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容舌尖之”鮮“就會蘊藏社會之”險“,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慘痛的代價。
野味上餐桌,病從口中入。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部分人的任性、傲慢,一味縱容一己口腹之欲
殷鑒在前,管住嘴,莫把陋習當新奇,莫再讓人用生命為你的野蠻行為買單
保護野生動物、敬畏自然,也就是在保全人類自己。
100年前,也有人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確,醫學可以治病,但救不了人類那張吃起東西來毫無禁忌的嘴。
01 比起病毒,更可怕的是人類的欲望
17年過去了,經濟發達了、醫學進步了,卻沒能阻止悲劇重演。
始作俑者,并不是野生動物,而是人類自己。所有野味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難辭其咎。記得姚明說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為滿足獵奇心態、口腹之欲,無底線、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殊不知平衡已經被打破!
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惡劣,經過代代傳遞,已經能與自然界的微生物維持平衡而不生病,可人呢?
獲病的他們,既是可憐的受害者,也是可恨的劊子手。
人性的貪欲,比病毒更可怕,我們卻始終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02 大部分的傳染病都與動物有關
如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瘟疫、麻疹和霍亂等,他們幾乎都是從動物的疾病演化而來的傳染病。
大名鼎鼎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據史料記載,人類歷史上有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公元541年~717年)
此次瘟疫持續了200年,橫掃整個歐洲,總共造成約一億人死亡,使歐洲的人口減少了一半。
第二次大流行(14世紀至18世紀)
持續時間300余年,造成歐亞非三大洲至少6000萬人死亡。
第三次大流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源于中國,持續一百多年的時間,僅在中國和印度就有1200多萬人死亡。
此次鼠疫起于一件皮大衣,1910年的冬天來臨之前,商人們開始為皮貨生意做準備,但是因為貂皮比較少,人們便把目光轉向了旱獺(土撥鼠),只要適當加工,其成色堪比貂毛。
很快,旱獺皮大衣開始走紅京城,1910年,滿洲的旱獺皮大衣從1903年的70萬張漲到250萬張。
巨大的利潤誘惑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當地居民都知道有一種可怕的瘟疫在旱獺中流行,有經驗的獵手會通過旱獺的叫聲、動作等判斷其是否健康。
但是一些為了生計從其他地方過來的人并不知道這些,因此不管健康與否的旱獺都被他們抓了去,加之他們通常都是幾十個人擠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房子里休息,這一切都給了鼠疫極好的爆發條件。
感染鼠疫的人會出現高燒、咳嗽、咳血等癥狀,然后在很快的時間里死亡,幾天之內皮膚就變成黑色。
即使是醫學發達的今天,提到鼠疫,也足以讓人生畏
為什么?因為它的傳播非常迅速,發病快、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好在目前我們有了抗生素,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除了鼠疫外,還有很多傳染病與動物有關。
1967年的非洲,埃博拉病毒流行起來,因為當地居民喜歡吃猴子、猩猩、蝙蝠等動物,病毒就是通過這些宿主傳播給人類的。截止到2014年,僅西非地區,因為埃博拉病毒而死的人數就達到了3000人。
1999年,尼帕病毒最先在馬來西亞的一個養豬場里出現,由于人們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廣,滲透到了果蝠的棲息地,果蝠吃過的水果掉進豬圈,或者尿液、唾沫等與人接觸過,將病毒間接或直接傳給人類。
這次病毒的死亡率雖然不高,但是可以傳染的動物種類很多,因此也成為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03年的非典,在短短5個月之內傳播到了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8000人感染,死亡病例接近800人。
還有H7N9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傳染病,病源都和動物有關。研究人員做過統計,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于動物。
03 哪些動物身上容易攜帶病毒?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下面這幾種野生動物是很容易成為病毒宿主的。
此外,一切野生動物都有可能會攜帶病毒,人類想要避免被傳染,很簡單,遠離它們以及它們的棲息地就行。
04 病毒是如何傳染給人類的?
非典,起源于廣東佛山的野生動物市場和野味餐廳,起初大家都認為果子貍是非典的幕后兇手,后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果子貍只是病毒的中間宿主,自然宿主是來自蝙蝠。
什么叫自然宿主呢?
假設某種動物長期攜帶一個病毒,但它本身并不發病,可以和病毒和平相處,此種動物便是病毒的自然宿主。
比如大家熟悉的禽流感病毒,是以野鳥作為它們的自然宿主。
中間宿主?
是病毒從自然宿主傳播給人的一個“中轉站”,比如上面提到的果子貍,科學家推測果子貍在云南養殖場受到蝙蝠的感染,不知情的人類將其運至廣東,再端上餐桌,從而感染了SARS病毒。
蝙蝠體內攜帶了100多種病毒,雖然它很少與人直接接觸,但是它也是很多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比如蛇、鳥類等。食用過蝙蝠的動物成為中間宿主,人類再將它們變成盤中餐,病毒也就傳給了人類。
加之起初被病毒感染的人群,一般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感染,疏于防范,一傳十,十傳百,因此傳染病一般都是大面積爆發。
歸根到底,只要人類不主動去觸碰病毒源,感染幾乎可以避免
05 人類的惡行,大自然都會記得
從古至今,每一次的傳染病毒從出現到暫時結束,都要帶走很多生命,前人數以億計的生命并沒有給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我們總覺得,“大家這么干,我做了也不會怎么樣”、“我們的醫學這么發達,沒有治不了的病”。
自然界的報復,遠比你想像中的殘酷得多
蝙蝠以及其他野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人類每一次的捕殺就是在對生態系統進行一次破壞,最終一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有人說,2020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的流感,超10000人死亡;澳洲的山火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持續燃燒4個月,損失慘重;東非爆發遮天蔽日的蝗災;全球多處地震不斷;菲律賓火山噴發......
還有正在消失的熱帶雨林和融化的冰川,很多動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園,這一切都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
我們無法也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大自然對待它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公平的
只有對大自然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與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命和諧相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人類歷史才能綿延不絕,反之,大自然隨時可以將我們吞噬。
人類,也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小小的塵埃,遵守自然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為自己,也為我們的后代。
超級病毒,為何總是源于蝙蝠 ?
人類,已經在蝙蝠體內分離出超過 80 種病毒。
蝙蝠為什么會攜帶如此多的致命病毒?它們自身卻為何不會遭受病毒侵襲?從蝙蝠身上,我們又能學到哪些抗擊病毒性疾病的策略?
與致命病毒共生
蝙蝠,有上億年的進化來解決它如何適應飛行這個問題,在進化過程中,它有很多系統發生了變化,包括它的防御和免疫系統,這使的病毒與蝙蝠形成了一種看似共生的關系,互不侵犯。
免疫反應一方面有助于身體抵御病毒等病原體,但是對某種病毒的過度免疫反應可能導致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發生嚴重的疾病。
如何防止病毒大規模暴發?
以蝙蝠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曾經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如何預防病毒的再次大規模暴發,成為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將新發傳染病的戰線向前移,對自然界野生動物攜帶的病原進行長期監測,建立早期的診斷技術,對可能流入人類社會造成疾病的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來預防傳染病的大規模暴發。