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序封陽曲 ’之地


  前言:本文僅是個人業余時間學習思考和心得,對郭氏的得姓、起源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非學術文章,與中華郭氏網立場無關。因資料所限,歡迎商榷。---郭在權。



一、虢國地理位置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說“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東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這是虢叔的后代隨平王東遷后建立的國家”。東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
    西虢東遷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虢國示意圖

   1、 上陽城(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遺址
          上陽城以地居砥柱山之陽,猶與黃河北岸的下陽隔岸相對,故名。
        《左傳?僖公五年》杜預注說上陽“在弘農陜縣東南”;
        《水經?河水注》說陜城“東城(城東)即虢邑之上陽”;
        《元和郡縣圖志》卷6說“(陜)州理城即古虢國城”;
        《嘉慶一統志》卷220說“上陽城在陜州東南”。
     考古學界于上世紀50年代曾在河南陜縣老城東南的上村嶺鉆探,發現了春秋虢國墓地。墓地年代的下限,正與晉‘假虞滅虢’的時間相一致,并在發掘的200余座墓葬中,于隨葬七鼎的1052號墓出土了“虢太子戈”。“墓地南面不遠,有同時期的李家窯遺址,地勢開闊,堆積豐富,或即虢都上陽遺址。”靳、謝二位通過野外踏勘,核以晉“假道于虞以伐虢”之役,深感無論從考古視角,抑或從歷史視角、地理視角看,陜縣東南亦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遺址,正是春秋上陽城遺址。



     虢國之所以分布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是因為北虢之北還有一座大山---中條山。中條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涑水河間。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濟市東南。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歷山,海拔2322米,為涑水河發源地。因它屏蔽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晉南和豫北,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假虞伐虢” 之道:古鎖陽關--虞坂

    晉南與豫西間有中條山和黃河橫斷,一方通衢官道極少有選擇余地。春秋前葉,晉都絳(今山西翼城西),虞都虞(今山西平陸北古城),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老城東南)。虞在晉之南,虢又在虞之南。晉藉以逐鹿中原的南下戰略通道,必須經過“虞”這一路線。
    虞坂,《左傳?僖公二年》作“顛軨”,《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通典?州郡典》《元和郡縣圖志》卷6作“顛軨坂”,取義地當崇山峻坂而車行為之顛簸。漢?唐蒙《博物記》以地當吳山(虞山,古以“吳”為“虞”省文)上、吳(虞)城北稱“吳(虞)坂”。”《水經?河水注》以地當“東、西絕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以地形如橋稱“軨橋”,又以“(虞)城北對長坂二十許里”稱“虞坂”。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山西》、康熙《平陸縣志》卷二,以其古來向為轉運河東鹽池潞鹽至中原的傳統通道稱“鹽坂”,又以千百年來于砂石山崖上,馬踏車軋,轍痕盈尺如槽而稱“青石槽”。


翻越中條山過鎖陽關,進入虞國




古鹽道遺址,山那邊是運城,古時候運鹽的官道,也是過軍隊的道路




鹽坂也叫虞坂,晉軍只能走這條路。


    虞坂青石槽段,在當今運城、平陸、夏縣交界處,有春秋時代晉、虞兩國之間的邊關鎖陽關。近代關已湮滅,遺址猶存。原鎖陽關關門陽面石刻門額“古鎖陽關”;關門陰面右下方樹“虞晉分野”和“平安通衢”碑,署“大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河東衛戍使重建”。這顯然說明當年關北屬晉,關南屬虞,而鄍既當顛軨坂最南端的黃河之岸,已屬虞之南陲,自然是虞邑而不可能是晉邑、晉別都了。




過虞坂一路南下到輘坂,輘坂就是現在的輘橋村


顛軨的地理方位,古來文獻記載或云在“河東大陽縣(治今平陸西南17.5公里老城)東北”;或云在“大陽縣北十里”;或云當“傅巖(即圣人澗,今平陸縣治)東北十余里”;或云在平陸“縣北四十里”“縣東北四十五里”“縣東北七十里”古來所謂虞坂或云顛軨坂者,實際上固有廣、狹二義。廣義指由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東北隅東南行,從中條山中段絕頂的分云嶺與清涼山兩大高峰間的陘口―――薄山上山,穿越中條山,一循東南行至古虞城后,折南行大體沿今209國道,經軨橋村直至黃河北岸的茅津渡。


3、“假道于虞以伐虢”


