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原生家庭里,沒有誰是幸存者
最近,《都挺好》這部劇大火。
這部劇家庭劇在豆瓣評分8.5,說的是蘇家三兄妹的成長史,解釋了中國式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潛規則:
所有的愛和恨,都是一場暗暗計算的買賣。
如果你對這部戲的理解只是“重男輕女”對中國女人傷害太大!父母皆禍害這樣的層面的話,那么你其實還不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恨。
蘇家有四間房。
蘇家父母是這么安排房子的分配的。
一間賣了供大兒子留學,
剩下兩間賣了供二兒子找工作、買房結婚。
女兒呢?
什么都沒有。
二哥可以拿著父母2000元血汗錢旅游,但女兒卻連1000元清華考試輔導班的錢,母親都不給。不給也就罷了還要說如此傷人的話。原本有希望考上清華的她,被媽媽以“家里窮”為由,去了學費全免的師范大學。
尤其是姚晨那場哭戲,更是上了熱搜,牽動了無數女人的心。
她回來奔喪,但因為公司有急事,就臨時從母親的葬禮離開,結果被二哥大罵。
她只能把車停在路邊,痛哭失聲。
很多人都為小妹鳴不平。
但我覺得其實未必。
其實蘇家三兄妹,都深深中了原生家庭的毒,沒有誰是幸存者。
因為一份付出,是否是真正的愛,不是由付出者決定,而是由接受者決定。
從人格的成熟來評判,蘇家三兄妹人人都有致命傷:
老大愛面子到病態,說大話不留后路,事業失敗,婚姻幾乎破產;
老二啃老,吸光家產,一事無成;
小妹情感冷漠,是家庭的邊緣者。
他們的經歷,再次驗證了心理學的一個道理:
愛的多少,根本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幸福,決定孩子真正幸福的,是父母的人格是否成熟。
父母的投射,決定了孩子一生的主題
什么叫成熟的人格?
簡而言之,就是你是否能用最好的方式處理原生家庭的傷痛。
比如蘇母,就出生于“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很有能力,但從未得到父母的肯定。
長大后,她一邊照顧者無能的弟弟,一邊忍受著被人看不起的丈夫的懶惰,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現在問題出來了。
蘇母最渴望的是什么?
看看她兩個兒子就知道了。
吃飯的時候,她把兩個雞腿,都分別給了兩個兒子,而對女兒則報以白眼。
這兩個兒子,一個寄托了她的價值需要。
一個寄托了她的情感需要。
一個是為了給她掙面子,讓她覺得自己人生并不失敗。
一個是成為她的小棉襖,讓她覺得有情感支持。
那么女兒呢?
女兒負責成為她的垃圾桶。
其實她的三個兒女就是她心的三個碎片。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得到的愛是足夠好的,她的心就不會碎。
但如果從小到大得到的愛是帶著毒,有著刺的,她的心就會分裂成碎片。
曾經有一個節目《不可說》邀請了幾十個選擇丁克家庭的80后。
說起不生孩子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原生家庭,讓他們沒有信心去做父母了。
有人說:
“小時候我媽讓我聽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問我聽完以后,會聯想到什么畫面。
我說出來的,跟書上注解是不一樣的。
我媽第一反應就是,特別絕對直接的跟我說,你不對。
當時我就不太敢說自己的想法了。
長大后,也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吧?!?/p>
沒有打沒有罵,但更可怕的是你必須猜到我的想法,如果和我的想法不一樣,你就必須清洗掉你自己。
這個孩子可以跟媽媽說:“我就是這么想的,你不能說我有錯,一萬個人有一萬個想法!”
為什么她沒有說?
因為她嘗試過,然后一萬次被母親打壓,如果她再堅持下去,就要面臨著失去母親的歡心的危險。
在失去愛和堅持自我之間,所有孩子都會選擇前者。
于是很多孩子就必須把自己的心掰成碎片,絕對否認“自我”的存在。
就像是蘇母那樣,她忘記了,其實自己作為一個女人,也是可以有成就的,這些價值是可以自己擁有的。
但是她絕對不能這么想,因為她不敢離開父母的世界,父母告訴她:你作為一個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兒子,其他的,都毫無價值。
她必須認同父母的觀點,因為不認同,就意味著成為精神的孤兒。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典型的原生家庭創傷的傳承:
當我們受到原生家庭傷害,必須把自己分裂成碎片的時候,我們就不再尋求自我的整合,而到處尋找“碎片的容器”。
比如男人找到的是工作,女人找到的是丈夫或者孩子。
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外求。
有意思的是,為什么蘇母沒有選擇一個偉大的丈夫呢?
