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僅是個人業余時間學習思考和心得,對郭氏的得姓、起源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非學術文章,與中華郭氏網立場無關。因資料所限,歡迎商榷。---郭在權。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說“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東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這是虢叔的后代隨平王東遷后建立的國家”。東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
西虢東遷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翻越中條山過鎖陽關,進入虞國
顛軨的地理方位,古來文獻記載或云在“河東大陽縣(治今平陸西南17.5公里老城)東北”;或云在“大陽縣北十里”;或云當“傅巖(即圣人澗,今平陸縣治)東北十余里”;或云在平陸“縣北四十里”“縣東北四十五里”“縣東北七十里”古來所謂虞坂或云顛軨坂者,實際上固有廣、狹二義。廣義指由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東北隅東南行,從中條山中段絕頂的分云嶺與清涼山兩大高峰間的陘口―――薄山上山,穿越中條山,一循東南行至古虞城后,折南行大體沿今209國道,經軨橋村直至黃河北岸的茅津渡。
3、“假道于虞以伐虢”
史書記載,公元前667年晉獻公醞釀伐虢,至公元前658年遣里克、旬息“假道于虞以伐虢”,攻占了虢的北部重塞下陽;公元前655年晉“復假道于虞以伐虢”,晉獻公率師于農歷八月甲午(十六)日包圍虢都上陽,至農歷十二月丙子朔(初一)克城滅虢,攻防戰用了整整三個半月;晉滅虞,僅僅一夕工夫就完成了。兩役難易之大相徑庭,除了“唇亡齒寒”等因果的轉換之外,更加突顯了虢國極其險峻的地理環境。是役之險,首推當年所假“虞道”之險要。
其實,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屢次伐晉: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晉。冬,虢人義侵晉。”也都走的是這條路。
公元前658年,素來性貪的虞公收了晉國的寶馬玉璧,早把信譽、盟約、國家安危等等全都拋在了腦后。宮之奇等大臣苦諫無效,虞國終于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 晉國使臣荀息回國后把虞公答應借道的事回復了晉獻公。獻公喜出望外,當即決定拜里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率領兵車400乘,精兵二萬人攻打虢國。 臨行之時,獻公對二人交代:“虢國的都城在上陽,下陽卻是虢國的門戶,你們可集中兵力先攻占下陽,虢國的滅亡就為期不遠了。” 荀息隨著先頭部隊進入虞國,命軍隊駐扎城外,自己前去拜見虞公。虞公則盛情款待荀息一行,還大犒三軍,以糧草資助,甚至派軍參戰。實際上反成了晉國的盟國,協同晉軍向虢國在黃河北岸的重鎮下陽殺去。 晉國發兵討伐的消息早有細作報到下陽。下陽守將舟之僑對虞公負約背盟,幫助晉軍攻打虢國等情況一無所知。正為下陽兵弱將少,難以抵抗而發愁時,接到虞公派人送來的書信,說晉軍進攻下陽,同虢軍作戰,虞、虢訂有盟約,不能坐視不管。特地派出一百輛鐵葉車前去協助虢軍防守下陽。舟之僑看了信,喜出望外,專等虞國的援兵開到。當天夜半時分,黑壓壓的鐵葉車轟轟隆隆地開來,車上車后跟隨大批軍隊,舟之僑不疑有詐,急命開關,放虞國的鐵葉車入城。不料隨車前來的全是換了服裝的晉軍。進了下陽城后,一聲吶喊,動起手來。舟之僑發覺上當,待要攔截攔截,已經來不及了。虢國軍民毫無思想準備,全城大亂。晉軍在虞公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攻占了下陽,使虢國失去了最大的門戶和屏障,直接暴露在晉軍的威脅之下。好在下陽和上陽之間有黃河阻隔,虢國憑河據險,暫時阻擋了晉軍渡河南下,一舉攻克上陽的計劃。
時隔3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故伎重演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公元前655年十月十七日 晉軍趁黃河冰凍,從太陽渡踏冰渡河,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李家窯)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十二月初一,上陽失守,虢公丑倉皇逃奔京師(今洛陽),虢亡,稱雄一時的虢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晉軍隨即凱旋回師,行經虞地駐扎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并兩國的目的。使晉南部疆域延伸至黃河南岸地區,為晉圖霸中原創造了有利條件。 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斗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 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斗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4、下陽城遺址