史書記載,公元前667年晉獻公醞釀伐虢,至公元前658年遣里克、旬息“假道于虞以伐虢”,攻占了虢的北部重塞下陽;公元前655年晉“復假道于虞以伐虢”,晉獻公率師于農歷八月甲午(十六)日包圍虢都上陽,至農歷十二月丙子朔(初一)克城滅虢,攻防戰用了整整三個半月;晉滅虞,僅僅一夕工夫就完成了。兩役難易之大相徑庭,除了“唇亡齒寒”等因果的轉換之外,更加突顯了虢國極其險峻的地理環境。是役之險,首推當年所假“虞道”之險要。

其實,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屢次伐晉: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晉。冬,虢人義侵晉。”也都走的是這條路。


公元前658年,素來性貪的虞公收了晉國的寶馬玉璧,早把信譽、盟約、國家安危等等全都拋在了腦后。宮之奇等大臣苦諫無效,虞國終于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 晉國使臣荀息回國后把虞公答應借道的事回復了晉獻公。獻公喜出望外,當即決定拜里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率領兵車400乘,精兵二萬人攻打虢國。 臨行之時,獻公對二人交代:“虢國的都城在上陽,下陽卻是虢國的門戶,你們可集中兵力先攻占下陽,虢國的滅亡就為期不遠了。” 荀息隨著先頭部隊進入虞國,命軍隊駐扎城外,自己前去拜見虞公。虞公則盛情款待荀息一行,還大犒三軍,以糧草資助,甚至派軍參戰。實際上反成了晉國的盟國,協同晉軍向虢國在黃河北岸的重鎮下陽殺去。 晉國發兵討伐的消息早有細作報到下陽。下陽守將舟之僑對虞公負約背盟,幫助晉軍攻打虢國等情況一無所知。正為下陽兵弱將少,難以抵抗而發愁時,接到虞公派人送來的書信,說晉軍進攻下陽,同虢軍作戰,虞、虢訂有盟約,不能坐視不管。特地派出一百輛鐵葉車前去協助虢軍防守下陽。舟之僑看了信,喜出望外,專等虞國的援兵開到。當天夜半時分,黑壓壓的鐵葉車轟轟隆隆地開來,車上車后跟隨大批軍隊,舟之僑不疑有詐,急命開關,放虞國的鐵葉車入城。不料隨車前來的全是換了服裝的晉軍。進了下陽城后,一聲吶喊,動起手來。舟之僑發覺上當,待要攔截攔截,已經來不及了。虢國軍民毫無思想準備,全城大亂。晉軍在虞公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攻占了下陽,使虢國失去了最大的門戶和屏障,直接暴露在晉軍的威脅之下。好在下陽和上陽之間有黃河阻隔,虢國憑河據險,暫時阻擋了晉軍渡河南下,一舉攻克上陽的計劃。


時隔3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故伎重演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公元前655年十月十七日 晉軍趁黃河冰凍,從太陽渡踏冰渡河,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李家窯)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十二月初一,上陽失守,虢公丑倉皇逃奔京師(今洛陽),虢亡,稱雄一時的虢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晉軍隨即凱旋回師,行經虞地駐扎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并兩國的目的。使晉南部疆域延伸至黃河南岸地區,為晉圖霸中原創造了有利條件。 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斗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 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斗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4、下陽城遺址
    時代:西周
    地址:平陸縣西15公里的老城鄉太陽渡村南。
    該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下陽城遺址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現存城墻殘基數段,共計長200余米,高4—6米,厚約3—5米,夯層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出土的青銅器有:編鐘、鼎、簋、豆、壺、鑒、鏊、鉞、車馬器等,以及編罄、銅貝、包金貝、骨貝、鏟幣、布幣、玉器等珍貴文物。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陽”,《左傳?僖公二年》作“下陽”,《公羊傳》《谷梁傳》作“夏陽”。古以“山南水北”為“陽”,“下陽”以瀕臨黃河之北,猶與黃河南岸的虢都上陽隔岸相對,故名。
     春秋下陽城的地理方位,《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說當太陽“縣東北三十里”,
     唐《元和郡縣圖志》卷6說當平陸縣“東北二十里”;
     康熙《平陸縣志》卷2說在平陸“縣治西南二里條山之麓”;
     乾隆《平陸縣志》卷11說“金雞堡在縣南二里店頭鎮之西,當即下陽城也,延袤七里,城內西北隅積土為丘,俗傳為十二連城”云云。




虢國下陽城遺址







虢國下陽城的烽火臺遺址



    下陽城遺址當平陸老城亦即今太陽渡村東南自然村“門里”一帶,城周約4平方公里,北門洞土券門猶存,東城垣殘存約100米,殘高4至6米,垣厚3至5米,夯層6至9厘米,夯窩徑5厘米。下陽城遺址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現存城墻殘基數段,共計長200余米,高4—6米,厚約3—5米,夯層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城內西北隅仍可見崇岡高阜,連綿相續,正是所謂古來下陽的標識―――十二連城。 據清乾隆版《平陸縣志》載:“金雞堡當即下陽城也,延袤七里,城內西北隅積石為丘,俗稱十二連城。”

