為借款。如認定被繼承人享有房屋產權份額或出資款為借款,則認定的房屋份額或借款為被繼承人遺產。
(2)被繼承人與房屋所有人達成過協議
若被繼承人與房屋所有人就產權問題或出資款問題達成過協議,在審查確認被繼承人對系爭房屋取得確有貢獻以及協議真實有效的基礎上,協議約定的財產一般為被繼承人遺產。
(3)被繼承人因客觀原因無法主張權利
此種例外多發生在因動拆遷取得房屋的情形下,被繼承人作為被安置人生前不知曉拆遷安置房屋全部登記在他人名下,或知曉相關情形因重病等客觀原因無法主張權利。
若繼承人提出上述主張,法院需結合拆遷安置協議等證據證明被繼承人作為被安置人確有房屋產權份額,并通過證人證言、聊天記錄等證據推斷被繼承人生前的意思表示。如缺乏證據證明被繼承人已放棄其應安置的房屋產權份額,則被繼承人應享有的房屋份額也列為遺產分割處理。
如案例三中,李某的房屋在拆遷安置時,李某、張某、李甲均為拆遷安置人口,后拆遷安置房屋登記在李甲名下。根據拆遷安置部門的規定,該登記行為需取得李某、張某的同意,李某、張某生前均未向李甲主張過相關權利,李某、張某還參加了李甲的喬遷宴,應認定系爭房屋中并無李某、張某的遺產份額,對李乙的相關主張不予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將繼承城市公房承租權列為訴訟請求。對于此類訴請,法院不宜在繼承案件中直接確定被繼承人死亡后城市公房的承租人,可告知當事人應先行向公房管理部門申請變更承租人,若繼承人之間對承租人人選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且公房管理部門不能直接認定承租人,應另行訴訟解決。
2.存款、理財產品、可流通股票
被繼承人去世時,其名下銀行賬戶、證券賬戶內的存款、理財產品、基金及股票應作為遺產予以分割,案件審理中法院需審查銀行、證券賬戶信息和資金流水。對于被繼承人生前名下存款大額轉出的情形,法院應通過審查銀行賬戶明細、匯款單、交易對手信息、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以及病歷等證據材料認定轉款時間、轉賬人、轉款目的、轉款金額以及被繼承人當時身體狀況等事實。
若轉賬操作人為被繼承人本人,除有證據證明所轉款項為借款或用于其他明確用途外,一般不應將轉出款項認定為遺產。若轉賬操作人非被繼承人本人,則要先認定被繼承人對轉賬事宜是否知情。在不能認定被繼承人知曉轉賬事宜的情況下,需要實際轉賬人舉證證明轉賬目的和用途,如實際轉賬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釋和說明,則應將轉出款項列入遺產范圍進行分割。在能夠認定被繼承人知曉轉賬事宜的情況下,可參照轉賬操作人為被繼承人本人的情形處理。
3.有限責任公司股權
在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股東死亡的情形下,由于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資合性的特征以及股權以股票的形式表現,股權作為被繼承人的財產而由繼承人按照繼承程序進行。然而在有限責任公司中,由于股權更具人合性,公司股權并非當然可繼承。
根據《公司法》第75條及最高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第16條規定,公司章程可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可繼承性予以限制。
若公司章程未作限制性規定,或根據公司章程規定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權,則繼承人對股權的繼承原則上與普通繼承適用同樣程序與規則,在法定繼承糾紛案件中一并予以處理。若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作出限制性規定,則應告知繼承人同公司其他股東等另行協商處理股權變現后的繼承問題。
在確定繼承人和遺產范圍后,如無特別約定或其他特殊情形的,應首先從遺產中扣除被繼承人合理、必要的喪葬費用,然后根據各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的贍養、扶養情況以及繼承人是否存在生活困難等因素確定繼承比例。最后,依據有利于發揮遺產使用效益原則,結合繼承人的實際需要,充分兼顧各繼承人的利益對遺產予以處理。
1.認定遺產分割比例的審查要素
在確定繼承人范圍和被繼承人遺產后,應以平均分配為原則在繼承人之間分割遺產;如繼承人之間協商一致,亦可不均等分割遺產。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與被繼承人長期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在分配遺產時可以適當多分。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卻不盡扶養義務的繼承人,應當不分或者少分。若被繼承人有尚未出生胎兒的,應當為胎兒保留遺產份額。
在該類案件審理中,法院應審查遺產數量、共同生活時長、部分繼承人為贍養老人付出的財產和精力,綜合各方面因素酌定各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比例。需要注意的是,若繼承人中有未成年人,且未成年人并非代位繼承人或轉繼承人,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量,未成年人獲得的遺產比例一般應多于其他成年繼承人。
2.繼承人是否盡到主要扶養義務的審查
在該類案件審理中,對于繼承人是否盡到主要扶養義務的審查,應結合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被繼承人醫療記錄、被繼承人銀行賬戶記錄、照片、視頻等證據認定被繼承人生前生活狀況、就醫情況、經濟來源以及身體狀況等事實,進而判斷部分繼承人是否盡到對被繼承人的主要扶養義務。
如案例四中,林某生前退休收入頗高,在家生活期間長期聘用住家保姆照顧自身生活起居。后因病長期住院治療期間,林某也主要靠護士、護工照料。王甲雖然基本上每日看望林某,但林某的生活起居并非由其照料,其也未因贍養林某產生大額支出,故每日看望的行為僅是盡了為人兒女的孝道,不能認定為盡到贍養的主要義務,法院最終判決王甲、王乙、王丙均分林某的遺產。
3.遺產中房屋的分割方式
與銀行存款、股票等遺產不同,法院在處理房屋時不能機械地按比例分割,應當依據有利于發揮房屋使用效益的原則,結合繼承人的實際需要,在充分兼顧各繼承人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處理。
對于遺產中房屋的分割方式,法院在審理中應充分聽取各繼承人的意見,結合繼承人有無支付房屋折價款的能力,從有利于房屋實際使用的角度考量,決定各繼承人按份共有房屋或房屋歸部分繼承人所有并向其他繼承人支付折價款。若系爭房屋由部分繼承人長期居住,在居住人有支付折價款能力的情況下,一般應判決系爭房屋歸居住人所有。
近年來,網絡店鋪、網絡游戲裝備、網絡加密數字貨幣等新類型財產逐漸成為新型遺產,但因新類型財產涉及的領域較廣,且其效力、定性、價值等問題均較為復雜,宜根據具體個案情況,結合國家法律及政策規定、網絡服務協議約定等內容,對相關問題作出審慎認定。
同時,對于被繼承人遺產混同于家庭共有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時產生的析產問題、被繼承人的債務問題、農村宅基地房屋的繼承處理等,因上述問題具有特殊復雜性且并非法定繼承案件專有,本文亦未作專門論述。
文稿編校:潘杰二
值班編輯:李丹陽
初審編輯: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