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都無錯,但是酒質與應用方式,決定了兩者對酒的不同看法。
中醫認為,酒為水谷之氣,味辛、甘,性熱,入心、肝經,有暢通血脈、活血祛瘀、祛風散寒、消冷積、祛胃寒、養脾氣、厚腸胃、促消化、潤皮膚的功效。
酒本身,有引藥歸經、增強療效、矯味矯臭的效果。在中藥炮制中,酒浸又是中藥材軟化方法和提取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劑。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講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素問·血氣形態》篇中還具體記載有“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藥”,認為經絡運行不暢時宜用藥酒治療。
所以,中醫以酒為藥。
古代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白酒,最多也就是還稱不上啤酒的啤酒和葡萄酒。這兩種酒,并不具備與中國糧食酒一樣的功效。
再者,古代西方生產資料緊缺,物資不充足,也沒有什么余力釀造這類糧食酒。沒有足夠的功效,自然無法應用。因此,西方用藥思維,就脫離了酒的范疇,另尋別路。
兩者無謂對錯,都是自然情況所衍化出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