古城遺址東南有黃土高崖,突兀云立,北依下陽古城,南、東、西三面俯瞰黃河,形勢雄勝寥廓,儼然引吭高唱的晨雞。這正是自從春秋虢公登高觀河賞月以來,數千年間聞名于史的“金雞堡”。
    著名的金雞堡就在此城之內的巖山上。 該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西北緊靠群山,東南陡壁懸崖。其下是滔滔黃河,對岸是陜州古城(今三門峽風景區)。臨河據險,居高臨下,地勢險要,風光秀美。是虢國當時最大的風景勝地和軍事重鎮。此城也是西虢從寶雞東遷后的第一個國都,后迫于晉國的威脅,國都才東遷到對河的上陽(今三門峽李家窯。為保護上陽城遺址,三門峽市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三門峽植物園)。




在黃河上遠眺金雞堡



金雞堡




                               站在金雞堡西望堡下相鄰的下陽城遺址




                                      烽火臺遺址


金雞堡,西周春秋虢國遺跡,乃山西平陸古八景之一。遠望關河,茫茫蒼蒼,河山秀美,美不勝收;近觀名勝古跡有虢君長父賞金雞夜月處遺址、漢獻帝劉協登臨覽勝處遺址、關公登堡望鄉處遺址、唐陜州太守李齊物立祠建亭處遺址、烽火臺遺址,更新建關公思鄉廟、金雞堡雕塑及名人詩碑,目不暇接。

金雞夜月臺的高地之上,便可盡賞三門峽的城市全貌——《陜州志》中記載的“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景觀,在這里看得最清晰、最真切,也最具體。 遠望虢國下陽城遺址,感嘆滄桑變遷,歷史厚重,遂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清代梁迪游此(下陽),想到虞公不聽賢臣宮之奇“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諫喻,知虞將亡,以其族行。不無感慨,留詩《下陽》:

虞虢重關在下陽,自焚塞邑事堪傷。

輔車諫切原非懦,壁馬計行已兆亡。

容易薰心惟玩好,由來逆耳是忠良。

族行終不忘鄉國,遺廟猶存澗道旁。


5、平陸縣名的來歷

 

西漢在虢國故都大陽置大陽縣,治所在今茅津渡東。因當地有“虞芮質成”的古老傳說,說虞國和芮國爭奪田地,后被周人禮讓的精神所感動而息爭,這塊田便閑置下來,人稱閑田。

王莽時根據這一典故,反其意改大陽縣為勤田縣。東漢復名大陽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河北縣由今芮城縣遷至今平陸縣老城,大陽縣遂廢。“大陽”因在大河之陽而得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的一天,陜州太守李齊物正在河北縣坐鎮指揮三門峽黃河疏浚工程,忽有工地官員前來報告:工人們在河沙中發現一支古戟。李齊物仔細看去,古戟銅銹斑駁,但中間鐫刻的古文“平陸”二字依然清晰可見。他大喜道:“天瑞并至,珍祥畢見,這是黃河漕運如履平陸之征兆”,乃馳報唐玄宗。不久詔令頒來,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原來古戟上的“平陸”二字是戰國時的古地名,其地望在今山西汾陽市的平陸村。漢代曾置過平陸縣,屬西河郡。平陸縣的更名不僅作為一種吉兆和瑞征,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希望改善這一帶水陸交通條件的愿望和心情。


二、‘序封陽曲 ’之地  



1、
‘序封陽曲 ’的記載

    《元和姓纂》是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唐代崇尚門第,家譜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譜牒,故所述族姓來源未必都翔實準確。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等人編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關于郭氏的記載即引用《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東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于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以為氏。
    宋祁,歐陽修等人作為主編,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史料進行全部詳細考證。

       周平王(約前781年―前720年),姬姓,名宜臼,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親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 ;
       鄭人滅虢:公元前765年,鄭武公遷都于溱洧(《竹書紀年》記載:“晉文侯十四年鄭人滅虢,十六年遷于溱洧”)。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鄭國的鄭武公興兵征戰,先后滅掉了勢力微弱的虢、蔽、華、歷、丹、依等10個小諸侯國,基本平定了今鄭州附近地區,建立了鄭國。