時代:西周
地址:平陸縣西15公里的老城鄉太陽渡村南。
該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下陽城遺址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現存城墻殘基數段,共計長200余米,高4—6米,厚約3—5米,夯層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出土的青銅器有:編鐘、鼎、簋、豆、壺、鑒、鏊、鉞、車馬器等,以及編罄、銅貝、包金貝、骨貝、鏟幣、布幣、玉器等珍貴文物。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虢國下陽城遺址
虢國下陽城的烽火臺遺址
下陽城遺址當平陸老城亦即今太陽渡村東南自然村“門里”一帶,城周約4平方公里,北門洞土券門猶存,東城垣殘存約100米,殘高4至6米,垣厚3至5米,夯層6至9厘米,夯窩徑5厘米。下陽城遺址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現存城墻殘基數段,共計長200余米,高4—6米,厚約3—5米,夯層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城內西北隅仍可見崇岡高阜,連綿相續,正是所謂古來下陽的標識―――十二連城。 據清乾隆版《平陸縣志》載:“金雞堡當即下陽城也,延袤七里,城內西北隅積石為丘,俗稱十二連城。”
古城遺址東南有黃土高崖,突兀云立,北依下陽古城,南、東、西三面俯瞰黃河,形勢雄勝寥廓,儼然引吭高唱的晨雞。這正是自從春秋虢公登高觀河賞月以來,數千年間聞名于史的“金雞堡”。
著名的金雞堡就在此城之內的巖山上。 該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西北緊靠群山,東南陡壁懸崖。其下是滔滔黃河,對岸是陜州古城(今三門峽風景區)。臨河據險,居高臨下,地勢險要,風光秀美。是虢國當時最大的風景勝地和軍事重鎮。此城也是西虢從寶雞東遷后的第一個國都,后迫于晉國的威脅,國都才東遷到對河的上陽(今三門峽李家窯。為保護上陽城遺址,三門峽市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三門峽植物園)。
在黃河上遠眺金雞堡
金雞堡
站在金雞堡西望堡下相鄰的下陽城遺址
烽火臺遺址
金雞堡,西周春秋虢國遺跡,乃山西平陸古八景之一。遠望關河,茫茫蒼蒼,河山秀美,美不勝收;近觀名勝古跡有虢君長父賞金雞夜月處遺址、漢獻帝劉協登臨覽勝處遺址、關公登堡望鄉處遺址、唐陜州太守李齊物立祠建亭處遺址、烽火臺遺址,更新建關公思鄉廟、金雞堡雕塑及名人詩碑,目不暇接。
金雞夜月臺的高地之上,便可盡賞三門峽的城市全貌——《陜州志》中記載的“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景觀,在這里看得最清晰、最真切,也最具體。 遠望虢國下陽城遺址,感嘆滄桑變遷,歷史厚重,遂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清代梁迪游此(下陽),想到虞公不聽賢臣宮之奇“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諫喻,知虞將亡,以其族行。不無感慨,留詩《下陽》:
虞虢重關在下陽,自焚塞邑事堪傷。
輔車諫切原非懦,壁馬計行已兆亡。
容易薰心惟玩好,由來逆耳是忠良。
族行終不忘鄉國,遺廟猶存澗道旁。
5、平陸縣名的來歷
西漢在虢國故都大陽置大陽縣,治所在今茅津渡東。因當地有“虞芮質成”的古老傳說,說虞國和芮國爭奪田地,后被周人禮讓的精神所感動而息爭,這塊田便閑置下來,人稱閑田。
王莽時根據這一典故,反其意改大陽縣為勤田縣。東漢復名大陽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河北縣由今芮城縣遷至今平陸縣老城,大陽縣遂廢。“大陽”因在大河之陽而得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的一天,陜州太守李齊物正在河北縣坐鎮指揮三門峽黃河疏浚工程,忽有工地官員前來報告:工人們在河沙中發現一支古戟。李齊物仔細看去,古戟銅銹斑駁,但中間鐫刻的古文“平陸”二字依然清晰可見。他大喜道:“天瑞并至,珍祥畢見,這是黃河漕運如履平陸之征兆”,乃馳報唐玄宗。不久詔令頒來,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原來古戟上的“平陸”二字是戰國時的古地名,其地望在今山西汾陽市的平陸村。漢代曾置過平陸縣,屬西河郡。平陸縣的更名不僅作為一種吉兆和瑞征,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希望改善這一帶水陸交通條件的愿望和心情。
二、‘序封陽曲 ’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