為什么她要選一個loser老公呢?
因為她對男人的感情是復雜的,一方面她渴望擁有男人的一切價值感,榮耀感;另一方面,她又痛恨男權社會剝奪了她作為女人,作為人的一切。
所以她會成為弟弟和丈夫的照顧者,一方面她其實在否定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一方面當她生出了帶著自己基因的兒子以后,她終于實現了愿望——我希望成為一個男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所有的愛!
你看到了吧,當愛和恨都是分裂的時候,它同時也是糾纏著。
一個對男人羨慕嫉妒恨的母親,對孩子的所有養育,都是有毒的。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就是兩種傷害。
一種傷害叫捧殺,
一種傷害叫棒殺。
蘇老大擔任了為母親爭得所有榮耀的任務,如果他無法為母親掙得面子呢?他絕對不會相信母親會說:沒關系,你做什么媽媽都為你驕傲。
蘇老二呢,承擔了母親的棉襖功能,他無法超越學霸哥哥,就只能活成母親的小伴侶,如果他想要追求自己的價值感,遠離母親,不做家里蹲呢?他同樣會害怕失去母親的歡心。
蘇小妹呢?她承載的是母親對自己的所有的不接納。但是,作為一個高中生,她居然有力量跟家里的掌控者分庭抗禮地抗議,這說明其實母親在暗暗支持她人格的獨立,她在人格覺醒方面比自己的兩個兄弟來得格外早。
最有意思的是,在劇中,蘇小妹是家里人格最成熟的兒女。
為什么得到的愛最少,最后她卻最成熟?
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在偷偷地恨你和愛你
其實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愛,往往都是一種潛規則。
能看見的,其實都不是愛,看不見的,才是愛。
比如一個小孩在幼兒園打了其他小朋友。
母親說:“這孩子現在就這么厲害,以后怎么辦??!”
孩子聽到這句話抬頭看母親。
母親的眼神決定了孩子如何理解這句話,而非她的言語。
如果母親的眼神是帶著焦慮的,那么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要控制,因為連強大的媽媽都害怕的事兒,我以后要少做。
如果母親的眼神是帶著得意的,那么孩子就明白,母親跟朋友這么說,只是謙虛,其實是贊揚我很強,以后誰也欺負不了我,只有我欺負別人。
說到這里你就明白了。
蘇母對兒子表面是愛,但隱藏的是對男人的恨。
對女兒表面是無視,但隱藏著是對不得不犧牲作為女人的自我的痛。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很困惑,不明白小時候父母很愛他,但長大以后他和父母越來越疏遠,父母對他很氣很怨,但他就是沒法和父母親近,到最后父母紛紛離世,母親突然去世的時候,到第二天護工過來才發現。
他姐姐痛斥他這么多年對父母如此疏遠:為什么父母給你這么多愛,你卻如此薄情?
他也不明白。
我讓他想象著在天堂,他和父母見面。
他忽然痛哭失聲:爸爸媽媽,你們不知道,這么多年來我一事無成,就是害怕看到我一旦成功了,你們臉上露出的微笑。我最大的痛苦是,我不知道我做的一切是為了滿足你們的需要,還是我自己想要的!
所以我恨你們,讓我失去了自己,我一直都做你們心中的乖孩子,我一直都在滿足你們,所以只要靠近你們,我就覺得自己沒了。所以我只有遠離你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在這里我們要明白。
愛和恨也是分正和負的。
正和負的區分,就在于父母是否能自我消化,是整合的還是分裂的。
愛可以是瓊漿,也可以是毒藥。
恨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傷害。
就像蘇母,她一生都無法愛自己,所以就會把自己分成三個部分,和孩子形成了“惡性共生”,三個孩子都必須犧牲掉完整的自我,扮演她內心的三個角色。
但是,如果你的人生走得足夠長,你就會發現,其實你能活到今天,一定是因為父母給了你一樣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而作為代價,你要必須為這個珍貴的東西付款。
大兒子得到了價值感,但必須面對生命的空虛;
二兒子得到了情感,但必須解決獨立的焦慮;
小女兒得到了人格的獨立,但必須面對不被愛的哀傷。
而作為兒女的,只有兩個選擇,是繼續背負著父母未解決的恩怨,繼續傳承給自己的孩子,還是讓這些恩怨在這一代劃上句號。
還是那句話:
每個人一生都有兩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來自父母。
第二次出生是來自自我的成長。
第一次,我們不由自主。
第二次,我們卻可以自行定制。
可惜大多數人都在第二次出生的時候流產了,
希望你能把握住真正決定自己人生的這次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