       東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國,東虢故城尚有跡可尋。今河南滎陽廣武鄉南村村東南有東虢故城,俗名平眺城。《水經注·濟水》載:“索水又東逕虢亭南,應劭曰:‘滎陽故虢國也’,今虢亭是矣。東虢自西周初年受封立國,被鄭武公滅掉,享國時間共約250余年。
       楚莊王伐周--“問鼎中原”:公元前606年;
        《左傳 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十六年,楚莊王卒。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東周第九位君王,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


     綜上所述:鄭武公滅虢 (公元前767年) ,楚莊王伐周--“問鼎中原”(公元前606年),兩者相差161年。而周平王是東周第一代王 ,周定王是東周第九位君王。楚莊王伐周,周平王早已作古。因此記載錯誤較大。

2、歷史上三個陽曲





(1)、東周:序公封地--陽曲

     序封陽曲是一個地域概念。'黃河千里一曲,地當其陽',下陽(大陽、夏陽)城遺址正處于這一位置。
    《轂梁傳·僖公廿八年》:"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東漢應劭:'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  
        宋.羅泌所撰之《路史·國名記·戊卷》稱:"夏陽·序之封,晉滅之。今陜之平。漢夏陽城又在韓城東北百三十。"
    序公封地也不可能封到晉國之北。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也說:“其實虢之宗廟社稷在下陽,不在上陽。《經》于此年書滅,即謂宗廟己覆,雖有孽余,不可謂國矣。”這說明北、南二虢本屬一國,西虢東遷后初都下陽,因濱河之北故稱北虢;后為晉所逼,渡河南遷于上陽,謂之南虢《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說文·邑部》∶“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王夫之《稗疏》曰:“滅者,必其國也。虢有三:滎澤之虢亭,東虢也;下陽在平陸大陽之南,濱河之北,北虢也;陜州之上陽,西虢也。東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遷,南虢耳。”
   北虢于公元前658年,被晉獻公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借道于虞,一舉吞滅。 南虢于公元前655年又被晉國所滅。

(2)、西漢陽曲:置陽曲縣在今山西省定襄縣
   
    今山西省定襄縣,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屬晉,戰國時屬趙。秦時,屬太原郡。西漢時,為陽曲縣,屬太原郡。傍滹沱河。《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陽曲也。"此陽曲始置于西漢。

(3)、東漢末陽曲(現山西省陽曲縣)東漢末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遷陽曲縣于太原北郊狼孟縣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陽曲縣民超過系舟山,來到太原北郊狼孟在地,筑城居之,始名陽曲。移陽曲于太原界(即今陽曲縣),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即今忻州市)。《陽曲縣志》也明確指出:"'陽曲之得名始于漢。'北魏陽曲縣治移今陽曲鎮,《北史·后妃傳》:“神武迎蠕蠕公主還,爾朱氏迎于木井城。”即此。后為隋開皇三年(583年)陽直縣、十六年(596年)汾陽縣、大業末陽直縣、唐武德三年(624年)陽曲縣治。《元和郡縣志》載,陽曲縣“南至府七十里”,“縣城,故木井城也,東魏孝靜帝筑,城中有井,以木為,因名之”。陽曲縣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北郊區陽曲鎮原為陽曲縣的行政村,1953年劃入太原市第三區,后改為陽曲鄉,1958年改為陽曲鎮。

    因此,歷史上三個‘陽曲’ 并不是一個地方。


   ‘序封陽曲 ’之地位于現在的:中條山之南,黃河之北的地區,即:北虢 ,都城-夏陽 (今:下陽城遺址)。雖然由于行政區劃的變化,如今的序公封地陽曲--下陽城已經劃歸山西省平陸縣管轄,但作為虢國之重邑、宗廟之地, 這里的每一粒磚屑、每一株草木,都深深地刻印著虢國的印記。

   也許,不久的將來,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序封陽曲 ’之地會越來越清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水經.河水注》里的芮城、平陸、垣曲
國脈重鎮茅津渡
《水經注》里的唇亡齒寒、假虞滅虢
陽曲世第
虢城、焦城與陜城考
中原密碼 | 神秘的虢國,似乎只是三十六計“假道伐虢”的一抹印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客服| 皋兰县| 张家界市| 水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惠东县| 长宁县| 响水县| 巴林左旗| 绥芬河市| 卢湾区| 利辛县| 调兵山市| 遂宁市| 丰宁| 宁城县| 东乡县| 德兴市| 安龙县| 屯门区| 东至县| 遂昌县| 屏山县| 昌宁县| 霍城县| 囊谦县| 舒兰市| 莱西市| 民权县| 武鸣县| 平陆县| 孝感市| 治县。| 勐海县| 永靖县| 汉川市| 舞钢市| 登封市| 鹤峰县| 龙游县|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